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mmy吧 关注:43贴子:419
  • 5回复贴,共1

竹内好谈鲁迅(摘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鲁迅在实际生活中直面死的危机,恐怕不止一两次。比如有一件事就很出名,据说在死的前三年,他去参加杨杏佛的葬礼时出门竟不带钥匙。我觉得这话有些靠不住。说靠不住,不是说事实有误的意思,而是我觉得对于这一事实的解释过于政治化了,把他打扮成了英雄。鲁迅不是英雄。这在他自己也是承认的。我倒是以为,他从葬礼上活着回来,做了一首旧体诗而且并不示人这件事更有意义。出门不带钥匙,固然是做好了死的准备,但我觉得这种死法,和他作为文学者的死法不可同日而语。有段话是人们经常引用的——比这件事情早七年,在他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三·一八”事件之后,鲁迅写下下面这段文字。这样的人,现在还有必要去做什么新的决断吗?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无花的蔷薇之二》)
这恐怕是绝望的呻吟吧。但是,惟有绝望才生发自身当中的希望。死孕育着生,生又不过是走向死亡。

        如果鲁迅是先觉者,是不会有这种可能的。他不是先觉者。他一次也没明示过新时代的方向。就连最公式主义的批评家在谈到鲁迅的时候(如平心《论鲁迅的思想》等)也承认这一点。鲁迅的做法是这样的:他不退让,也不追从。首先让自己和新时代对阵,以“挣扎”来涤荡自己,涤荡之后,再把自己从里边拉将出来。这种态度,给人留下一个强韧的生活者的印象。像鲁迅那样强韧的生活者,在日本恐怕是找不到的。他在这一点上,也和俄国的文学者很相近。但是他被“挣扎”涤荡过一回之后,和以前也并没什么两样。在他身上没有思想进步这种东西。他当初是作为进化论宇宙观的信奉者登场的,后来却告白顿悟到了进化论的谬误;他晚年反悔早期作品中的虚无倾向。这些都被人解释为鲁迅的思想进步。但相对于他顽强的恪守自我来说,思想进步实在仅仅是第二义的。在现实世界里,他强韧的战斗生活,从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这一侧面是解释不了的。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总是落后于时代半步。那么,这又该靠什么来说明呢?我认为,把他推向激烈的战斗生活的,是他内心存在的本质的矛盾。

        他离开仙台的动机不只是幻灯事件,在幻灯事件之前还有另一个事件。幻灯事件本身,并不是单纯性质的东西,并不像在《〈呐喊〉自序》里所写的那样,只是走向文学的“契机”。这里的问题是,幻灯事件和此前找茬事件的关联以及两方的相通之处。他在幻灯的画面里不仅看到了同胞的惨状,也从这种惨状中看到了他自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说,他并不是抱着要靠文学来拯救同胞的精神贫困这种冠冕堂皇的愿望离开仙台的。我想,他恐怕是咀嚼着屈辱离开仙台的。我以为他还没有那种心情上的余裕,可以从容地去想,医学不行了,这回来弄文学吧。《年谱》说他在这一时期回过一趟国,不过就像前面所写的那样,由于详情不明,所以也就不去多加想像了。幻灯事件和立志从文并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我的判断。幻灯事件和找茬事件有关,却和立志从文没有直接关系。我想,幻灯事件带给他的是和找茬事件相同的屈辱感。屈辱不是别的,正是他自身的屈辱。与其说是怜悯同胞,倒不如说是怜悯不能不去怜悯同胞的他自己。

        鲁迅所看到的是黑暗。但他却是以满腔热情来看待黑暗,并绝望的。对他来说,只有绝望才是真实。但不久绝望也不是真实了。绝望也是虚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如果绝望也是虚妄,那么人该做什么才好呢?对绝望感到绝望的人,只能成为文学者。不靠天不靠地,不以任何东西来支撑自己,因此也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于自己一身。于是,文学者鲁迅在现时性的意义上诞生了。

        鲁迅是文学者。他首先是个文学者。他是启蒙者,是学者,是政治家,但正因为他是文学者,即正因为丢掉了这些,这些才会作为表象显现出来。他是教育者,宗教者,亦是因此之故。在他,是有着一种除了称做文学者以外无可称呼的根本态度的。他似乎连小说都抛弃了。他的痛苦之深,以至于深到无法把对象世界构筑到小说和批评当中。



1楼2006-05-16 18:30回复

            文学是无力的。鲁迅这样看。所谓无力,是对政治的无力。如果反过来说,那么就是对政治有力的东西不是文学。这是文化主义吗?确乎是的。鲁迅是个文化主义者。不过,这种文化主义却是和文化主义对立的文化主义。“文学文学”的瞎喊和认为文学“有伟力”,他都否定了。这不是要说文学与政治无关。因为互不相干便不会产生有力或无力的问题。文学对政治的无力,是由于文学自身异化了政治,并通过与政治的交锋才如此的。游离政治的,不是文学。文学在政治中找见自己的影子,又把这影子破却在政治里,换句话说,就是自觉到无力,――文学走完这一过程,才成为文学。政治是行动。因此与之交锋的也应该是行动。文学是行动,不是观念。但这种行动,是通过对行动的异化才能成立的行动。文学不在行动之外,而在行动之中,就像一个旋转的球的轴心,是集动于一身的极致的静。没有行动,便没有文学的产生,但行动本身却并非文学。因为文学是“余裕的产物”。产生文学的是政治。然而,文学却从政治中择选出了自己。
            在进步主义者看来,这样的鲁迅是个冥顽不化的保守主义者。但他对一切旧的东西都没宽恕过。再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憎恶封建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虚伪。不过在他那里,却并没化做有目的,有意识的行动,即在一个方面去力图描写被解放了的人的理想形象。他几乎不怀疑人是要被解放的,不怀疑人终究是会被解放的,但他却关闭了通向解放的道路,把所有的解放都看作幻想。可以想见,这其中就有剥夺了他青春希望的辛亥革命失败的伤痛所留下的深刻影响。总而言之,他并不相信从外部被赋与的救济。于是,他的反叛便以反叛自己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说直视中国所处的后进性,而且拒绝了一切解放的幻想的话,那么这里也就只剩下了绝望。孙文那样的实际家,能够做到百折不挠,在每一次失败之后都能更新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然而艺术家鲁迅却做不到这一点。但又因为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总是在追求投入人生全部内容的生存方式的第一义的文学者,因此他也做不到把绝望目的化,从而造出一种达观哲学来。他不相信一切,甚至也无心相信自己的绝望。他看到了黑暗,而且只看到了黑暗,但却没把目击黑暗的自己同黑暗的对象分开。不过,只有在这种赋与自己痛苦的实感之上,他才能意识到自己。为了生,他不能不做痛苦的呐喊。这抵抗的呐喊,就是鲁迅文学的根元,而且其原理贯穿了他的一生。当然,鲁迅通过对痛苦的分析,不借助抽象而以个别事物的形态接近了普遍真理,从客观上来看,这是他不断成长的表现,但尽管如此,他现在的意识,却没能离开总是自己对自己不满的这种对黑暗的绝望的抵抗感。
            鲁迅那样的人,作为类型来看,大概属于落后国家的类型,产生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之中国文学恐怕是落后国家的文学吧。而视中国文学为落后国家文学的日本文学之眼光大概是正确的。正确——真是太“正确”了。这是一种如照相机般准确,将时间和空间在“场外”加以再调整而达到的“正确”。它意味着看客自身并没有进入历史,只是从外部观望着跑在历史跑道上的赛马。自己并没有进入历史,所以看不到使历史得以充实的抵抗之契机,不过,这倒使自己可以清楚地看到赛马的各方谁胜谁败。中国马落后了。日本马不断向前挺进。看上去确实如此。这一观察是正确的,观察之正确在于自己没有参加赛跑而是在一旁旁观之故。
    使鲁迅这样的人物得以诞生的,一定是以激烈的抵抗为条件的社会。只有在欧洲历史学家所谓的亚洲之停滞,也即日本的进步历史学家所称的亚洲之停滞(!)的社会中才能诞生鲁迅这样的类型。正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诞生以俄国式落后为条件那样。当所有通向进步的道路都被封闭了,所有新的希望都被粉碎了的时候,才能积淀起鲁迅那样的人格吧。不是旧的东西变成新的,而是旧的东西就以它旧的面貌而承担新的使命——只有在这样一种极限条件下才能产生这样的人格。鲁迅那样的人在进步没有边界的欧洲社会中是不会诞生的吧。而在处于进步的幻想之中的日本,也是不会产生的的吧。不仅不会产生,甚至也不具备理解它的能力。从日本来看鲁迅,正如观察所有事物一样,鲁迅也会被曲解为是一个进步主义者、优秀的启蒙家,一个为消除落后而拼命追赶欧洲的开明主义者,根据镜子的尺寸而适度地扭曲。鲁迅会成为中国的森鸥外。可是,鲁迅实际上恐怕是与此正相反的人物,是与胡适或林语堂那种进步主义者正相反的存在。鲁迅常说“我是旧式的人”。而日本的进步主义者则认为这是鲁迅的谦虚,根本不想去思考,这句话恰恰是日本近代与中国近代之结构上的不同所致。

            鲁迅的话是这样的: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中略)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远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
    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
    


    2楼2006-05-16 18:30
    回复
      竹内好谈中国文学研究会(摘录)

      关于解散的第一点理由,是我们今天丧失了党派性。中国文学研究会失掉了它作为中国文学研究会的特色。这一方面是外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研究会本身的发展所致。最初,中国文学研究会成立的时候,从混沌中确定和生成自我所必不可少的那种本源性的矛盾确实曾经内在于它,我们不断论争,逐渐的从环境中分离出了自己,并试图通过这种分离反过来使自己立于支配环境的位置上。我 不认为当初我们计划的目标在今天有所实现,我们绝没有处于支配世界的位置上。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相互认识并且聚合起来了。而且社会上逐渐对研究会有了不错的评定,我们似乎甘于这些评价也没有什么过分。本源性的矛盾消解了,安定到来了,持续的日子开始了。我对这样的研究会感到了不满。对我而言,研究会该是不断成长的。它永远不断的自我否定。不包含生的死,不发出疑问的思想,不以自己本身的力量完成生成发展的文化,这一切对于我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我一直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研究会,并且以这样的态度来热爱它。也就是说,对于我而言,丧失了本源性矛盾的研究会,要么是改革的对象,要么我自己从中抽离出来,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然而,这次,这两项选择都失败了。


      导致党派性的丧失有各种各样的外在原因,但是他们全部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在于我们迄今为止确信不疑的培养起来的作为态度的党派性,是否是真实存在过的。它难道真的曾经既不是装潢也不是敷衍,而是托付了生命的支柱嘛?它难道真的不是作为虚名的手段所进行的反抗,而是贯彻了生命之孤独的不可遏制的否定热情吗?


      3楼2006-05-16 18:31
      回复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文化论坛 (http://www.cul-studies.com/bbs/index.asp)
        -- 热风 (http://www.cul-studies.com/bbs/list.asp?boardid=5)
        ---- 竹内好谈鲁迅(摘录) (http://www.cul-studies.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7528)

        --------------------------------------------------------------------------------
         
        -- 作者:xy
        -- 发布时间:2005-12-9 13:15:00

        -- 竹内好谈鲁迅(摘录)
         鲁迅在实际生活中直面死的危机,恐怕不止一两次。比如有一件事就很出名,据说在死的前三年,他去参加杨杏佛的葬礼时出门竟不带钥匙。我觉得这话有些靠不住。说靠不住,不是说事实有误的意思,而是我觉得对于这一事实的解释过于政治化了,把他打扮成了英雄。鲁迅不是英雄。这在他自己也是承认的。我倒是以为,他从葬礼上活着回来,做了一首旧体诗而且并不示人这件事更有意义。出门不带钥匙,固然是做好了死的准备,但我觉得这种死法,和他作为文学者的死法不可同日而语。有段话是人们经常引用的——比这件事情早七年,在他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三·一八”事件之后,鲁迅写下下面这段文字。这样的人,现在还有必要去做什么新的决断吗?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无花的蔷薇之二》)
        这恐怕是绝望的呻吟吧。但是,惟有绝望才生发自身当中的希望。死孕育着生,生又不过是走向死亡。

         如果鲁迅是先觉者,是不会有这种可能的。他不是先觉者。他一次也没明示过新时代的方向。就连最公式主义的批评家在谈到鲁迅的时候(如平心《论鲁迅的思想》等)也承认这一点。鲁迅的做法是这样的:他不退让,也不追从。首先让自己和新时代对阵,以“挣扎”来涤荡自己,涤荡之后,再把自己从里边拉将出来。这种态度,给人留下一个强韧的生活者的印象。像鲁迅那样强韧的生活者,在日本恐怕是找不到的。他在这一点上,也和俄国的文学者很相近。但是他被“挣扎”涤荡过一回之后,和以前也并没什么两样。在他身上没有思想进步这种东西。他当初是作为进化论宇宙观的信奉者登场的,后来却告白顿悟到了进化论的谬误;他晚年反悔早期作品中的虚无倾向。这些都被人解释为鲁迅的思想进步。但相对于他顽强的恪守自我来说,思想进步实在仅仅是第二义的。在现实世界里,他强韧的战斗生活,从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这一侧面是解释不了的。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总是落后于时代半步。那么,这又该靠什么来说明呢?我认为,把他推向激烈的战斗生活的,是他内心存在的本质的矛盾。

         他离开仙台的动机不只是幻灯事件,在幻灯事件之前还有另一个事件。幻灯事件本身,并不是单纯性质的东西,并不像在《〈呐喊〉自序》里所写的那样,只是走向文学的“契机”。这里的问题是,幻灯事件和此前找茬事件的关联以及两方的相通之处。他在幻灯的画面里不仅看到了同胞的惨状,也从这种惨状中看到了他自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是说,他并不是抱着要靠文学来拯救同胞的精神贫困这种冠冕堂皇的愿望离开仙台的。我想,他恐怕是咀嚼着屈辱离开仙台的。我以为他还没有那种心情上的余裕,可以从容地去想,医学不行了,这回来弄文学吧。《年谱》说他在这一时期回过一趟国,不过就像前面所写的那样,由于详情不明,所以也就不去多加想像了。幻灯事件和立志从文并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我的判断。幻灯事件和找茬事件有关,却和立志从文没有直接关系。我想,幻灯事件带给他的是和找茬事件相同的屈辱感。屈辱不是别的,正是他自身的屈辱。与其说是怜悯同胞,倒不如说是怜悯不能不去怜悯同胞的他自己。

         鲁迅所看到的是黑暗。但他却是以满腔热情来看待黑暗,并绝望的。对他来说,只有绝望才是真实。但不久绝望也不是真实了。绝望也是虚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如果绝望也是虚妄,那么人该做什么才好呢?对绝望感到绝望的人,只能成为文学者。不靠天不靠地,不以任何东西来支撑自己,因此也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于自己一身。于是,文学者鲁迅在现时性的意义上诞生了。
        


        4楼2006-05-16 18:33
        回复

           鲁迅是文学者。他首先是个文学者。他是启蒙者,是学者,是政治家,但正因为他是文学者,即正因为丢掉了这些,这些才会作为表象显现出来。他是教育者,宗教者,亦是因此之故。在他,是有着一种除了称做文学者以外无可称呼的根本态度的。他似乎连小说都抛弃了。他的痛苦之深,以至于深到无法把对象世界构筑到小说和批评当中。

           文学是无力的。鲁迅这样看。所谓无力,是对政治的无力。如果反过来说,那么就是对政治有力的东西不是文学。这是文化主义吗?确乎是的。鲁迅是个文化主义者。不过,这种文化主义却是和文化主义对立的文化主义。“文学文学”的瞎喊和认为文学“有伟力”,他都否定了。这不是要说文学与政治无关。因为互不相干便不会产生有力或无力的问题。文学对政治的无力,是由于文学自身异化了政治,并通过与政治的交锋才如此的。游离政治的,不是文学。文学在政治中找见自己的影子,又把这影子破却在政治里,换句话说,就是自觉到无力,――文学走完这一过程,才成为文学。政治是行动。因此与之交锋的也应该是行动。文学是行动,不是观念。但这种行动,是通过对行动的异化才能成立的行动。文学不在行动之外,而在行动之中,就像一个旋转的球的轴心,是集动于一身的极致的静。没有行动,便没有文学的产生,但行动本身却并非文学。因为文学是“余裕的产物”。产生文学的是政治。然而,文学却从政治中择选出了自己。
           在进步主义者看来,这样的鲁迅是个冥顽不化的保守主义者。但他对一切旧的东西都没宽恕过。再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憎恶封建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虚伪。不过在他那里,却并没化做有目的,有意识的行动,即在一个方面去力图描写被解放了的人的理想形象。他几乎不怀疑人是要被解放的,不怀疑人终究是会被解放的,但他却关闭了通向解放的道路,把所有的解放都看作幻想。可以想见,这其中就有剥夺了他青春希望的辛亥革命失败的伤痛所留下的深刻影响。总而言之,他并不相信从外部被赋与的救济。于是,他的反叛便以反叛自己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说直视中国所处的后进性,而且拒绝了一切解放的幻想的话,那么这里也就只剩下了绝望。孙文那样的实际家,能够做到百折不挠,在每一次失败之后都能更新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然而艺术家鲁迅却做不到这一点。但又因为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总是在追求投入人生全部内容的生存方式的第一义的文学者,因此他也做不到把绝望目的化,从而造出一种达观哲学来。他不相信一切,甚至也无心相信自己的绝望。他看到了黑暗,而且只看到了黑暗,但却没把目击黑暗的自己同黑暗的对象分开。不过,只有在这种赋与自己痛苦的实感之上,他才能意识到自己。为了生,他不能不做痛苦的呐喊。这抵抗的呐喊,就是鲁迅文学的根元,而且其原理贯穿了他的一生。当然,鲁迅通过对痛苦的分析,不借助抽象而以个别事物的形态接近了普遍真理,从客观上来看,这是他不断成长的表现,但尽管如此,他现在的意识,却没能离开总是自己对自己不满的这种对黑暗的绝望的抵抗感。
           鲁迅那样的人,作为类型来看,大概属于落后国家的类型,产生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之中国文学恐怕是落后国家的文学吧。而视中国文学为落后国家文学的日本文学之眼光大概是正确的。正确——真是太“正确”了。这是一种如照相机般准确,将时间和空间在“场外”加以再调整而达到的“正确”。它意味着看客自身并没有进入历史,只是从外部观望着跑在历史跑道上的赛马。自己并没有进入历史,所以看不到使历史得以充实的抵抗之契机,不过,这倒使自己可以清楚地看到赛马的各方谁胜谁败。中国马落后了。日本马不断向前挺进。看上去确实如此。这一观察是正确的,观察之正确在于自己没有参加赛跑而是在一旁旁观之故。
          使鲁迅这样的人物得以诞生的,一定是以激烈的抵抗为条件的社会。只有在欧洲历史学家所谓的亚洲之停滞,也即日本的进步历史学家所称的亚洲之停滞(!)的社会中才能诞生鲁迅这样的类型。正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诞生以俄国式落后为条件那样。当所有通向进步的道路都被封闭了,所有新的希望都被粉碎了的时候,才能积淀起鲁迅那样的人格吧。不是旧的东西变成新的,而是旧的东西就以它旧的面貌而承担新的使命——只有在这样一种极限条件下才能产生这样的人格。鲁迅那样的人在进步没有边界的欧洲社会中是不会诞生的吧。而在处于进步的幻想之中的日本,也是不会产生的的吧。不仅不会产生,甚至也不具备理解它的能力。从日本来看鲁迅,正如观察所有事物一样,鲁迅也会被曲解为是一个进步主义者、优秀的启蒙家,一个为消除落后而拼命追赶欧洲的开明主义者,根据镜子的尺寸而适度地扭曲。鲁迅会成为中国的森鸥外。可是,鲁迅实际上恐怕是与此正相反的人物,是与胡适或林语堂那种进步主义者正相反的存在。鲁迅常说“我是旧式的人”。而日本的进步主义者则认为这是鲁迅的谦虚,根本不想去思考,这句话恰恰是日本近代与中国近代之结构上的不同所致。
          


          5楼2006-05-16 18:33
          回复

             鲁迅的话是这样的: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中略)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远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
            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

            [此贴子已经被小米于2005-12-20 16:03:00编辑过]
            --------------------------------------------------------------------------------
             
            -- 作者:paro
            -- 发布时间:2005-12-10 12:14:00

            -- 

            竹内好谈中国文学研究会(摘录)

            关于解散的第一点理由,是我们今天丧失了党派性。中国文学研究会失掉了它作为中国文学研究会的特色。这一方面是外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研究会本身的发展所致。最初,中国文学研究会成立的时候,从混沌中确定和生成自我所必不可少的那种本源性的矛盾确实曾经内在于它,我们不断论争,逐渐的从环境中分离出了自己,并试图通过这种分离反过来使自己立于支配环境的位置上。我 不认为当初我们计划的目标在今天有所实现,我们绝没有处于支配世界的位置上。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相互认识并且聚合起来了。而且社会上逐渐对研究会有了不错的评定,我们似乎甘于这些评价也没有什么过分。本源性的矛盾消解了,安定到来了,持续的日子开始了。我对这样的研究会感到了不满。对我而言,研究会该是不断成长的。它永远不断的自我否定。不包含生的死,不发出疑问的思想,不以自己本身的力量完成生成发展的文化,这一切对于我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我一直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研究会,并且以这样的态度来热爱它。也就是说,对于我而言,丧失了本源性矛盾的研究会,要么是改革的对象,要么我自己从中抽离出来,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然而,这次,这两项选择都失败了。


            导致党派性的丧失有各种各样的外在原因,但是他们全部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在于我们迄今为止确信不疑的培养起来的作为态度的党派性,是否是真实存在过的。它难道真的曾经既不是装潢也不是敷衍,而是托付了生命的支柱嘛?它难道真的不是作为虚名的手段所进行的反抗,而是贯彻了生命之孤独的不可遏制的否定热情吗?

            --------------------------------------------------------------------------------
             
            -- 作者:许襟
            -- 发布时间:2005-12-14 16:39:00

            -- 

            也摘一段:

            《给青年朋友的信——对历史学家的要求》

            学问与生活并非同样的事情。然而,从终极结果上说,与生活不相联系的学问根本不存在,任何学问都是从我们应该怎样生存这一追问出发的。确实,学问与生活不能等同,不脱离直接的生活,学问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如果从终极意义上的联系被忽略了的话,学问就会变成经院派的文学,那么学问也会堕落的。学问具有国际性,存在着世界共通的课题。但是,那共通的问题应该具有的性质,是可以还原到人类世界应该怎么样生存这个问题上来的。学问的国际性并非意味着学问没有国籍,无国籍的学问对于世界性的学问而言,也是一种累赘吧。有自己的国籍又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才能参加到世界共通的课题之讨论中去,才能为学问的发展做出贡献。难道不是这样吗?

            ——————

            当年对这篇文章的时候很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从前还以为越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越是文学呢。

            --------------------------------------------------------------------------------
             
            -- 作者:小飞侠
            -- 发布时间:2005-12-17 12:55:00
            


            6楼2006-05-16 18: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