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去上海昆剧团找翁佳慧,她躲在休息室的沙发上睡着了。有同事恶作剧,大吼一声“翁佳慧!”她揉着眼睛坐起来,没被吓到,也不着恼,那模样,像熟睡的猫突然跌落地上,还迷糊着。
有时候,我觉得佳慧和她养的那只英国短毛猫真是像得很,乖,不来事,晓得随遇而安。外人看她在学校时是岳美缇护着的“爱徒”,才毕业就主演青春版《牡丹亭》,进剧团第二年便拿到白玉兰奖,以为这样的姑娘总有些桀骜锋芒,大约不能想象,她唱得柳梦梅,也不介意跑龙套演花神——在精华版《牡丹亭》里:“团里人手不够,应该的嘛。”
这样性子的姑娘,很少去“争”什么。回想起来,她拼命“争”过的一回,也就是让岳美缇教她。
佳慧那一班女孩,入学时是为补昆团旦角的缺,不曾想过培养女小生。是她学了半年,觉得自己粗枝大叶惯了,参不透闺门旦的玲珑心思,于是央着顾兆琳老师教她小生戏。起初,顾师只当小女孩玩闹,教了《琴挑》里一句念白:“小生对此溶溶月色,悄悄闲庭……”顾师说,念出点意思来,就接着教,不然,想都别想。“当时我想,我的前途就看这一句念白啦,要是不能学小生,我还是趁早回去念高中考大学吧。”好在,那句念白,她念出点意思来了。但投岳美缇门下,似乎还是困难,因为那年黎安不过20出头,岳师不愿分心再收徒弟。开蒙戏《琴挑》是顾师教的,请了岳师来看,从“月明云淡”唱到“长清短清”,唱动了岳师的心。一句念白,一折戏,决定了她一生的方向。
入了岳门,佳慧诚惶诚恐很久,就怕被“退货”。“那时老师说我不会笑,一笑就牵嘴角,假得很。她说要学会用眼睛笑。”岳师撂下一句:“改不掉,我就没法教你。”被这么训,连哭都不敢,回了家天天对着镜子笑,笑了一个星期,换来老师一句:“对了,就是这样。看来,你还是用了心的。”佳慧说,别人都道岳师宠她,却不晓得她很少被表扬,那一次,就是难得的一次了。
17岁以后的四五年,是寻常少年最挥霍的诗酒年华,而佳慧对于青春期的所有记忆,是练功房里的水袖高靴和竹笛声声。“回想起来,那反而是我最充实最快乐的日子,心无旁骛,没有杂念。”那些年里,也不懂“动摇”。
毕业了,出科了,每一次上台,脑子里想着老师的指点,谢幕后,身边却少了提点的人。她想着岳师的点滴要求,只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越想越惶恐。她说,自己不是个自信的人,跟着岳师时,事无巨细的优点或不足,老师对她一一地讲。进了剧团,没了盯着她、紧张她的人,没了鞭子,也没了糖,她就没了方向。亦是在进剧团后,她才真正体会到女小生的压力。从前和同学搭档演折子戏,两个姑娘从《惊梦》唱到《琴挑》,留下的是赏心悦目的美丽。进团排大戏,《雷峰塔》里她演许梦蛟,除了她,满台的龙套是男生,结果龙套的气势生生盖过她。那时她才晓得,女小生要镇场压台,难啊。
原就不足的信心跌到谷底,况且梨园艰辛,女孩子的柔弱稍一流露,就动摇了。那时家人要出国,打算带她走,她想,也许和舞台的缘分真的就那样了。将走未走,她和岳美缇第一次发生摩擦。岳师苦口婆心地要她留下:“你看尹派的王君安,出国那么多年,不还是回来么?”而佳慧,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迟来的叛逆期终于爆发,“当时,我知道老师说的都对,但是我想,她给我规划的,是她希望的人生,不是我的。我为什么不能到另一个城市,开始另一种人生?”后来家人安排有变,不走了,师徒大战才算偃旗息鼓。
走或留,她都不是主动的一方。走,多少是借机逃避。留下,就不得不面对,面对她脆弱的信心,面对注定艰难的舞台人生。好在她不是纠结的性子,自信不能一夜筑就,而戏总要唱下去,埋头练功,埋头唱戏,日子好像回到她在戏校的年月。
佳慧形容自己很“迟钝”,这话不差,离了舞台的她迟钝,直到拿了白玉兰奖,才小心翼翼问一句:“原来有很多人喜欢我啊?原来大家觉得我唱得还挺好的?”虽是迟钝了点,好在有些感悟来得不算迟:“好像是在一刹那,我明白了舞台、昆曲、小生这些就是最适合我的。”原来,17岁给自己做的选择,是一辈子的事,27岁的她,很确信这点。
也许现在的她仍在老师的余晖里,也许有一天艺术上的叛逆期也会来临,也许她会像很多女子一样面临生活的取舍……将来有太多“也许”,黄昏的阳光下佳慧微微笑:那就将来再想嘛,现在,唱好每折戏,得空和小猫晒太阳,就很好。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纠结,就很好。
问答翁佳慧
问:过去最高兴的是什么?
答:拿到白玉兰奖,表演被大家肯定。
问:最想做的是什么?
答:把每个角色都演好。
问:没有演出、不用练功的时候做什么?
答:看书,养花,逗猫。
问:从艺路上最希望得到什么支持?
答:听到观众反馈的声音,无论支持的还是批评的,都会成为我努力的动力。
(2010年02月25日 )
有时候,我觉得佳慧和她养的那只英国短毛猫真是像得很,乖,不来事,晓得随遇而安。外人看她在学校时是岳美缇护着的“爱徒”,才毕业就主演青春版《牡丹亭》,进剧团第二年便拿到白玉兰奖,以为这样的姑娘总有些桀骜锋芒,大约不能想象,她唱得柳梦梅,也不介意跑龙套演花神——在精华版《牡丹亭》里:“团里人手不够,应该的嘛。”
这样性子的姑娘,很少去“争”什么。回想起来,她拼命“争”过的一回,也就是让岳美缇教她。
佳慧那一班女孩,入学时是为补昆团旦角的缺,不曾想过培养女小生。是她学了半年,觉得自己粗枝大叶惯了,参不透闺门旦的玲珑心思,于是央着顾兆琳老师教她小生戏。起初,顾师只当小女孩玩闹,教了《琴挑》里一句念白:“小生对此溶溶月色,悄悄闲庭……”顾师说,念出点意思来,就接着教,不然,想都别想。“当时我想,我的前途就看这一句念白啦,要是不能学小生,我还是趁早回去念高中考大学吧。”好在,那句念白,她念出点意思来了。但投岳美缇门下,似乎还是困难,因为那年黎安不过20出头,岳师不愿分心再收徒弟。开蒙戏《琴挑》是顾师教的,请了岳师来看,从“月明云淡”唱到“长清短清”,唱动了岳师的心。一句念白,一折戏,决定了她一生的方向。
入了岳门,佳慧诚惶诚恐很久,就怕被“退货”。“那时老师说我不会笑,一笑就牵嘴角,假得很。她说要学会用眼睛笑。”岳师撂下一句:“改不掉,我就没法教你。”被这么训,连哭都不敢,回了家天天对着镜子笑,笑了一个星期,换来老师一句:“对了,就是这样。看来,你还是用了心的。”佳慧说,别人都道岳师宠她,却不晓得她很少被表扬,那一次,就是难得的一次了。
17岁以后的四五年,是寻常少年最挥霍的诗酒年华,而佳慧对于青春期的所有记忆,是练功房里的水袖高靴和竹笛声声。“回想起来,那反而是我最充实最快乐的日子,心无旁骛,没有杂念。”那些年里,也不懂“动摇”。
毕业了,出科了,每一次上台,脑子里想着老师的指点,谢幕后,身边却少了提点的人。她想着岳师的点滴要求,只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越想越惶恐。她说,自己不是个自信的人,跟着岳师时,事无巨细的优点或不足,老师对她一一地讲。进了剧团,没了盯着她、紧张她的人,没了鞭子,也没了糖,她就没了方向。亦是在进剧团后,她才真正体会到女小生的压力。从前和同学搭档演折子戏,两个姑娘从《惊梦》唱到《琴挑》,留下的是赏心悦目的美丽。进团排大戏,《雷峰塔》里她演许梦蛟,除了她,满台的龙套是男生,结果龙套的气势生生盖过她。那时她才晓得,女小生要镇场压台,难啊。
原就不足的信心跌到谷底,况且梨园艰辛,女孩子的柔弱稍一流露,就动摇了。那时家人要出国,打算带她走,她想,也许和舞台的缘分真的就那样了。将走未走,她和岳美缇第一次发生摩擦。岳师苦口婆心地要她留下:“你看尹派的王君安,出国那么多年,不还是回来么?”而佳慧,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迟来的叛逆期终于爆发,“当时,我知道老师说的都对,但是我想,她给我规划的,是她希望的人生,不是我的。我为什么不能到另一个城市,开始另一种人生?”后来家人安排有变,不走了,师徒大战才算偃旗息鼓。
走或留,她都不是主动的一方。走,多少是借机逃避。留下,就不得不面对,面对她脆弱的信心,面对注定艰难的舞台人生。好在她不是纠结的性子,自信不能一夜筑就,而戏总要唱下去,埋头练功,埋头唱戏,日子好像回到她在戏校的年月。
佳慧形容自己很“迟钝”,这话不差,离了舞台的她迟钝,直到拿了白玉兰奖,才小心翼翼问一句:“原来有很多人喜欢我啊?原来大家觉得我唱得还挺好的?”虽是迟钝了点,好在有些感悟来得不算迟:“好像是在一刹那,我明白了舞台、昆曲、小生这些就是最适合我的。”原来,17岁给自己做的选择,是一辈子的事,27岁的她,很确信这点。
也许现在的她仍在老师的余晖里,也许有一天艺术上的叛逆期也会来临,也许她会像很多女子一样面临生活的取舍……将来有太多“也许”,黄昏的阳光下佳慧微微笑:那就将来再想嘛,现在,唱好每折戏,得空和小猫晒太阳,就很好。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纠结,就很好。
问答翁佳慧
问:过去最高兴的是什么?
答:拿到白玉兰奖,表演被大家肯定。
问:最想做的是什么?
答:把每个角色都演好。
问:没有演出、不用练功的时候做什么?
答:看书,养花,逗猫。
问:从艺路上最希望得到什么支持?
答:听到观众反馈的声音,无论支持的还是批评的,都会成为我努力的动力。
(2010年02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