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一直在不停地工作。傍晚稍事休息时,我注意到前一天下午买的烟竟然都没抽完,心中不禁感慨不已。 刚完成下午的巡诊,就赶上一辆警铃大作的急救车送来两个遇到交通事故而负伤的急诊。两个伤者都是孩子。哥哥是个小学生,只有右侧脸上有擦伤并伴有轻微的脑震荡。可是只有三岁的弟弟却耳鼻流血,失去了知觉。初步诊断至少是严重的脑震荡。经X光检查结果证实属于头骨骨折。我们马上对他采取输氧、输液等措施。但是两个小时以后他仍不治身亡了。
当我确认孩子已经死亡,正准备离开病房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哽咽着问我:“无论如何都没救了吗?”
这个孩子的呼吸中枢受损,死亡对于他来说本来就是早晚的问题。我们不过是按照常规输氧、输液试着抢救了一番而已。实际上在我一开始为他检查的时候就明白我已经无力回天了。
我很想把实情告诉这位孩子的母亲,估计她也听不进去。何况孩子已经死了,再说什么都于事无补。但是这位母亲却全然没有就此打住的意思。三十分钟后,当她到我的办公室开诊断证明的时候还继续问着:“是不是再早点送来的话,他就有救了呢?”
我告诉她说:“那也说不定。总之他伤得太厉害了。”
可她仍然不依不饶地坚持道:“可是刚开始输氧的时候,他看起来呼吸顺畅多了呀。”说着便再次哽咽出声。
我不禁想到了下围棋时的情景。当大势已去,必败无疑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不会直接认输。即使明白自己已经“死”定了,却依然垂死挣扎,顾全脸面后再认输投降,医生的工作其实就是这样的,即使明知死亡不可避免,却仍要做最后的努力。
我想告诉她,在她儿子的抢救过程中,输氧、输液就相当于此类的多余而无用的补救措施一样,但想到这样的说明只会进一步令她激动难平,因此我只说了一句:“实在非常遗憾。”
这位母亲显然对于我的反应相当不满,她一直在那里瞪着我不肯离去,直到我开始动手整理起书籍之后才最终放弃与我对峙,走出了我的办公室。
我一连抽了三支烟。带来整日酷暑的太阳终于西移至山峦的轮廓线上去了。我拿出那本前一天买的关于小儿麻痹流行趋势的小册子,双肘支在另一把椅子背上看起来。
还没等我看上两页,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拿起电话,听到听筒里传来浓重的地方口音,我马上意识到那是我哥的声音。他说:“你没忘了吧?今天晚上要在姐那儿聚会。”我当然没忘。
哥接着说,“虽然约好是在七点,但现在大家就已经到齐了,你也快点儿过来吧。”
我回答说:“马上就过去。”然后结束了通话。
我母亲住进我所在的大学附属医院的脑外科已经一个月了,虽然我自己也可以做母亲的主治医生,不过因为母子关系变成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总有些不便,因此就由我的同事长谷部担任我母亲的主治医生。经过详细检查,母亲的病与我的预测相同,最后确诊为小脑桥角肿瘤。小脑桥角肿瘤就是在小脑桥角这处脑神经密集的位置上长了肿瘤,并不断对周围的神经形成压迫,属于脑肿瘤中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
两天前,我父亲和哥哥还有一些亲戚都从乡下赶来,并且确定今天晚上七点要在我姐姐那儿聚会,共同商议我母亲是否该接受脑外科手术的事情。我最初通过电话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告诉过他们:“治病的事情再怎么样也只能交给医生去判断。”可是哥哥坚持说:“正是因为是要接受生死难料的危险手术,所以才更应该一起商量后再做决定。”
一想到要听乡下人用他们特有的绕弯方式表达意见,而且还要事无巨细地讲解和说明那些与他们无缘的医学知识,说实在话,我真是头疼。
六点十分,我正打算离开医院的时候,看到夕阳下灵车正停在医院的特别出口处。那是来接下午死去的那个孩子的遗体的。目睹孩子母亲抱着用白布包裹着的孩子遗体坐上车去,我不禁再次感叹:“那个孩子的确无论怎样都是没有救的。”
感到莫名其妙的闷热,于是我走过一个街区,来到常去的那家小餐馆,要来杯啤酒后,拿过来晚报信手翻了翻。
当我确认孩子已经死亡,正准备离开病房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哽咽着问我:“无论如何都没救了吗?”
这个孩子的呼吸中枢受损,死亡对于他来说本来就是早晚的问题。我们不过是按照常规输氧、输液试着抢救了一番而已。实际上在我一开始为他检查的时候就明白我已经无力回天了。
我很想把实情告诉这位孩子的母亲,估计她也听不进去。何况孩子已经死了,再说什么都于事无补。但是这位母亲却全然没有就此打住的意思。三十分钟后,当她到我的办公室开诊断证明的时候还继续问着:“是不是再早点送来的话,他就有救了呢?”
我告诉她说:“那也说不定。总之他伤得太厉害了。”
可她仍然不依不饶地坚持道:“可是刚开始输氧的时候,他看起来呼吸顺畅多了呀。”说着便再次哽咽出声。
我不禁想到了下围棋时的情景。当大势已去,必败无疑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不会直接认输。即使明白自己已经“死”定了,却依然垂死挣扎,顾全脸面后再认输投降,医生的工作其实就是这样的,即使明知死亡不可避免,却仍要做最后的努力。
我想告诉她,在她儿子的抢救过程中,输氧、输液就相当于此类的多余而无用的补救措施一样,但想到这样的说明只会进一步令她激动难平,因此我只说了一句:“实在非常遗憾。”
这位母亲显然对于我的反应相当不满,她一直在那里瞪着我不肯离去,直到我开始动手整理起书籍之后才最终放弃与我对峙,走出了我的办公室。
我一连抽了三支烟。带来整日酷暑的太阳终于西移至山峦的轮廓线上去了。我拿出那本前一天买的关于小儿麻痹流行趋势的小册子,双肘支在另一把椅子背上看起来。
还没等我看上两页,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拿起电话,听到听筒里传来浓重的地方口音,我马上意识到那是我哥的声音。他说:“你没忘了吧?今天晚上要在姐那儿聚会。”我当然没忘。
哥接着说,“虽然约好是在七点,但现在大家就已经到齐了,你也快点儿过来吧。”
我回答说:“马上就过去。”然后结束了通话。
我母亲住进我所在的大学附属医院的脑外科已经一个月了,虽然我自己也可以做母亲的主治医生,不过因为母子关系变成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总有些不便,因此就由我的同事长谷部担任我母亲的主治医生。经过详细检查,母亲的病与我的预测相同,最后确诊为小脑桥角肿瘤。小脑桥角肿瘤就是在小脑桥角这处脑神经密集的位置上长了肿瘤,并不断对周围的神经形成压迫,属于脑肿瘤中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
两天前,我父亲和哥哥还有一些亲戚都从乡下赶来,并且确定今天晚上七点要在我姐姐那儿聚会,共同商议我母亲是否该接受脑外科手术的事情。我最初通过电话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告诉过他们:“治病的事情再怎么样也只能交给医生去判断。”可是哥哥坚持说:“正是因为是要接受生死难料的危险手术,所以才更应该一起商量后再做决定。”
一想到要听乡下人用他们特有的绕弯方式表达意见,而且还要事无巨细地讲解和说明那些与他们无缘的医学知识,说实在话,我真是头疼。
六点十分,我正打算离开医院的时候,看到夕阳下灵车正停在医院的特别出口处。那是来接下午死去的那个孩子的遗体的。目睹孩子母亲抱着用白布包裹着的孩子遗体坐上车去,我不禁再次感叹:“那个孩子的确无论怎样都是没有救的。”
感到莫名其妙的闷热,于是我走过一个街区,来到常去的那家小餐馆,要来杯啤酒后,拿过来晚报信手翻了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