禅眷吧
关注: 212 贴子: 22,342

禅宗修习吧

  • 目录:
  • 佛教
  • 6
    潭州云盖山志罕禅师,僧问:“如何是须弥顶上浪滔天?”师曰:“文殊正作闹。”曰:“如何是正位中事?”师曰:“不向机前展大悲。”问:“如何是那边人?”师曰:“锋前不露影,句后觅无踪。”
  • 5
    广州和安寺通禅师,婺州双林寺受业。自幼寡言,时人谓之不语通。因礼佛次,有禅者问:“座主礼底是甚么?”师曰:“是佛。”禅者乃指像曰:“这个是何物?”师无对。至夜,具威仪礼问:“今日所问,某甲未知意旨如何?”禅者曰:“座主几夏邪?”师曰:“十夏。”禅者曰:“还曾出家也未?”师转茫然。禅者曰:“若也不会,百夏奚为?”乃命同参马祖。及至江西,祖已圆寂。遂谒百丈,顿释疑情。有人问师:“是禅师否?”师曰:“贫
  • 10
    径山杲云:“ 若也先照后用,则瞎一切人眼。若也先用后照,则开一切人眼。若也照用同时,则半瞎半开。若也照用不同时,则全开全瞎。此四则语,有一则有宾无主,有一则有主无宾,有一则宾主俱无,有一则全具宾主。即今众中,或有个不受人瞒底汉来道,者里是甚么所在?说有说无,说虚说实,说照说用,说主说宾,拦胸搊住,拽下禅床,痛椎一顿,也怪伊不得。”
  • 9
    上堂:   “参禅别无奇特,祇要当人命根断,疑情脱。   千眼顿开,如大洋海底辊一轮赫日,上升天门照破四天之下。万别千差,一时明了,便能握金刚王宝剑,七纵八横,受用自在,岂不快哉!   其或见谛不真,影像彷彿,寻言逐句,受人指呼,驴年得快活去。   不如屏净尘缘,竖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养。然虽如是,卧云门下,有个铁门限,更须猛著气力,跳过始得。
  • 6
    憨只把脊梁竖起,不可东想西想,直于妄念起处觑定。
  • 9
    问:“六叶芬芳,师传何叶?”师曰:“六叶不相续,花开果不成。”曰:“岂无今日事?”师曰:“若是今日即有。”曰:“今日事如何?”师曰:“叶叶连枝秀,花开处处芳。”
  • 3
    蝶,熬过艰难蜕变,破茧而舞;蝉,熬过八年地下蕴藏,枝头高歌;行者,熬过青灯孤影,潜心密持,方能流露自性芬芳。
  • 1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 3
    《“理悟”绝非“证悟”》 所言“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 然则“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其举足下足之处。 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 又、参禅一事,谈何容易?古人如赵州谂禅师,从小出家,至八十余岁,尚且行脚。故有颂之者
  • 2
    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1师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
  • 2
    六百多卷却大不过华严六十卷
  • 2
    发个化石级的殿堂老案吧。
  • 1
    一切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亻弗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以了真心故成亻弗,以执妄心故成众生。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不思而得,无为而成。当体即是,不假修治。有缘者得,无心者通。无有性外事,用妙者,动寂俱妙,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总是道。眼根返源名文殊,耳根返源名观音,从心返源是普贤,三圣是佛之妙用,亻弗
  • 1
    决志出离,故割爱辞亲,参师访友,历尽艰辛,心心念念,只为己躬下事未明,忧悲痛切,如丧考妣,若一见知识,如婴儿得母,倘得一言半句开导心地,如病得药,若一念相当,胸中了悟,如贫得宝,拚身舍命,陆沉贱役,未尝惮劳。若二祖之安心断臂,六祖之坠腰负石,百丈之执劳,杨岐之供众,凡名载传灯、光照千古者,无不从刻苦中来。乃至过去诸佛,求无上菩提,舍身命如微尘数,无一类而不受身,无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上人
  • 1
    有三摩地佛,善根善巧佛。一切世勝佛,及正等觉佛。如是五种佛,所餘皆变化。如来藏具有,三十二勝相。是故佛非无,定者能观见。超越於三界,无量诸佛国。如来微妙刹,净佛子充满。定慧互相资,以成坚固性。𨔼於密严刹,思惟佛威德。密严中之人,一切同佛相。超越刹那坏,常游三摩地。
  • 6
    潭州上封祖秀禅师,常德府何氏子。上堂:“枯木岩前夜放华,铁牛依旧卧烟沙。侬家鞭影重拈出,”击拂子曰:“一念回心便到家。”遂喝一喝,下座。
  • 4
    楚州胜因戏鱼咸静禅师,本郡高氏子。上堂:“游遍天下,当知寸步不曾移。历尽门庭,家家灶底少烟不得。所以肩筇峭履,乘兴而行。掣钓沈丝,任性而住。不为故乡田地好,因缘熟处便为家。今日信手拈来,从前几曾计较。不离旧时科段,一回举著一回新。明眼底,瞥地便回。未悟者,识取面目。且道如何是本来面目?”良久曰:“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 1
    实为参禅先决条件,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所以,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虚云老和尚
  • 3
    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者。谓历历分明。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心缘此理。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污秽真性。即是色阴。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
  • 1
    ——《亻弗说无量寿经》 亻弗慧无边际,如是致清净。寿命甚难得,亻弗世亦难值,人有信慧难,若闻精进求,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是故当发意。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亻弗道,广度生死流。 《般舟三昧经》言:三世诸亻弗念弥陀三昧,得成正觉。《月灯三昧经》言:三方三世亻弗现在过未来,皆以念亻弗因,得成无上觉。 ——《大智度论》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
  • 1
    公案与相关偈颂,互勉无心行者自去了断。 千里灵机不易亲,龙生龙子莫因循。 赵州夺得连城璧,秦王相如总丧身。 ——雪窦重显禅师颂 赵州有语庭前柏,禅者相传古到今。 摘叶飞花虽有解,须知独树不成林。 ——黄龙慧南禅师颂 赵州庭前柏,三冬刮地寒。 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下透长安。 ——天衣义怀禅师颂
  • 2
    直须受得勤劳,甘得淡薄,耐得岁寒,守得贫苦,当得重务,忘得名利,弃得恩爱,持得戒律,做得工夫,了得生死,参得禅道,会得佛法。 这许多事业一肩荷负了当,更要尔不见彼短,不务己长,不逞见闻,不眩声色,十二时合取两片口皮,树立万年一念之志愿,常存正念,守护身心,不堕境缘,不生憎爱。
  • 6
    问:“返本还源时如何?”师曰:“蟭蟟虽脱壳,不免抱寒枝。”问:“如何是猛利底人?”师曰:“石牛步步吼深潭,纸马声声火中叫。”新到持锡绕师三匝,振锡一下曰:“凡圣不到处,请师道。”师鸣指三下。
  • 2
    新罗国卧龙禅师,僧问:“如何是大人相?”师曰:“紫罗帐里不垂手。”曰:“为甚么不垂手。”师曰:“不尊贵。”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曰:“猢狲吃毛虫。”问:“如何是潭中意?”师曰:“丝纶垂不到,磻溪谩放钩。”曰:“如何是潭外事?”师曰:“日里金鸟叫,蟾中玉兔惊。”
  • 2
    问:“父母未生时,那人何处立?”师曰:“卦兆未兴,孙膑失筭。”问:“如何是大千顶?”师曰:“不与众峰齐。”
  • 7
    尤其是想念论坛的师兄们,她动动嘴的想念,逗都动动手的想念
  • 2
    且问,下面所述中的三者,哪位是日面佛,哪位是月面佛? 【马祖与门下三大高徒智藏、怀海、普愿一起赏月。皓月当空,月色静谧。马祖问:“如此美好月夜,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度过?”智藏答:“月照佛殿朗,正好供供佛。”怀海答:“月圆心中明,莫若打打坐。”唯普愿一言不发,挥挥衣袖走了。马祖感叹道:“以后能接续我讲经弘法事业的,是深入经藏的智藏;能弘扬我禅定修行法脉的,是游心性海的怀海;而特立独行,超然物外的,唯有
  • 4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犀因玩月纹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问:“如何是向去底人?”师曰:“寒蝉抱枯木,泣尽不回头。”曰:“如何是却来底人?”师曰:“火里芦花秀,逢春恰似秋。”曰:“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师曰:“石羊遇石虎,相看早晚休。”
  • 4
    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孤岩倚石坐,不下白云心。”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曰:“铁狗吠石牛,幻人看月色。”问:“如何是披毛戴角底人?”师曰:“蓑衣箬笠卖黄金,几个相逢不解唤?”问:“学人未晓时机,乞师指示。”师曰:“参差松竹烟笼薄,重叠峰峦月上迟。”僧拟进语,师曰:“剑甲未施,贼身已露。”僧曰:“何也?”师曰:“精阳不剪庭前竹,水墨徒夸海上龙。”
  • 11
    吉州禾山禅师,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杉树子。”问:“文殊以何为师?”师曰:“风筝有韵真堪听,听得由来曲不成。”
  • 2
    天眼神足实修。 凡夫无智,活于世界,妄想分别,执着,无有神通! 圣人运智!先得天眼!赖耶缘起,唯识无境。下面书写,详细修法! 天眼神境,一个原理,如何修?首先悟入,无境唯识,不住分别,离执着,以及妄想。离凡夫生活,入观法界禅定! 然而如何实修?关键生起般若,如何获得所谓般若?观法界即观心识!缘起法界,心识交互,诸法无时序,缘起而得!诸法有时序,顺次缘起。关键要悟入心识之缘起!语言怎么线性输出?所以关键
  • 1
    泐潭延茂禅师,僧问:“如何是古佛心?”师曰:“终不道土木瓦砾是。”问:“日落西山去,林中事若何?”师曰:“庭前花盛发,室内不知春。”问:“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失却斑猫儿。”曰:“如何是出门合辙?”师曰:“坐地到长安。”问:“如何是和尚正主?”师曰:“画鼓连槌响,耳畔不闻声。”
  • 4
    正月初一,拜年压岁。 有福福至,念安心安。
    凸逗 1-29
  • 3
    师问僧:“眼界无光,如何得见?”曰:“北斗东转,南斗西移。”
  • 4
    洪州泐潭神党禅师,僧问:“四威仪中如何辨主?”师曰:“正遇宝峰不脱鞋。”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虚空驾铁船,岳顶浪滔天。”
  • 2
    泐潭明禅师一日下到客位,众请师归方丈。师曰:“道得即去。”时牟和尚对曰:“大众请师乃上法堂。僧问:“非思量处识情难测时如何?”师曰:“我不欲违古人。”曰:“不违古人意作么生?”师曰:“也合消得汝三拜。”僧问:“碓捣磨磨,不得忘却,此意如何?”师曰:“虎口里活雀儿。”问:“定慧不生时如何?”师曰:“铁牛草上卧,昏昏不举头。”问:“如何是道者?”师曰:“毛毵毵地。”曰:“如何是道者家风?”师曰:“佛殿
  • 5
    惠能大师真正见自性 是听弘忍大师讲解金刚经 重新提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后 彻悟的 之前的 本来无一物 是惠能大师听到金刚经的经文 有所启发 还不算亲见自性 但是方向和道理是对路的
  • 5
    很多学佛法的人 心地不仁慈 道德素质很差 我执我慢我见习气很重 对人对事缺乏慈悲心 没有正直和善良 都只会无师自通得粉饰自己 抹黑他人 不懂得谦下 仁和 因为自己有那么点福报 信了佛法 修行了 有的方面有点效果了 就习惯性给自己贴金 当遇到看法和自己不同 做法不符合自己的胃口时 只会指手画脚 傲慢无礼 得 进行 诋毁 轻慢 攻击 嘲讽 从不会反省自己的过错 非常 背道而驰 有的人升天了 但是成了魔 无理伤害乃至杀害别的善良的天人 有的人
    凸逗 1-3
  • 5
    袁州南源行修慧观禅师,僧问:“如何是南源境?”师曰:“几处峰峦猿鸟叫,一带平川游子迷。”问:“如何是南源深深处?”师曰:“众人皆见。”曰:“恁么则浅也。”师曰:“也是两头摇。”问:“有口谈不得,无心未见伊时如何?”师曰:“古洞有龙吟不出,岩前木马喊无形。”  
  • 3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故悟人分上虽有客尘烦恼俱成醍醐。 但照惑无本。空华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汤消冰。 若能如是念念修习。不忘照顾定慧等持。则爱恶自然淡薄。 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烦恼尽时生死即绝。 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亿化身于十方国中。 赴感应机似月现九霄影分万水。应用无穷度有缘众生快乐无忧。名之为大觉世尊。
  • 2
    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F。 修六度万行。欲求成F,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F。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F,F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 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 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 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
  • 5
    善是青松恶是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 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 2
    月轮禅师上堂:“祖师西来,特唱此事。自是诸人不荐,向外驰求。投赤水以寻珠,就荆山而觅玉。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迷头,岂非大错。”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梁殿不施功,魏邦绝心迹。”问:“如何是道?”师曰:“石牛频吐三春雾,木马嘶声满道途。”问:“如何得见本来面目?”师曰:“不劳悬石镜,天晓自鸡鸣。”问:“宗乘一句,请师商量。”师曰:“黄峰独脱物外秀,年来月往冷飕飕。”问:“不辨
  • 12
    幽州盘山禅师,僧问:“如何出得三界?”师曰:“在里头来多少时邪?”曰:“如何出得?”师曰:“青山不碍白云飞。”问:“承教有言,如化人烦恼,如石女儿,此理如何?”师曰:“阇黎直如石女儿去。”
  • 1
    禅师曾示众云:“全体是个解脱大海,全体是个涅槃妙心。无起灭可求,无生死可出。百骸溃散,卓而独存;四大分离,湛然常寂。正与么时,身里出门即不问,门里出身作么生?毗卢顶上从来往,安乐邦中任去留。”
  • 3
    袁州蟠龙山可文禅师,僧问:“亡僧迁化向甚么处去也?”师曰:“石牛沿古路,日里夜明灯。”问:“如何是佛?”师曰:“痴儿舍父逃。”
  • 3
    僧问:“诸佛所说法,种种皆方便,是否?”师曰:“是。”曰:“为甚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师曰:“且莫错会。”僧以坐具一画,师喝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今之学者,方见道不可以言宣,便拟绝虑忘缘,杜塞视听。如斯见解,未有自在分。诸人要会寂灭相么?出门不见一纤毫,满目白云与青嶂。”师坐而不卧,余三十年。示寂,塔全身于岘山。
  • 6
    吉州道场普明慧琳禅师,福州人。上堂:“有漏笊篱,无漏木杓。庭白牡丹,槛红芍药。因思九年面壁人,到头不识这一著。且道作么生是这一著?”以拄杖击禅床下座。上堂:“一即多,多即一。毗卢顶上明如日。也无一,也无多,现成公案没讹。拈起旧来毡拍板,明时共唱太平歌。”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1

会员: 会员

目录: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