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天眼神足实修。 凡夫无智,活于世界,妄想分别,执着,无有神通! 圣人运智!先得天眼!赖耶缘起,唯识无境。下面书写,详细修法! 天眼神境,一个原理,如何修?首先悟入,无境唯识,不住分别,离执着,以及妄想。离凡夫生活,入观法界禅定! 然而如何实修?关键生起般若,如何获得所谓般若?观法界即观心识!缘起法界,心识交互,诸法无时序,缘起而得!诸法有时序,顺次缘起。关键要悟入心识之缘起!语言怎么线性输出?所以关键
-
0寒风听冬语 万物时犹缤 红炉蕴秋水 坚冰行暖风 捉来龟毛九 放却兔脚七 不需谁弹指 十方恰金秋。
-
41.圆悟克勤禅师 当人脚跟下一段事,本来圆湛不曾动摇。威音佛前直至如今,廓彻灵明如如平等,只为起见生心分别执着,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顿休,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所以古人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多见聪明之人,以妄心了了,放此妄心不下,逗到歇至不动处,不肯自承当本性。便唤作空豁豁地,却拟弃有着空,是大病。若有心弃一边,便是知解。不能彻底见性,此性非有不须弃,此性
-
10径山杲云:“ 若也先照后用,则瞎一切人眼。若也先用后照,则开一切人眼。若也照用同时,则半瞎半开。若也照用不同时,则全开全瞎。此四则语,有一则有宾无主,有一则有主无宾,有一则宾主俱无,有一则全具宾主。即今众中,或有个不受人瞒底汉来道,者里是甚么所在?说有说无,说虚说实,说照说用,说主说宾,拦胸搊住,拽下禅床,痛椎一顿,也怪伊不得。”
-
12先搬一段祖师法语 参禅要旨序 作者 释融熙 禅,极则事也。诸佛正法眼藏也。这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思议之所到。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是个汉,直下承当,即为法王宠子。向去但随缘销旧业,更勿作新殃。娘生鼻孔,不欠分毫;自己衣珠,何曾有失。原不需参也。 宋代人根渐劣,祖师对症施药,始开参话头法门。其实话头亦妄想之一耳,为以毒攻毒,教将所参话头,抵敌杂念,刻刻提撕,渐至能所双忘,截断现业流
-
26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态度,感觉很酷,玩一玩造型,压根不知道什么是参禅。 刚刚能静坐下来了,没有门路,这是啥啊,就这样静静的一直打坐吗?咋悟啊,实在坚持不住就睡着了。 就是想悟啊,急了,干脆也不静坐了,睁着眼睛却不关心眼前事物,大概是忙于各种思考,用逻辑推理到底咋悟。 久而久之,后面,很有可能魔怔了。变得神经兮兮的。
-
7第一,难逢明师。说理者多,悟道者少。不要有遇到明师的希望。因为遇不到。 第二,多看《指月录》《五灯会元》等书。 第三,三藏十二部,要花时间研究教理。 第四,要有儒家的根基。论语、孟子都是基础。要有古文、诗词的根基。人乘都做不到,声闻乘、缘觉乘就更加做不到了。禅宗是最上乘的。 第五,要有戒律。身口意都不能随意。饮食与男女,是最严重的戒律。欲界都不能净化,岂能跳出三界? 第六,要有禅定。古人不讲禅定,是因为
-
74黄龙祖心室中常举拳问僧曰:“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唤作甚么?” 莫有契之者,丛林称之触背关。
-
12中秋夜坐,有僧向前作礼问: “云如何是体中玄" 师云: “一轮云汉间” 僧云: “如何是句中玄”。 师云: “星稀半月圆” 僧云: “如何是玄中玄” 师云: “流影过前川” 僧云: “如何是第一要” 师云: “正” 僧云: “如何是第二要” 师云: “淡” 僧云: “如何是第三要” 师云: “印” 僧欲开口,师拈拄杖云: “向者里道将一句来” 僧拟议,师连打,云:玄玄。
-
12庆元府育王野堂普崇禅师,本郡人也。示众,举:“巴陵和尚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风幡,又向甚么处著?有人为祖师出气,出来与巴陵相见。雪窦和尚道,风动幡动,既是风幡,又向甚么处著?有人为巴陵出气,出来与雪窦相见。”师曰:“非风非幡无处著,是幡是风无著处。辽天俊鹘悉迷踪,踞地金毛还失措。呵呵呵,悟不悟。令人转忆谢三郎,一丝独钓寒江雨。”
-
13丙丁童子来求火,南海波斯鼻孔大。 锆獠舌头会者难,直下而今照得破。 照得破,没功过。 知你被底穿,曾与同床卧。 廉纤脱尽旧时疑,杯影蛇弦留再坐。
-
15瑞州百丈维古禅师,上堂,大众集定,拈拄杖示众曰:“多虚不如少实。”卓一下,便起。
-
7默默灵光,堆堆坐忘。 衲僧事业,宗印文章。 应物空三世,随缘遍十方。 分身不用相回互,到处谁能作覆藏。 巍巍堂堂,炜炜煌煌。 出自宋代释正觉的《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
1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见识。 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 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 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
-
15护国元禅师。 僧问:如何是临济宗。 师云:杀人活人不眨眼。 云:如何是云门宗。 师云:顶门三眼矅乾坤。 云:如何是沩仰宗。 师云:推不向前,约不向后。 云:如何是法眼宗。 师云:箭锋相敌不相饶。 云:如何是曹洞宗。 师云: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
-
3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
0
-
1
-
1这样的话,总归是外道非宗门所为。
-
3
-
29
-
13
-
11
-
5
-
3
-
29云何说学佛法者为学无学人。 修学佛法即悟无为法,自识本心,达佛深理。为学无所学,无学无学者。 真修行者,谓为学无学人。 学佛法即习空性,习法性。学空性,学法性者为学无所学,亦为尽学一切法。因一切法皆法性故。知法性,空性及知习法多少。 如是学者,使毕竟无有二趣,使道无二,念无二,相无二。 若修行者,修道后还自以为很有学问,即末善修行,不名修行者,因有所得故,有所得即有所随,有所随者则远离于道,道者清净无漏
-
26修禅怎样次第推进? 从有寻有思,一一一至无寻有思 一一一至无寻无思。 或说,从有觉有观一一一至无觉有观 一一一至无觉无观。 至无觉无观时再回向修觉。 至常如如。自在无分别任意行。
-
89
-
7佛性,众生共有,法无我性,不生灭无来去,自相共相,绝言说。 佛之如即众生如,一切等如,而如者亦非如, 这是平等性之表述之一。 但从因地,仅有意解众生才能证得。 因意解众生才具,思择废立。 无情众生,不具思想取舍故,不得现世明证,但佛性,常常时恒恒时,永不变异。
-
104
-
11
-
6“缘起有,自性空”这种说法很大错误。我们不能用语言去理解“缘起性空”,先来个“缘起有”再来“性空”就把“空”放在了“有”对立面,成了“无”的解释。缘起性空,如果去理解的话,将落巢穴无法自拔。缘起本来就是空,其间没有任何条件与痕迹。直接“感受”缘起,用眼耳鼻舌身意,跳过语言的屏障。当然,语言也是缘起性空。
-
22修行者的死结。 修行者的死结,从学佛看经开始,经书里的“空”的理解,在内心深处就打上了“什么都没有”的观念。这种对空的理解,悄悄的,不知不觉的,在内心打上了烙印。从此我们的修行,在这“空”的什么都没有引导下,我们打坐,就会寻那“什么都没有的空”,参那“什么都没有的禅”,如此修行,就如蚂蚁过墙,无有出日。 走过路过的,不妨回到自己的深深处,一问:“是否有: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的一念。”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
-
50现在每次打坐时都在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如何再进一步。 详细:打坐时历历明明,但是心一直在想事情,虽然很细微,一件事接着一件事,不断的攀缘。如何进步?
-
16世间能够存在与运作,关键在变境,就没人指点一下吗?
-
68嗯……所谓的“智慧”多了之后,看谁都是“妈的,傻/逼”
-
117众生本来是佛,你也是,为什么你还要修行? 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净土,为什么你要修行才能见到净土? 就事论事,不要用这种问题是妄想不存在之类的话回复,想通了,即是解脱智。
-
24读公案,只徒遮眼。公案是很难读懂的,它只是悟道因缘的真实记录,去读懂和解会,那是根本的错误。首先我们自己要实实在在的羞行,要走很多很远的路,觉得有所“悟”了,再看公案以参照,会觉得“脸红”,那就我们继续前行。公案记录的背后是坚定的修行,而这部份公案里是看不到的。只读公案是不可能悟道的。 作为案边书,无事翻翻,初读味同嚼蜡,看看吧,只图遮眼;随着羞行的深入,再看看吧,我们会会心一笑,抑或宛尔有趣,也
-
21“止观”指向无作。讲实羞不离止观,讲无作又架空止观。无作似乎成了空中楼阁,而止观即是楼阁的地基,由地基层层加盖的楼阁,却失去了风景;而无地基的无作楼阁,谁会盖得起呢。 止,我们常将其理解为“止念”“无念”,而这是作为的止,是种遮断,断灭。一入断灭相,也就遮蔽了觉性的显现。那么,止该是无作而止。无作,如山岚雾霾自退,青山自显,眼耳鼻舌身意,自显其觉,具显其风貌,当觉性全备“打开”的时候,不是说“念没
-
82发心目的: 此说 仅仅是对实修求解脱的道友们交流互助为目的。 基础见地:由于不屑遮破某些下下见地的繁琐知见,因此,此说基点很高。 也就是 基于法称论师《释量论》里以“破生似决定理”破除了外境实有微尘;还有世亲菩萨在《唯识二十颂》里讲到的破法“身念处”之后,安立的 大乘唯识。即成立“一切唯识,心外无境”。也就知道根尘相对的相,或者能取和所取的相,唯一只是心识以迷乱习气变现的假相,正显现时也了不可得。 见地增
-
78水的清澈,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懂得沉淀; 心的通透,不是因为没有杂念,而是在于明白取舍!
-
19确坚吉堪布:开悟见道或打开中脉主要是靠菩提心的力量 即使我们只想开悟见道,你也要明白,密法里修空性是怎么修的。密法里认为中脉是智慧之脉,打开中脉就能现证空性,也就是现见智慧法身。那么证得空性,现见法身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犹如虚空,无色无相,周遍一切。密法里把它形容为“无云晴空”。因为空性的这种特性,在大手印、大圆满等教法里,都有凝视晴空,引空色进入中脉的特殊修法。这是利用外在的缘起引发内在的智慧
-
4善摄全球 善摄自己 ------------------------- 我们周边的任何事物 都是和自己有关 全球 疫戾肆虐 也和 自己有关 人间鲜活生命 被无常迅速剥夺 其状凄惨 不是我们冷漠 种种惨不忍睹 那不就是 过去他施加给人家的痛苦的变现吗 我们在悲痛之余 要如此反思一下 人间活剧啊 活灵活现的 报应不爽啊 【因为这两天这个警醒】越来越强烈 人的一生 经历什么事 不联系自己 虚度了光阴 对不起自己 这就是修 所以再说一下 善摄自己 善摄自己的 身 口 意 善自己的口
-
32
-
44缘起,有广义的缘起与狭义的缘起。 狭义的缘起,是玄奘法师一脉法相唯识学中的依他起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