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
0吟诵是中国传统诗文特有的声音表达方式,介于“读”与“唱”之间,通过声调起伏、节奏顿挫传递诗文内在韵律与情感。它既非完全即兴的歌唱,也非机械的朗读,而是融合语言声韵、音乐性和个人感悟的独特艺术形式。以下从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核展开解析: --- 一、何为吟诵? 1. 本质特征 - 声韵为本:依字行腔,遵循汉语平仄、四声规律(如平声悠长,仄声短促); - 虚实相生:通过拖腔、颤音、顿挫制造“声断意连”的留白感; - 即兴表达:同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中华吟诵是汉语诗文传统的诵读方式、教学方式,也是重要的意义承载方式,在中华诗文古今演变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百年来,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吟诵的传承出现了危机。少数学者如唐文治、赵元任、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等,在保存吟诵传统、从事吟诵教育、培育吟诵人才等方面,做了可贵的努力,但终不能挽回古典诗文吟诵日渐衰微的大局。20世纪80年代以来,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老师、青年学生等不
-
1前言 吟诵,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古老的传统。自从有了”书“,就有了”读书“,也就是吟诵。 吟诵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是中华传统读书法,在古代叫作”读“。古代文献上所谓”读书“”读书人“”读书声“,等等,这个”读“字就是今天所谓的”吟诵“。20世纪以来,为了与新兴的现代”阅读“”朗读“”诵读“区别开,才被改称”吟诵“。[lbk]玫瑰[rbk] 【打卡规则:二天一则“吟诵概论知识语音条”,时长一分钟,照每天发的音频文件及文
-
0
-
0健顺试图从音-义、音-诗、音-乐三个方面阐释吟诵在中国文化中出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不仅从学理上回答了古诗文为什么要吟诵,吟诵“九法”的要义;反过来,也从一个新的角度、亦即声音的角度来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语言、文学与音乐。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文学、语言学和音乐学等学科理论体系之建立,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关注是不够的。目前,这几个学科都有人在这方面进行反思。而吟诵恰恰为我们提供
-
0所谓音-乐关系,也是从音乐角度的研究,探讨古代吟诵的音乐特征。健顺认为:现在传承下来的吟诵,至多也就是晚清的调子,那么何以知道漫长古代的每一个时段的吟诵调究竟是怎样的?这就需要探讨汉语的语言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有关中国古代音乐的问题非常复杂,关于中国古代音乐落后的观念在当代甚为流行。的确,和西洋音乐相比,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记谱方式,也没有产生如西方一样的伟大的音乐家。但是,中国古代却有那
-
0当然,也许有人并不完全同意他的“九法”,但是,他的这一总结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是在吟诵的传承与推广过程中必须要做的工作。我期望今后有人、也包括健顺自己,在这方面不断地总结完善,以推进吟诵理论的发展。 中华吟诵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日渐式微到重新被人重视,经过了一次大的历史磨难。在它复归之时,自然要引起人们的疑问: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和传承吟诵?吟诵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健顺首先带读者走进
-
0健顺认为,将古代传统读书法最常用的概念“读”改称“吟诵”,最早始于1940年叶圣陶先生,见于他和朱自清合作撰写《精读指导举隅》与《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其后赵元任、叶嘉莹、陈炳铮、陈少松、秦德祥、钱之、王恩保、张本义等人先后都开始使用这一概念,其最后被作为与现代的朗诵相对应的概念之确定并被广泛使用,则应该在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成立前后。看起来这只是对一个概念的辨析,但是在吟诵的传承推广和研究中都
-
0
-
0
-
0
-
0
-
0[lbk]玫瑰[rbk]今日2025/04/02,读书打卡内容[lbk]玫瑰[rbk] [lbk]玫瑰[rbk]《吟诵概论》摘要 ①中华吟诵是汉语诗文传统的诵读方式教学方式,也是重要的意义承载方式,在中华诗文古今演变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②健顺之所以再写此书,却来自他在吟诵学习和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何谓吟诵,吟诵有没有共同之法?二是我们为什么学习和传承吟诵,承吟诵中绕不过的问题,也是在我们当前传承吟诵的过程中共同面对的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5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