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水远吧 关注:74贴子:1,047
  • 5回复贴,共1

___知识:______________┃一将功成万骨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6-11 13:58回复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2楼2011-06-11 14:08
    回复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3楼2011-06-11 14:08
      回复
        清朝官员服饰
        【帽子】
             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清朝官员服饰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会典》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和固伦额驸(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一眼花翎。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


        11楼2011-06-11 14:19
        回复

          【朝珠】
          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是由于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颗珠子加入一个“佛头”,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据说这三串纪念,当时美其名为“三台”。备挂时将朝珠挂于颈项之中,以佛头紧贴后颈与后脑相垂直,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中心对称,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佩带的,跟据清朝政府规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朝珠的质料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碧玺、伽楠香、芙蓉石等宝石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


          13楼2011-06-11 14:21
          回复

            【朝靴】
            朝靴的样式清政府并无规定,一般多以黑缎为质料,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


            14楼2011-06-11 14: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