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大部分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上学
文:李节仁
8月23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率教育部宣讲团到广东开展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宣讲活动时说,“盲目追求升学率导致大部分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大学”。我认为这句话要改一改,因为,围绕升学率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大部分学生的心态其实都是一个失败者。
从上幼儿园开始,失败的阴影就开始笼罩,一直到高中。我们不说大学,大学有教育部长在说着。
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里体会到的失败感,某种程度上不是学生本人的失败,而是继承来的失败,由于父辈的不成功或者不甚成功,而使他们无法进入向往的学校学习,又由于父辈在经济方面的羞涩,不能有力地打点老师,或拒绝某些老师的索贿、家教补课等暗示,而受到老师的歧视甚至刁难。至于学生本人因为学习困难、成绩较差而不断地受到责备和批评,这些失败体验不断地积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到了中学,有失败体验的学生群体进一步扩大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了失败者的行列。不能进入顶尖学校自然是一种失败,在每个学校里不能进入顶尖的班级自然也是一种失败。不断的考试、排名、筛选,即使是父辈有钱有权的一些学生,在父辈的操作下能够摆平一些道路,但他们显然也不是光荣的成功者。没有信心、自卑、自弃,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抱着失败者的心态上学是完全不过分的。
这些问题明显都存在着,往往当当权者都看到并说到的时候,问题已不是一般的严重。可惜,总是点到为止,但愿这一次会当真解决一下。但我还是要补充,因为部长只是说大学生的失败感,而我觉得,如果中小学生的失败感问题解决了,倒也不妨让大学生带着失败感上学,因为他们成年了,该能够担当得了失败的打击并在失败中奋起。
最重要的不是知道有这些问题,而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始终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这些问题,要做到基本解决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将义务教育延伸到学前教育,制定学前教育的课程标准并严格执行。根据适龄儿童的人口数建设足够的学校,并合理布局,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努力做到普及高中,促进高中均质化,禁止分层歧视性教学。
尽量避免学校品质差别过大,通过平衡投资和师资轮换,实现基础教育的无差异化。同时,允许民办学校提供更高质量的收费教育以满足富裕群体的需求。
禁止小学及学前教育阶段任何形式的选拔考试,禁止把中考结果和高考结果与学校考评挂钩,禁止任何可能导致教师为追求业绩而歧视差生的评比活动,引进社会法律监督制约机制以确保教育公平。
这些公认的方法都能有效地减少学生的失败感,从而使学生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少一个失败者,多一个成功者,而要做到却又是如此的简单。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