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居普良认为“教会以外没有救恩”。这在当时异端滋生的处境下,有利地维护了教会的整体性。基于这个理论,居普良更提出了“一教会论”。他主张只有一间真正的教会,这教会必须经由主教团鉴定,因为主教被视为正统的保障又是基督教信仰的化身,那些与主教意见相左的人,他们就不在教会之内,也就不是基督徒了。14
(4)主教制是教会合一的核心(第十段)
“这些人没有神任何的安排,随从己意在擅自聚集之外人间作领导者,他们没有封立的法规而自任为高级教士,他们虽没有人授予主教职,却擅取主教的名称;这些人是圣灵在诗篇里指摘为坐在瘟疫的座位上的,灾害,污点,用蛇舌头行欺骗的,用狡猾败坏真理的,从恶毒舌头吐出死毒的;他们的言辞蔓延如癌,他们的话语在各人的心怀里成为致命之毒。”(第十段)
居普良谴责那些自命为主教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但破坏了主教地位的重要性和神圣性,更是破坏了教会的合一性。故此,居普良在文章中批判有些人误解了(太18:19-20)的经文,忽视了同心合意是经文的前提。(第十二段)
居普良认为教会的合一在于主教制,主教的合一就是教会的合一。主教是使徒的继承者,是主亲自拣选了他们,因此,他们是基督教信仰合法的继承者,也是基督教信仰合法的阐述者和教导者。
“教会是主教所组成的,教会的一切行动都由这些领袖作主。”“因此,你当知道:主教在教会里面,教会在主教里面;凡不与主教同在的都不在教会里面。”15
谷勒本指出,当时的主教们组成一个主教团,主教团的合一就是教会合一的根本和基础。并且,一切主教都是平等的。16并且,“合一并不是臣服于主教,而是在于所有主教之间的共同信心、爱心和交通。”17尽管如此,居普良还是承认使徒的权柄乃是首先赐给彼得的,彼得又被承认为罗马教会的第一任主教,这也被认为是教会合一的证据——彼得是合一的起点和象征。18故此,罗马教会乃是“大公教会之母与根本”。19并且,罗马主教被认为是坐在“彼得的座位”上。
另外,在《合》第十段也指出了,那些背叛主教而自己私立主教的,他们就是在背叛神。可见,在居普良的观念里面,主教是神在地上唯一的代表。“在这一方面,居普良反映伊格那丢(Ignatius,约在110年殉道)的精神,而可以称为西方的伊格那丢。”20
对于信徒而言,只有与自己的主教联合,才能与基督联合。“若是没有合一,就没有真理;除了合一没有救恩;除了合一没有洗礼、圣餐或真正的殉道。”21也就是说,没有与主教的联合,就没有一切的信仰生活。
(5)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维护教会的合一(十四至二十七段)
在《合》的后半部分,居普良似乎改变了他近乎“强硬”的责备与训导,而改成了语气较为缓和的“交谈”。他勉励基督徒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来维护教会的合一,比如:
第一,要有爱心。他引用了(林前13:2-8 约15:12 太23:37-40)等关于爱的经文来做分享。(十四至十五段)
第二,要谨慎自守。他引用了(可13:23 林前15:33)等经文来支持这个论点。并且,他还引用了次经的话:
“用荆棘保护你的耳朵,不听恶舌所讲的话。”(传道经28:24)(十六至二十三段)
第三,要追求和睦。他引用(诗34:12-14 约14:27 太5:9)等经文来教导基督徒要彼此和睦。(二十四段)
第四,要同心合意。他引用(徒4:32)来证实“合意”对“合一”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指出,“慷慨的动作衰退,同心合意的精神便减少。”(二十五至二十六段)
第五,要警醒等候主再来。他引用(路12:35-37)指出了等候主再来的重要性。居普良说,“消除我们古老的惰性,留心谨守遵行主的教训。让我们作他吩咐我们作的。”这就如同耶稣比喻中那位警醒的仆人那样,必将得到主人的称赞。
《合》的结尾,如同《启示录》的结尾,以盼望为最后的归依,也以我们要警醒服侍为自己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