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吧
关注: 1,215 贴子: 3,587

经方不朽,仲景永存!

  • 目录:
  • 疾病治疗
  • 36
    《长沙方歌括》由清·陈念祖撰于1803年。是对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以韵文的方式、总结、整理而成,是一本方剂的启蒙读物。
  • 27

    广告
    15:17
  • 0
    五苓散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 3
    阳明: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剧者,属上焦也。 少阴: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呕吐哕下利: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 0
    这个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天读到条文中有,小便不利,身必发黄,突然想到,小便利和大便溏同时出现,会不会是阳明有寒?怕忘,先记下来,以后研究。
  • 1
    这个条文出现的有些突兀,与前后条文关系较弱。 条文本身也不好理解,结代、动悸,怎么就用这个汤了呢?
  • 40

    广告
    15:11
  • 0
    现在的中医是千人千方,一个病人多个中医,基本上有多少医生就开多少个方。以前不是这样的,一个病人,好中医会开出相同的方子,或者仅有小差别。为什么这样?主要是中医不求甚解。 如何学习中医,更进一步,我觉得条文互证是不错的方式。比如: 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 相近的条文细细区分,弄明白其中的原理,就不会千人千方了。 假如一个病人来,自述下利,下利是一个症状,单
  • 0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 0
    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邪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主之。
  • 0
    芍药3两,甘草2两(炙),生姜(切)3两,白术3两,茯苓3两,大枣12枚(擘)。 茯苓9克, 芍药9克, 白术6克, 生姜(切)9克, 附子5克(炮) 用药区别在甘草、大枣和附子。功效上,利水通阳和温阳利水感觉也差不多。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
  • 17
    王(右) 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
  • 14

    广告
    15:05
  • 0
    这句话是对的吗?有什么理论依据吗?
  • 0
    并不是所有病例都能叫做医案,只有屡试屡效,经过验证的才能叫做医案,不然只能是病例。
  • 8
    身处河南地区,最近不少人得了甲流。情况有轻有重,用经方快的话一晚就好。伤寒杂症,需要个2到三天。举2个我看的病例,挺有意思。 第一个是一个27.8岁的女性,现实里也算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发烧了,难受。我问怎么不柴葛解饥汤舒服,她说症状:头昏,嗓子疼,不怕冷,微怕热,浑身酸疼,有点腹痛,老容易口渴,舌头干燥欲饮,胃口不错,例假刚来两天,还在例假中。判断为三阳合病,用的柴葛解肌汤,用桂枝代替了羌活,浑身酸疼即是
  • 24
    郝万山讲伤寒论视频70讲送音频讲稿 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视频教程 【资料描述】: 本专辑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四大经典《伤寒论》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广泛用于中医本硕教学和网络教学,深受好评。 讲义参考五版、六版《伤寒论》: 分为概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和差后病等九部分。除概论以专题方式概括讲授《伤寒论》的作者
    艾克巳 2-8
  • 2
    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困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右四味,
  • 71

    广告
    14:59
  • 7
    大家帮看下,此方冶何方向的病
  • 0
    谁能够一起分析《伤寒论》的? 是《伤寒杂病论》。 桂林古本 有些地方理解不过来。 没有那么聪明。 有没有一起学习的? 主要是以桂林古本为主。
  • 1
    料病如料敌,用药如中的。淮阴百战有百胜,由基百发无一失。老唐脉法明更高,阅人二竖可得逃。探囊起死无德色,掉臂不为曳裾客。但使乡邻少卧痾,眼底名医麻竹多。嗟予诗瘦仍多病,两旬进尺退不寸。逢君已晚亦未恨,扫除何曾费余刃。长句藉手聊尔耳,真成不直一杯水。
    草异花奇 12-16
  • 2
    苓甘夏辛姜味
    草异花奇 12-15
  • 0
    人的脊柱曲度呈s形,那是为了适应人的直立行走,动物的脊柱是为了适应动物的爬行或者四足行走。 那么人的脊柱为什么不设计成一根直的呢?s形除了减震外,还有什么用处?假若人的脊柱成为一根直的,人是不敢剧烈运动的,我们不谈地面反作用力对头部的直接冲击,单内脏的移位就会让人受不了。内脏是靠筋膜悬吊在胸腹部的,如果成为直的,那韧带得多厚实才能减少内脏的移位呀,在s型的腰部实际是一个平台,它承载了肝,肾,胃甚至心肺
    引导... 12-2
  • 4
    蓄水证是太阳之邪循经入腑,热与水结在膀胱吗? 太阳病蓄水证是指71条至74条的五苓散证说的。对于这几条的解释,从前就有不少注家称之为太阳腑证,认为是太阳之邪循经入腑,以致热与水互结在膀胱所致。尤其是现代以来,从各地出版的《伤寒论》讲义、教材来看,对上述意见,几乎全部一致起来,未见有谁提出异议。蓄水证是太阳病中几个重点病变之一,太阳之邪如何循经入腑,又如何使热与水互结在膀胱,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蓄水证,就是
  • 72

    广告
    14:53
  • 0
    伤寒杂病论先看白云阁那个版本,还是网上那种有图册绘画的。
    米卡大神 10-13
  • 0
    推一本很好看的书,都是真实案例,还在新书期。
    日当空 10-2
  • 5
    有一起学一起考确有专长的朋友吗,考试搭子
  • 2
    悬饮和支饮是吸气困难还是呼气困难?
  • 0
    问曰:百草所生,皆由其生而定性,不知其所生而乱用药殆亦,请详列之。 师曰:百草所生,有寒热高下湿燥阴阳水土之别,故其性有别。生于水中,能治水。生于潮湿阴暗,能祛湿,其中奥妙无穷无尽,岂可详之。
  • 0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前)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无表
  • 54

    广告
    14:47
  • 4
    贴吧还能发帖子吗
  • 0
    伤寒杂病论众多版本应兼容并蓄,采众家之长则厚积薄发。而不是鉴定这个假那个伪。
  • 0
    四逆汤,附姜参草。有湿加桂苓,血虚加归地首乌之类,上热加芩连,便坚加云,表热桂芍姜,泄泻加术,咳加夏味辛,等等。观其脉症,随症加减
  • 2
    申请人:@无为137832 申请感言:作为医圣弟子传承人,有责任宣传中医,宣传伤寒杂病论。工作之余来到伤寒杂病论吧,与同仁网友交流,繁荣贴吧,为贴吧繁荣做出自己微薄的努力。愿与 诸位共同研究经方提高经方的使用率,使医患共和谐。社会更稳定。
  • 0
    线上+线下同时召开(观看一个月回放期) 张大宁国医大师: 主讲《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体会》 郝万山 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主讲《从柴胡桂枝汤的应用讲起》 陈明 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主讲《经方治疗肝胆及其相关性疾病》 申请:理事 常务理事 副会长 国医大师学术传承人 国家学会理事单位 https://u.eqxiu.com/s/ahzUwUGz?eip=true
  • 3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要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ccd148 5-16
  • 78

    广告
    14:41
  • 2
    张仲景名张机字仲景,号长沙。医门中圣人也,生于汉,足于晋,七方流传甚广,从坐堂,吸取仙人教诲,编撰伤寒杂病论16卷,传六经辩证与万世,为后世之楷模,时传超甚广,毁于战乱及灾难不胜数,我为人所藏于阁楼中,自家子弟研可,轻不示人。其方流传甚广,被门人编撰为小品方, 一所学甚广流传者,不过一二也
  • 0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医学汇通分会学术年会暨大师、名师讲古方(经方)临证经典学习班特邀您出席参加时间:2024年6月14日—17日地点:北京授课老师:国医大师张大宁:主讲《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体会》名中医陈明:主讲《经方治疗肝胆及相关性疾病》名中医郝万山:主讲《从柴胡桂枝汤的应用讲起》谢谢
  • 1
    经者经典也经方者,经典之方也中医学盛于汉唐,故常须读汉唐之医书。欲读汉唐之书先读汉赋唐诗,积累足够文化底蕴,方能顺藤摸瓜。一书既懂,复求运用,一回生两回熟熟能生巧,巧能通神。如此可成。复求儒道经典,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可成。
  • 3
    不能说任何一点触及中医的话。吧主想独自霸占所有病人吗?又没那个屌能力
  • 1
    附子白芍白术茯苓干姜姜半夏五味子细辛
  • 3
    **《伤寒杂病论》深度研究报告——基于个人研究与理解的分享** 在繁忙的学术研究之余,我深入钻研了被誉为中医经典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不仅是张仲景先生临床经验的结晶,更是中华医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经过数月的沉浸其中,我对书中的理论、治疗方法及药物配伍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今天,我希望通过这篇报告与各位同行分享我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验。 我要谈谈对《伤寒杂病论》中理论的认知。《伤寒杂病论》强调整体
  • 95

    广告
    14:35
  • 0
    若吾辈身为古代之中医医师,欲行一场论及中医理论之讲座,当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石。此书乃张仲景所著,深探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之理,实乃医者必读之作也。今余将以此为主题,从中医之道阐述此二概念,并辅以实例揭示其在诊治中之妙用。 所谓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此皆为自然界之气候变化所致,人体一旦受其侵袭,便易生病。如春风吹拂,万物生长,然过于猛烈之风亦能使人感受风寒;夏日炎炎,酷暑难耐,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