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合一吧 关注:13贴子:123
  • 3回复贴,共1

《论教会合一》(居普良)浅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编者按:“教会合一问题”从教会一开始就存在。不然,保罗也不用写长长的一封信(哥林多前书)来苦口婆心、反反复复地劝哥林多教会的人不要搞分裂,要合一。到底什么是教会合一?到底要如何合一?合一意味什么?下文是作者对一千七百多年前一位基督徒所写的《论教会合一》的分析。希望给读者带来的思考是:在这个时代,在我们目前所处的教会中,我们可以做什么来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IP属地:广东1楼2011-05-17 14:39回复
    作者简介
      居普良(Cyprian 约200-258年),出生在北非首府迦太基,自幼便酷爱读书,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位“饱学之士,口才极佳,是个出色的演说家”。4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修辞学教师。5因为家境富裕,所以,他学会了享乐度日。
       居普良原是一位异教徒,经过长期的心理斗争之后,他终于决定放弃一切享乐,并且变卖资产,周济穷人,并于公元246年复活节归信基督,受洗加入教会。他 奉特土良(Tertullian,公元150-225年)为师6他承继了特土良的思想和学术精髓,虽然,他没有特土良那样天才、聪颖,但他在“待人接物上 富于恩情厚意”。7故此,受洗后不久,即被委任为教会的长老。
      居普良从公元249年起担任迦太基主教,一直到死的时候。公元250年,教会遭 遇逼迫,居普良为了躲避险情,只身逃离到了其他地方。风波平息后他返回教会。公元258年,迫害再次临到教会,居普良毫无畏惧,最后从容地为主殉道。8这 刚好证明了他原先的逃避并非是出于怕死,乃是为了教会在风雨中能继续有牧者而暂时的隐藏自己。
    


    IP属地:广东2楼2011-05-17 14:39
    回复
      写作背景   奥斯汀指出,《合》是“因悔改规则的争辩而出现”的。9   在德修皇帝迫害基督徒期间,许多信徒主动或是被动地放弃信仰。有的不待被捕获就招供了,没有经过审讯就否认了主10;有的不敌苦难,转而敬拜罗马的假神获得证书;有的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证书,从而避免了残酷的迫害;有的则全然背离信仰,与教会决裂。如何接纳这些背信弃义的人,这成了早期教会一个很严肃的神学问题。   居普良认为,那些背道者要等到临死前,才能获得赦免。而罗马教会的长老诺漥天(Novatian,c210-80)则强调信众要圣洁,一切在逼迫中背弃信仰的人都要被逐出教会。不仅如此,诺漥天也反对新立的罗马主教哥尼流(Corne1ius)。哥尼流采取接纳背信之人的宽大政策,因而他的主教资格受到诺漥天的否定。为此,他自己组织了一个团体,并自立主教。   居普良反对对背信者过于宽容的做法,也反对诺漥天的近乎极端的做法。不过,居普良认为诺漥天反对新立主教一事更为严重(属于分裂教会),他认为没有一个人可以论断主教,除非他是神;批判主教就等于反叛神。11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刻,居普良发表了《论受迫背道者》和《论教会合一》两篇名著。
      


      IP属地:广东3楼2011-05-17 14:40
      回复
          很显然,居普良认为“教会以外没有救恩”。这在当时异端滋生的处境下,有利地维护了教会的整体性。基于这个理论,居普良更提出了“一教会论”。他主张只有一间真正的教会,这教会必须经由主教团鉴定,因为主教被视为正统的保障又是基督教信仰的化身,那些与主教意见相左的人,他们就不在教会之内,也就不是基督徒了。14   (4)主教制是教会合一的核心(第十段)   “这些人没有神任何的安排,随从己意在擅自聚集之外人间作领导者,他们没有封立的法规而自任为高级教士,他们虽没有人授予主教职,却擅取主教的名称;这些人是圣灵在诗篇里指摘为坐在瘟疫的座位上的,灾害,污点,用蛇舌头行欺骗的,用狡猾败坏真理的,从恶毒舌头吐出死毒的;他们的言辞蔓延如癌,他们的话语在各人的心怀里成为致命之毒。”(第十段)   居普良谴责那些自命为主教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但破坏了主教地位的重要性和神圣性,更是破坏了教会的合一性。故此,居普良在文章中批判有些人误解了(太18:19-20)的经文,忽视了同心合意是经文的前提。(第十二段)   居普良认为教会的合一在于主教制,主教的合一就是教会的合一。主教是使徒的继承者,是主亲自拣选了他们,因此,他们是基督教信仰合法的继承者,也是基督教信仰合法的阐述者和教导者。   “教会是主教所组成的,教会的一切行动都由这些领袖作主。”“因此,你当知道:主教在教会里面,教会在主教里面;凡不与主教同在的都不在教会里面。”15   谷勒本指出,当时的主教们组成一个主教团,主教团的合一就是教会合一的根本和基础。并且,一切主教都是平等的。16并且,“合一并不是臣服于主教,而是在于所有主教之间的共同信心、爱心和交通。”17尽管如此,居普良还是承认使徒的权柄乃是首先赐给彼得的,彼得又被承认为罗马教会的第一任主教,这也被认为是教会合一的证据——彼得是合一的起点和象征。18故此,罗马教会乃是“大公教会之母与根本”。19并且,罗马主教被认为是坐在“彼得的座位”上。   另外,在《合》第十段也指出了,那些背叛主教而自己私立主教的,他们就是在背叛神。可见,在居普良的观念里面,主教是神在地上唯一的代表。“在这一方面,居普良反映伊格那丢(Ignatius,约在110年殉道)的精神,而可以称为西方的伊格那丢。”20   对于信徒而言,只有与自己的主教联合,才能与基督联合。“若是没有合一,就没有真理;除了合一没有救恩;除了合一没有洗礼、圣餐或真正的殉道。”21也就是说,没有与主教的联合,就没有一切的信仰生活。   (5)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维护教会的合一(十四至二十七段)   在《合》的后半部分,居普良似乎改变了他近乎“强硬”的责备与训导,而改成了语气较为缓和的“交谈”。他勉励基督徒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来维护教会的合一,比如:   第一,要有爱心。他引用了(林前13:2-8 约15:12 太23:37-40)等关于爱的经文来做分享。(十四至十五段)   第二,要谨慎自守。他引用了(可13:23 林前15:33)等经文来支持这个论点。并且,他还引用了次经的话:   “用荆棘保护你的耳朵,不听恶舌所讲的话。”(传道经28:24)(十六至二十三段)   第三,要追求和睦。他引用(诗34:12-14 约14:27 太5:9)等经文来教导基督徒要彼此和睦。(二十四段)   第四,要同心合意。他引用(徒4:32)来证实“合意”对“合一”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指出,“慷慨的动作衰退,同心合意的精神便减少。”(二十五至二十六段)   第五,要警醒等候主再来。他引用(路12:35-37)指出了等候主再来的重要性。居普良说,“消除我们古老的惰性,留心谨守遵行主的教训。让我们作他吩咐我们作的。”这就如同耶稣比喻中那位警醒的仆人那样,必将得到主人的称赞。   《合》的结尾,如同《启示录》的结尾,以盼望为最后的归依,也以我们要警醒服侍为自己的本分!
        


        IP属地:广东5楼2011-05-17 14: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