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数原理吧
关注: 3 贴子: 146

  • 目录:
  • 其他
  • 0
    奇数偶数的数学表示式 人类在天地间的地位与动物不同,文明的进程源于智慧的启迪,而智慧将引领我们迈向更高级的文明阶段。作为人类,我们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至少应具备基本的道德良知。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关于奇数和偶数的错误定义以及错误的数学表达式,这些错误的数学概念不仅影响了中小学生,还可能扭曲他们对基础数学的理解,甚至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一问题,防止错误观念的传播,避免
  • 0
    数论基础知识和对孪生素数对的说明 我这里为何不说“证明”孪生素数对,而是说“说明”孪生素数对?因为有了我的“正整数空间”的概念后,孪生素数对猜想就不需要证明了,它就是成了“公理”。我们从最原始的数字基本概念和最基础的数论知识讲起,只要你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同时不是抱有偏见的话,你就一定能够理解和看懂这篇文章。 第一节,正整数空间的概念以及现实的剽窃问题 正整数空间的概念是我在2002年春天发现的,
  • 36

    广告
    09:51
  • 0
    我与过去的数学家们研究数论的区别 世界上研究数论的数学家有多种方法,什么代数数论、几何数论、解析数论等等。我所研究的数论也不知道归于那个体系? 一、历史的回顾 第一位、用等差数列表示素数做出巨大成绩得有狄利克雷。 约翰·彼得·古斯塔夫·勒热纳·狄利克雷 (Johann Peter GustavLejeune Dirichlet), 1805年2月13日—1859年5月5日,德国数学家,科隆大学荣誉博士,历任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教授,柏林科学院院士。他是解析数论的创始人,对函数
  • 0
    纠正奇数偶数错误的表示方式 本文不是真对自然数分类奇、偶数而言的,而是对奇、偶数错误的表示方法的纠正。所以文章的中心主题不能被曲解和篡改。 现在网上,还有许多具有权威性的部门,公开宣扬这一个错误的数学概念,并且涉及到了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所以我们的社会就要严肃对待了,不能让错误的观点和流毒泛滥,不能误人子弟。 他们的说法之一是, “奇数指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数学表达式为2K+1(K为整数)……” 显然这个说法是严重
  • 0
    证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据说这个猜想早已被老外证明了,我与他们无关,我是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 其实哥德巴赫猜想没必要分成“软硬”,它们证明的难度都是一样的。所谓的“软哥德巴赫猜想”是这样描述的: “大于7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比如 9=3+3=3 11=3+3+5 等等。 用我的方法证明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需要澄清两个概念:一是“正整数空间的概念”;二是1在一维空间里是素数。既1既可以是素数,也可以是合数,具有“二像性
  • 0
    最简方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看到百度贴吧里还保留着我的“自然数原理吧”很感动,所以我决定陆陆续续的把《最简方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新数论理论体系》和《弱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放到这里来,以表示感谢。 一、证明使用“正整数空间概念”。 这个不用再讲,我的文章里面都有,这里就省略了。但是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能剽窃这个数学思想,使用时必须注明出处,否则本人有权利追究法律责任。不论你们采取什么样的隐蔽手段。 二、
  • 0
    我回来,看到还在,很感动。我决定把三篇文章放到这里来:《新数论理论体系》、《最简方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和《若哥德巴赫猜想证明》。
  • 3
    在“网易号”上最近发表了大量关于《自然数原理》方面的文章,欢迎大家去欣赏。刚才在这里发了一个《孪生素数对猜想的终极证明》怎么显示不出来?
  • 13

    广告
    09:45
  • 1
    孪生素数对猜想的终极证明 我虽然对孪生素数对猜想有过多次、多种方法的证明,总是感到话说不透,人们不好理解。比如,用表格证明法。 看下表: 不论数列6N+1里面和数列6N-1 里面,都有“根素数”形成的合数。比如,根素数是5、7、11、17、19……等等。它们形成的合数就是 5K+a、7K+a、11K+a、13K+a等等,K是项数,是自然数1、2、3…,而a是这个根素数出现在数列6N±1里面合数的初始位置。 因为我们在“仰韶公式”(参看我有关文章)里看到,数列6N±
  • 1
    自然数里的珠穆朗玛峰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解决数论里的一些问题,数学家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工作。其实“数论”就是研究自然数里规律的科学。人们往往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了“素数(质数)”。其实真正的找到“自然数的规律”,用初等的方法解决自然数里的问题,才是一条长久可靠之路。 至于探讨什么“素数公式”的存在;什么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什么“孪生素数对”的问题。在探讨自然数的规律面前都是枝节问题。往往是人
  • 1
    浅探自然数的规律 ——科普杂文提纲 关于自然数规律的发现,近二十年来,由于我给过一些杂志社的投稿和有关科学部门的去信,还有不断的在我的博客和微博里的出现。现在这个问题也有不少人知道了。不过一些提问题的人都是非专业人士,属于兴趣和爱好。不论批评和质疑也没有谈到点子上。至于还有抗议的,那就莫名其妙了。 我把这个问题再梳理一下,用科普的形式再嚷嚷一次。目的我的很明确,普及科学思想,提高民族素质。 欢迎数学专
  • 17
    我对自然数研究的贡献 也可能是人们看到我的文章的人多了,所以不时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看到有人对我的《自然数原理》的评价。人多了,说什么的人都有所以有必要澄清几个问题: 1、 自然数可以用多组等差数列来表示 3(n-1)+1 3(n-1)+2 3(n-1)+3 n=1、2、3……∞ 这个公式定义为“自然数基本公式”。 2、 在这个公式和理论的基础上,对自然数用等差数列分类 6N+3 6N+2 6N+1 6N 6N-1 6N-2 N=1、2、3……∞ 这个公式定义为“自然数分类公式”。 3、 在自
  • 8
    贴吧上面的图片是空白,我想加一个图片上去还真的不会。我不使用微信。看到这个吧凄凄惨惨的一片荒
  • 2
    找到夏代存在的证据太重要了,这不需要我读讲什么。爷啊,看在同是炎黄子孙的份上,高抬贵手不要删
  • 27

    广告
    09:39
  • 2
    学生912 5-18
  • 1
    不打草稿,我讲一下等差6N+1 和 6N-1的扩展问题。这个问题2002年投稿时我讲过。 6N+1 6N-1 取自然数 1、2、3...
  • 0
    在科幻吧里推荐自己的小说,被吧主删除了。在这里推荐一下。《阿里文学》阿里巴巴文学,有本人的长
  • 2
    我们知道在数学中的无穷大是不能比较大小的。也就是两个无穷大没有大小可分。但是数学上有一种理论
  • 2
    今天很高兴。无意间在数学吧里看到了一些有关我的文字。有人说我2!哈哈哈哈哈.....,我感觉我也够2的
  • 17

    广告
    09:33
  • 8
    我申请了一个“中华远古历史吧”,看来还没有被审核通过。我先简单地讲几句。研究中国的远古历史必须注意气候、地理位置。 喜马拉雅山脉每年平均升高1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