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轼吧 关注:5贴子:41
  • 11回复贴,共1

【转文】江城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苏轼、王弗


1楼2011-06-06 09:52回复
    苏轼不但不怒,反而有些惊喜。他循声望去,一个白衣少女,手里拿着一本书,冷冷地立在门槛处。那便是我的弗姐姐。
    这是他们第一次相遇。  
    其实苏轼人并不是坏,不过有些许的年少气盛、恃才傲物罢了。弗姐姐恼他以文压人,口上轻薄,才出言教训他的。但苏轼倒也坦荡,自知理亏,便诚心向吕梁道歉。众学子也佩服苏轼文才敏捷,很快就冰释前嫌。
    书院里面不光是读书写字,也教琴棋书画、骑马射箭、农垦劳作。伯父从来不要求学生必须学什么,而是你喜欢什么,便学什么。至于学费,富家子弟可黄金百两,普通人家也可三五百文,甚至是一担水果、半篮鸡蛋,只要虚心求学,都可以作为学资。
    最热闹的还是书舍。每日拂晓,我都能看到一干学子在书舍里面摇头晃脑地读文章。
    我不解的问苏轼,“为什么一定要摇脑袋啊,你不晕吗?”
    苏轼拍了一下我的脑门,“摇脑袋,才能背文章啊。不摇是背不出来的。”
    我才不信呢,“你是小狗,你骗人,弗姐姐从来就不左摇右晃的,可她什么文章都背得出来。”
    “你才是小狗呢!你弗姐姐哪能什么文章都背得出来,那不成了神童?一个女儿家,哪有那么大本事。”苏轼一脸不屑的神色,仿佛又有点狐疑。
    “可不是。我姐姐的文章是书院第一名。我伯伯说了,如果我姐姐去应试,一定能中状元。”
    不知道他信不信我的话,我只看到,他愣在那里,发了好一阵子呆。  
      
    弗姐姐并不是每天都到书舍来的。可自苏轼来了后,我天天都去书舍。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大家要笑话苏轼的脸长呢?我觉得刚刚好啊,眉疏目朗。他的表情可丰富了,就喜欢用诗句来作弄人,每每得逞,便哈哈大笑。学子们知道苏轼的性情,并无恶意,反而也乐在其中。若是哪日得了什么妙句,驳了苏轼,便会洋洋得意一整天,比得了伯父夸奖还要高兴。
    我常常把书舍的趣事说给弗姐姐听。她总是浅浅地笑,摇摇头,“那个苏轼,一张嘴,不饶人。将来是要吃苦头的。”
    苏轼也喜欢和我说话,问我识不识字,念过什么书。然后拐弯抹角问我弗姐姐的事,譬如今天她又看了什么书,做了什么诗句?我不会说谎,一五一十的告诉他。不过我知道得也不多,姐姐看的书很厚很厚,封面的字我也不识得。于是,我乘姐姐不在,把书偷出来给苏轼看。苏轼看过之后,便再不言语了。
    苏轼喜欢写诗做文章,下笔很快,写完后还要大声朗诵出来。这个时候,众学子也都放下手中书卷,作洗耳恭听状。我喜欢看苏轼那个时候得意的神色,让我觉得他整个人都在发光。有几次,我看到弗姐姐也站在窗外,听得入神。  
    书院的后方有一方碧潭。时常有人来此放生。学院里的书生,也爱到这里闲耍,节省下米饭,喂养池中龟鱼。久而久之,池中龟鱼也养成习惯,一旦有人走近,便个个抬头索食。
    端午节那天,来了很多文人。听说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来了。伯父备了薄酒招待。膳后,一干人等就出外散心。路过碧潭,苏洵见学子们抛食喂鱼,甚是有趣。就问伯父,“这是何地?”
    


    3楼2011-06-06 09:53
    回复
      伯父道,“养鱼池而已,不曾命名。不如苏学士给提个名字吧。”
      苏洵捻须微笑道,“先生门下学生那么多,又逢端午,不如设个投笺大会,给这妙景选个名字吧?”
      众学子纷纷投笺。伯父和苏大人一一打开,但似未有如意者。
      我在人群中张望,却没有看到苏轼苏辙兄弟。我想,如果他们在,一定能取个好名字。
      我看到姐姐的婢女,端了一个锦盘过来,内有一红笺。苏大人打开一看,面露惊喜之色。众人皆屏息,正待苏大人说出笺上内容。只听得有人高声道:“不如叫做唤鱼池!”
      我笑了。那人便是苏轼。也只有他,才能想出这么有才情的名字。
      伯父脸上露出赞许神色,“虎父无犬子,苏家公子的才学果然更盛一筹啊。一个唤字,妙趣横生,当评为今日第一。”
      苏大人抚掌大笑道,“这番赞赏之词,我要原番赠与王兄。”
      众人不解。只见苏大人缓缓展开手中红笺,上面只书三个大字:唤鱼池。字体清瘦,却刚劲有力。
      “早闻令千金才冠青神,今日一见,果然不假。令千金的笺先到片刻,应该定为第一才对。”
      那一日,弗姐姐和苏轼,同以“唤鱼池”三字博得头彩,一时成为佳话。
      我回去说给姐姐听。姐姐有些许诧异,也有些许欢喜。我听见她喃喃自语,“这个唤字,取得真是不错。”
      她是在称赞自己,还是在称赞苏轼呢?  
      那年端午后,苏轼兄弟,便随其父归家。没了苏轼,书舍似乎少了几分欢声笑语。我也觉得落寞了很多,便不再去书舍了。
      也从那个端午开始,我缠住弗姐姐,要她教我识字作文。我也想着有一天,我能有弗姐姐那般才情。
      中秋到了。弗姐姐满十五岁,要行及笄之礼,开始考虑婚嫁之事。我看着有人送来了几大箱贺礼。后来才知道,苏家请人来提亲,要娶弗姐姐做新媳妇。伯父和苏大人是故交,又对苏轼的才华、为人很欣赏,自然是一口答应下来。只待明年开春,就玉成好事。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伯父虽然已经辞官多年,归乡教书。可他当年为官之时,清正廉洁,得罪了不少权贵。
      


      4楼2011-06-06 09:54
      回复
        苏轼显然并不知道家里的决定,他让伯父赶出了书院。
        弗姐姐也似乎很不开心,把自己锁在屋子里面,闷不出声。我怎么劝她,她都紧锁眉头,不发一言。  
        夜半,靠后山的窗棂突然响起叩打的声音。
        “有鬼。”我害怕了。
        弗姐姐一边安慰我,一边披衣起身,问道“什么人?”
        只听得那边悄声道,“弗儿,我是苏轼啊。你且把窗户打开,我有话对你说。”
        弗姐姐皱眉道,“三更半夜,与礼不合。你有话便说吧。”
        苏轼在外面叹了一口气,“弗儿,退亲之事,我并不知情。我也绝绝不会同意。我爹也并非趋炎附势之人。此事定有蹊跷。你等我十日,我回家问个明白,定给你一个答复。”
        弗姐姐眉头皱得更紧了,也不言语。
        苏轼又在窗外道,“弗儿,子瞻仰慕你的才情,甚望能效法古人,举案齐眉,琴瑟相和。今日之事,子瞻一定回家问个明白,给你交代。你给子瞻一句话,也好让子瞻放心啊。”
        我突然一个激灵爬起来,冲着窗子大喊道,“苏哥哥,你尽管放心回家问个明白,早早来迎娶我姐姐。不然我姐姐就嫁给别人,再不和你好了。”
        弗姐姐一把捂住我的嘴巴,低声道,“苏轼,你回去吧。这一年半载,我横竖不嫁人便是了。”
        我知道,弗姐姐是喜欢他的。像苏轼这样的男子,谁不喜欢呢?不过,也只有我的弗姐姐,才配得上他。
        后来,大家才闹清楚。原来那封退婚信是在伯父被捕之前发出的。李定不但与伯父交恶,而且和苏洵也结仇。苏洵早得到消息,知李定心胸狭窄,此次担任御史中丞,必定会报复他。为了免得王家受到连累,这才急急忙忙写了退婚信。
        伯父知晓了实情,却仍然不悦,“我王方岂是贪生怕死之人。苏洵小瞧我了。退婚既然已成事实,就请苏家另择佳偶吧。”
        苏轼托人苦苦哀求,多次来信表述衷情。连苏洵也亲自写来信函,给伯父道歉。伯父却固执己见,坚决不允。  
          
        弗姐姐效仿缇萦救父的美名很快就流传开了,更兼博得王丞相的赏识,才名一时传遍蜀地。
        


        6楼2011-06-06 09:55
        回复
          苏轼撇撇嘴道,“这次我可上了刘贡父的当。他今日邀我去他家赴宴,说是请吃皛饭。我想刘贡父是江南人氏,或许这个皛饭是他家乡的特产,就兴致勃勃的去了。结果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和米饭。唉,我才发现自己让他耍了。更好气的是,后院居然还躲着一群人,曾巩他们都在,是特意来看我的好戏的。”
          我不解地望着弗姐姐。弗姐姐解释道,“皛字是三个白,皛饭当然就是三白饭了。他们是存在和你苏哥哥开玩笑的。”
          我转过头去问,“那你吃还是不吃啊?”
          


          12楼2011-06-06 10:00
          回复



            13楼2011-06-06 10:03
            回复
              说我有广告贴,发不来~~~~~~
              你们点击一下图片就可以了~~~~~~~~
              不方便之处~~~~~~~
              敬请谅解~~~~~~
              都是百度的错~~~~~~~~
              不要怪我~~~~~~~~
              度娘~~~~~~
              抽了~~~~~


              14楼2011-06-06 10:05
              回复




                


                15楼2011-06-06 10:10
                回复
                  “小女子王朝云,见过各位大人。”
                  “你会弹什么曲子?”张怀民问道。
                  “但凡坊间流行的,都略知一二。”
                  “那你选一首你喜欢的,弹给诸位大人听。”
                  王朝云略略调了一下音,轻声吟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她望着窗外,眉宇间淡淡忧愁。特别是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时,我都能看到她眼角的隐隐泪湿。
                  苏轼站起来,问道,“姑娘为何落泪?”
                  王朝云起身道,“朝云流落风尘,难得知音人,一时感慨身世,这才落下泪来,让大人见笑了。”
                  苏轼继续问道,“姑娘为何喜欢这首词?可知是何人所作?”
                  王朝云道,“朝云只是在一本曲谱上见过这首词,很是喜欢。并不知何人所做。”
                  苏轼又问道,“你识得字?也会作词吗?”
                  王朝云道,“朝云原也是书香门第,少时随父亲念过些书。只是父亲过世,欠下许多钱财,又遭外戚欺压,才被卖到歌舞戏班。朝云从小便喜好诗词,但是不会做。”
                  张怀民道,“听姑娘这么一说,敢情也是个才女。不如你现场做诗一首,如果入了苏大人的法眼,我就替你赎身。”
                  那日王朝云所作诗词的具体模样,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苏轼替她改了几个字,调整了顺序后,就变成了咏西湖的千古绝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张怀民没有替王朝云赎身,但是苏轼和我商量,把朝云从歌舞班子里面买了出来。像苏轼这类的官员,一般家里都养了很多歌姬。只有苏轼,家里只得书画,朝云是第一个例外。
                  也许,就是因为那首《蝶恋花》。
                  也许,是因为她的眉眼,冷清中带着温柔,像极了弗姐姐。
                  回首想想,这首词大约是十年之前,苏轼送给弗姐姐的求婚之物。而她如今的年纪,和当年的弗姐姐也差不多。
                  原来,我不曾忘,苏轼更不曾忘。  
                  朝云到了苏府后,苏轼开始教她读书写字,甚至作画篆刻。朝云如弗姐姐一般,人是极其聪慧的,一学就会。
                  有一日,朝云看苏轼作画,苏轼正在画墨竹。苏轼和弗姐姐一般,善画竹。
                  朝云指着画卷,问道,“大人,为何不逐节分画?”
                  苏轼放下笔来,走到窗前,许久,才轻声道,“竹生时,何尝是逐节生的?”
                  我站在门外,突然落下泪来。
                  弗姐姐画竹,每每都从地上直升到顶部,劲节俊逸。我记得苏轼起初也这般问过,弗姐姐也是这般答的,一字不差。而后,苏轼画竹,再不逐节分画,也是一气呵成。
                  又听得朝云问道,“大人,我总觉得您画的竹子里面有一种冷清却又狂妄的气质。这是两种悖离的气质,为何我能在同一副画中感觉到?”
                  苏轼道,“冷清的是竹,狂妄的是风。”
                  朝云复问道,“竹子为何是冷清的,风为何是狂妄的?”
                  苏轼把笔摆回案上,“因为有人是冷清的,有人是狂妄的。”
                  朝云不明白,可是我明白,冷清是她,狂妄的是他。
                  十年过去了,在他笔下,却依旧还是少年时。  
                  朝云在家里的地位开始变得微妙,似仆非仆。苏轼也因为朝云的到来,变得开朗了很多。两人常常会吟诗做对,泼墨绘图。朝云虽然长得像弗姐姐,可是性情却是不同的。弗姐姐性子内敛,安静大度,而朝云却更为活泼,大胆直率。往来的一些贵人太太,都暗暗提醒我,让我提防小丫头上位。我只是笑而不答。如果苏轼真的喜欢,娶进门来又有何妨?
                  苏轼生辰那日,我在家摆下家宴,简单庆祝。窗外一树梅花提早绽放,我摘了几只插在胆瓶里面,突然想起了凤翔的那棵梅树。举家迁移时,梅树是无法和我们同行的,便拜托乡里代为照顾,却不知道今年花开得可好。
                  我送给苏轼的寿礼是一支野人参,给他补身体的。苏迈的是自己做的一篇文章。迨儿和过儿都还年幼,我教他们背了一首祝寿诗。
                  


                  18楼2011-06-06 10:16
                  回复
                    朝云献上的是一幅画,画中苏轼身着长袍,手执藤杖、坐盘石,面颊清瘦,颧骨高突,一缕长须飘洒胸前,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朝云学画半年,就能画出苏轼神韵,的确是不简单。只是苏轼端详很久,复问我,“闰之,而今我是这番相貌吗?”
                    我微微一笑,“你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可不是这番模样。”
                    苏轼感叹道,“是啊,我都快四十的人了,还能不老吗?闰之,算起来,我们认识有二十二年了。”
                    二十二年,是啊,一晃眼,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第二日清晨,我醒来,却不见苏轼的踪影。到了书房,看到他睡在贵妃榻上。我摇摇头,走过去,给他把被子改好,这寒冬腊月,他也能这么合衣睡着。
                    就在我要掩上门,退出书房时,却看到书桌上摆着宣纸,上面似有字迹。我心思一动,走过去,看看苏轼写了什么。
                    但见那宣纸上洋洋洒洒,是一首刚刚提好的词。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我记得那年,弗姐姐曾经让苏轼给她做一首词,苏轼画遍弗姐姐的音容相貌,却始终不得一个字。我知道,弗姐姐的早逝是他心里最大的一个伤痛。他不愿意去碰,一碰就是心碎。弗姐姐过世三年,他未再赋诗一首,只因为再也没有当年那个安静微笑、听他高声诵读的人了。
                    而今王朝云的一幅无心之作,却勾起了苏轼无限的感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如今的苏轼,自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文采风流、喜欢作弄人的翩翩公子。
                    我也终于明白,即使王朝云如何得苏轼的欢心,苏轼也不过只把她当着一个红颜知己。谁都再无法回到二十二年前,立在门口,轻轻道一声“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尚未到腮边”,一语石破天惊,深深印在苏轼那少年得意的心上。
                    也或许正是一语成谶,苏轼的这滴泪,十年后,才落在纸面上。
                    弗姐姐,他终究还是爱你的。
                    我望着窗外的梅花,微微笑了。  
                    


                    19楼2011-06-06 10:17
                    回复
                      大功告成
                      本故事,一般虚构,一般尊重历史书上的记载,大家看看就好,里面的细节,别较真啊,嘿嘿


                      20楼2011-06-06 10:19
                      回复
                        虾米没有人~


                        22楼2011-10-21 18: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