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吧
关注: 59,031 贴子: 1,737,856

这里有胡同上空的鸽哨声

  • 目录:
  • 人文学科
  • 2
    大兴区这种树很多,是杨树吗?
  • 7
    突然想到小时候吃的猪头肉了,在南方待久了,这边的猪头肉真的吃不习惯,我记得小时候我看副食店里卖的猪头肉是四四方方的,粉红色的,吃着特好吃,我记得我们邻居的大妈说过,猪头肉压过的才好吃,南方这边就是直接卤,吃两口就腻了,而且味道也不怎么样,哎
  • 24
    70年代大概2岁左右,家里搬到府学胡同28号院。那里有我所有童年的记忆。 前些天一个晚上,在簋街吃完饭,也可能是刚刚吃了火锅的原因,虽然是冬天了觉得不太冷。突然想去那里走走。 其实胡同可能还是那样,但是停满了车。原来印像中很宽的胡同现在走着那么的狭窄。记忆中电线杆,厕所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一切都黑呼呼的还是原来的感觉。那个大大的垃圾堆早就没有了,当时总在垃圾堆里找烟盒......偶尔有送餐的路过,提醒着现在是什么年
    唐僧肉 1-13
  • 2
    小时候,老爷们去洗澡的装备极其简单 通常就是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 后来引进了洗发水,才开始像女人一样带瓶瓶罐罐,梳头拢子什么的 但有一样装备是男人独家的 就是--搓脚石 学名叫做轻石或浮岩,是一种多孔的火山岩。日杂商店有卖的。 作用嘛,顾名思义,搓脚用的。因为当年男人普遍从事重体力劳动。加上卫生观念一般 脚上老茧,老泥颇多。 一般工具处理不干净。 所以需要这个道具 说是搓,其实就是磨掉一层,效果显著,特别是脚后跟
  • 9
    小时候冬天更冷。 照样可以跑出去玩 哪怕小脸冻的通红,最多跑到副食店去蹭炉子。 现在屋里只要低于20度就觉得待不住了 就得加衣服,开空调 除了扫雪必须去,冬日宁可在家烤火,品茶。 还没觉得怎么当“年轻人”,弄得像退休生活。 看来真TM的老了。
  • 80
    前天在公园一问20,要是在老家也就算了,可北京这7块钱一串糖葫芦都地方棉花糖怎么可以这么贵。有没有大哥知道啊
  • 51
         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一个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息。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阅览室、茶点铺。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可惜浪漫梦想被1957粉碎了。      1957北京老城墙的往事      1957 年正式提出《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前后,关于城墙曾有过多次讨论。梁思成曾经说过:“拆掉北京的一座城
  • 7
    一晃来北京30多年了
    秋之韵A 1-12
  • 4
    黑车夜泊西四环,红米记录瞬间繁。白日车祸留遗物,警醒世人重安护。
    秋之韵A 1-12
  • 124
    谁能复建北京城墙,什么时候? 因为什么原因复建? 大规模整体还是局部逐渐复建?
  • 10
    继90年以后时隔35年前门箭楼开放试运营,免费参观随拍。
  • 5
    咱北京人爱吃涮羊肉,尤其是冬天。北京铜锅涮肉店不少,南门涮肉算一老字号,南门涮肉创立于1994年因总店位于南二环天坛公园南门,故经常被顾客朋友亲切称为“南门涮肉”。
  • 1
    过年带上礼品去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家也算是走亲戚啊?
  • 101
    今年北京市场上销售的桃子,不软不硬,不甜,不涩,怎么磕碰不烂不坏!是果农心❤️坏了还是水果批发商心❤️坏了?用什么药💊水泡过的?希望所有的桃子都变成去年的一样,有桃味儿,一碰就有伤……当然这个问题细心一点儿的人都会察觉到!
  • 5
    老话说 下水不算肉,肉皮就得加个“更”字儿 老年间大家都穷,肉皮虽然贱,但也要充分利用,不能糟尽东西。 于是就发明了肉皮冻。 起源已经不可考,但做法大差不差。 猪肉皮去除猪毛,和残存的猪膘,洗净,切成条或者小块。 下锅焯水,煮出污物。 另起新锅换水,加花椒,大料,葱姜等调味料,煮开,撇去浮沫。然后加酱油(也可不加,出来的冻儿是白的) 煮一个钟头,然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容器,或者直接就在原锅里也行,夏天可以放入
  • 6
    小时候,冬天没什么新鲜菜。 家里面自然都是大白菜。 国营菜店虽然每天照常营业 但货架上的东西几乎不超过五样。土豆,胡萝卜,葱头之类。 当然,几个门面大菜市场,比如西单,朝阳或许好一些。 春节期间会额外供应一些本地大棚,或者从南方调运的精菜,细菜。 老百姓平时舍不得买,这时候咬着牙也得“大方”一点。 奶奶家通常要买二把蒜苗和肉片或者腊肉一起炒。再买二根黄瓜拌个凉菜。 此外就是一小把韭菜包饺子了,虽然过年期间,
  • 10
    豆浆,油条这种南方早点引进北京之前。 咱们老北京人早餐是讲究喝粥的。 有所谓粥铺,头天半夜泡上的粳米,四五点中就得慢火烤上,熬到几乎看不到米粒儿 清香味四溢才算合格。 粥铺讲究鸡叫天亮就下板儿,赶早儿,拉晚的进去喝二碗,泡着刚炸的脆麻花吃。 鲜甜可口,冬天还有御寒暖胃的效果。 至于腊八粥,起源于宋代的佛寺,用各种杂粮果料熬制而成。 民间,基本就是过年前打扫货底子,只要能熬有什么放什么。 所以小时候对这玩意儿
  • 104
    05年的mv,有人说是四惠附近,但是开了全景地图没有找到这样的房子。不知道有没有大神知道这是北京哪里
  • 4
    进了腊月。 最先要准备的过年“物资”就是腊八醋了。 做法虽然简单,但还是有些讲究的。 大蒜选大而饱满的白皮蒜即可。醋自然是咱北京最亲民的龙门米醋。 太贵的没有必要。 处理大蒜最麻烦的是剥皮,有的品种护皮,真心不好包。但扣的时候,尽量不要有伤损。 否则泡出来,容易发黑。 有人说蒜剥完皮后不能洗,个人觉得也必要那么保守了,沥干,用干净毛巾或者厨房纸去除水分即可。 容器用玻璃瓶子,或者吃剩的罐头瓶即可。 泡的量根据
  • 5
    北京是不临海的,因此在上世纪市场上的海鲜很少,价格也贵,但带鱼作为真正的海产鱼,价格一直亲民,好像在上世纪也没人拿带鱼当海鲜。我国有四大海产,分别为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带鱼,其中带鱼年产数百万吨,成就了国内繁荣的海鲜市场。 据考证,宋元以前,关于带鱼的记载几乎没有。直至明朝,博物学家、福建人谢肇淛在《五杂俎》提到带鱼:“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
  • 5
    吃饱了干活儿
  • 1
    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地方,一晃30年了
  • 10
    洋BEYOND 1-6
  • 22
    “马拉”不是骂人,小时候对蜻蜓的别称。 雨后会在有水的地方,大量出现。 最普通的是黄色的,蓝绿色比较少见,拥有专门的名字,不记得了。至于歌里唱的红蜻蜓就更加罕见了。 捉蜻蜓,城里孩子用捕虫网,郊区孩子一把大竹扫把即可。 口中还要唱着儿歌“麻痹”蜻蜓--“马拉马拉飞,有人追,马拉马拉落,没人得” 抓住之后,城里孩子可能就做了标本了。 郊区孩子绑个细线,手里攥着,让它飞,最后也就是扯下翅膀做收藏。现在想想有点无
  • 5
    天下偷吃的男男女女多了去了,绝大多数都是偷着吃,就这么个老三白莲婊,吧唧嘴吃,还试图用文学作品,营造一个偷吃合理合法还值得同情的社会氛围。 不骂她好像觉得她说的有道理似得。 现在很多营销号在洗白琼瑶,也不知道是死之前留的后手,还是儿子媳妇花钱给刷的大漆。
  • 24
    段落(一) 记者A在飞机上用相机看舷窗外的风景。 这时过来一个女子,穿得挺时髦,肤色白皙,秀发飘飘,长得很漂亮,看上去大约二十七岁吧,女子对记者A说:“能借用您的相机看看外面的风景吗?” 别看记者A是某杂志社的资深记者,他岁数可不小了,可一直是单身,面对眼前的女子,记者眼前一亮,“啊”的一声说道:“太可以了,您用吧。” 女子说了声:“谢谢”,就用记者的相机观赏外面的风景。大约十几分钟,女子才想起把相机还给
  • 284
    去年没走完的今年接着来。
  • 4
    小时候每家用于照明的灯具。 通常就是一间屋子一个,叫做“大灯” 知识份子还可能有个台灯,供晚上看书工作之用。 现在的灯具都是按钮控制,那时候都是拉线开关,垂着一根细长的绳子叫做--灯绳。 天黑了开灯要摸一阵才能找到。晚上有起夜习惯的甚至临睡之前,还要特意把灯绳绑在床头或者压在枕头底下。 省得半夜黑灯瞎火还要摸灯绳。 那时候的灯也没有什么造型可言,一个灯泡而已,判断档次高低的标准就是瓦数,瓦数越高自然越亮堂。
  • 28
    东四附近住的一定对东宫影剧院(东四工人文化宫)不陌生,始建于1954年,隶属东城区工会,毗邻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三联书店、中国书店,是隆福寺街区标志性建筑之一。没有设计专家,没有施工队。凭借一张苏联的建筑图纸,下班后的工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这家文化,是名副其实的工人文化宫
  • 12
    今儿个降温大风呼啸晚末晌儿挨家里头茄子卤、过水儿面就合着己个儿暴腌儿的什锦酱菜倍儿地道嘿好介。
  • 3
    各位有谁记得宣武区天桥福长街小学
  • 5
    暖冬?今天刮点风,但风不冷,到像是春风。今年冬天没有寒冷过好像,也不降水。比较担心。异常暖冬换来的是极热的夏天。
  • 0
    另外,我们在看一下运动员们奥运会以后的采访,陈梦在北京大满贯名单出来之前接受采访说自己应该参加,一切听教练组安排。结果一两天之后北京没有名额。王皓接受采访说樊振东需要休息需要调整,结果在全锦赛樊振东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不需要调整。也就是说运动员的说法和教练组的说法是矛盾的。打着运动员自己想退的说法是站不住的。
    vcd129 12-31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10

会员: 老北京

目录: 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