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不是艺人
2005年的时候,李宇春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是一个歌手。在她看来,歌手是有独立态度的。可六年过去,她发现自己不得不做许多艺人的工作,失去一部分自我,这让她感到十分拧巴。
京华周刊:你现在唱歌、演电影,是希望做一个全方位发展的艺人吗?
李宇春:我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歌手,但实际上我在做艺人的工作。2005年刚刚比赛完,我很抵触别人对我“艺人”的定位,我就是一个歌手!你看我那个时候多自我!后来我发现,自己明明在做一些艺人的工作,这个其实很矛盾。所以再有人问的时候,我就会说,我是一个歌手,但是我在做一个艺人的工作。其实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拧巴。
京华周刊:歌手和艺人的区别在哪里?
李宇春:歌手是有态度的。我2005年就这么想,要不然我不会那么强烈地表达出来。歌手不是经过打造或者包装呈现出来的形象,是有一个固定形象的,是真的,可能穿衣风格都不会变,不会为了曝光率去“转型”。可是艺人,需要公司全方位地包装打造推广,有可能他的态度和性格是被打造出来的。所以我会有很强烈的抵触。
京华周刊:作为歌手,你认为自己的代表作是什么?
李宇春:我不会选择之前的作品。以前的作品只能代表我当时的阶段,因为所有的歌曲都是别人帮我完成的,是别人认为的我。比如,在情歌的部分是很模糊的,有隐忍的、豁达的、怨妇的,到底哪个是我,很不明晰。我是从《李宇春》那一张专辑才开始自己创作的,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下个,路口,见》。现在这一张《会跳舞的文艺青年》更纯粹一些,这里头最“我”的,是我写的情歌类,都是悲情浪漫的。
京华周刊:你是个悲情浪漫的人?
李宇春:我喜欢悲剧。Why Me演唱会开了六年,有五年结尾都是悲剧。我最喜欢的电影是《海上钢琴师》,它是悲剧,另外,我觉得1900有态度。他骂脏话,他讨厌录音,因为他觉得音乐就是应该面对面交流,这就是他的态度啊。我觉得我有这种偏执,很多小的东西,根本无所谓,但就非要这样,一定要这样,偏执狂。
京华周刊:除了偏执,你会觉得你自己是个叛逆的人吗?
李宇春:我觉得叛逆挺好的,我希望我有。从事这份职业,有各种各样的头衔加在“李宇春”前头,像“青年领袖”一类的,我没有刻意要改变自己,但是潜意识里,讲话的时候就会有所顾虑。特别是在我情绪不好、自己跟自己对话的时候,有一个人就会跳出来说,你现在好差劲,你以前虽然青涩,但是很自我,也没有什么害怕,你现在怎么这样?我会反复跟自己这么讲,所以我就会想要去打破一些东西。
京华周刊:这似乎是做艺人必然要承担的?
李宇春:我其实是希望没有的,但是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考虑。其实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比如我明明是晚睡晚起的人,可是我不敢讲,可能会因为有一些学生粉丝。当我开始有这种意识的时候,我心里会抵触,觉得你不能这样。我不喜欢这样的我。
我希望可以打破界限
很多人说六年中李宇春的形象变了不少,少了“中性”,多了妩媚。但李宇春认为真正发生变化的,只有自己的音乐。开始参与词曲创作后,她才能够表达更完整的自己。
京华周刊:新专辑中,《会跳舞的文艺青年》这首歌,能看成是你的一个自我表达吗?
李宇春:我不想把它定义成我自己,但是自己创作都会带有个人的色彩。
京华周刊:歌词里你写道“谁说圈就是规则是界限”,你是否不太喜欢“规则”和“界限”?
李宇春:差不多。我希望可以打破规则和界限,可以更自由。比如在工作上,我一直希望做一些其他人没有做的事情。具体到每个单独的项目,比如个人演唱会品牌Why Me、音乐电影,都是大家看得到的。为了这些,在幕后,很多时候需要打破一些界限,会跟工作人员有反复争论,坚持自己的想法。
京华周刊: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怎么处理?
2005年的时候,李宇春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是一个歌手。在她看来,歌手是有独立态度的。可六年过去,她发现自己不得不做许多艺人的工作,失去一部分自我,这让她感到十分拧巴。
京华周刊:你现在唱歌、演电影,是希望做一个全方位发展的艺人吗?
李宇春:我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歌手,但实际上我在做艺人的工作。2005年刚刚比赛完,我很抵触别人对我“艺人”的定位,我就是一个歌手!你看我那个时候多自我!后来我发现,自己明明在做一些艺人的工作,这个其实很矛盾。所以再有人问的时候,我就会说,我是一个歌手,但是我在做一个艺人的工作。其实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拧巴。
京华周刊:歌手和艺人的区别在哪里?
李宇春:歌手是有态度的。我2005年就这么想,要不然我不会那么强烈地表达出来。歌手不是经过打造或者包装呈现出来的形象,是有一个固定形象的,是真的,可能穿衣风格都不会变,不会为了曝光率去“转型”。可是艺人,需要公司全方位地包装打造推广,有可能他的态度和性格是被打造出来的。所以我会有很强烈的抵触。
京华周刊:作为歌手,你认为自己的代表作是什么?
李宇春:我不会选择之前的作品。以前的作品只能代表我当时的阶段,因为所有的歌曲都是别人帮我完成的,是别人认为的我。比如,在情歌的部分是很模糊的,有隐忍的、豁达的、怨妇的,到底哪个是我,很不明晰。我是从《李宇春》那一张专辑才开始自己创作的,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下个,路口,见》。现在这一张《会跳舞的文艺青年》更纯粹一些,这里头最“我”的,是我写的情歌类,都是悲情浪漫的。
京华周刊:你是个悲情浪漫的人?
李宇春:我喜欢悲剧。Why Me演唱会开了六年,有五年结尾都是悲剧。我最喜欢的电影是《海上钢琴师》,它是悲剧,另外,我觉得1900有态度。他骂脏话,他讨厌录音,因为他觉得音乐就是应该面对面交流,这就是他的态度啊。我觉得我有这种偏执,很多小的东西,根本无所谓,但就非要这样,一定要这样,偏执狂。
京华周刊:除了偏执,你会觉得你自己是个叛逆的人吗?
李宇春:我觉得叛逆挺好的,我希望我有。从事这份职业,有各种各样的头衔加在“李宇春”前头,像“青年领袖”一类的,我没有刻意要改变自己,但是潜意识里,讲话的时候就会有所顾虑。特别是在我情绪不好、自己跟自己对话的时候,有一个人就会跳出来说,你现在好差劲,你以前虽然青涩,但是很自我,也没有什么害怕,你现在怎么这样?我会反复跟自己这么讲,所以我就会想要去打破一些东西。
京华周刊:这似乎是做艺人必然要承担的?
李宇春:我其实是希望没有的,但是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考虑。其实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比如我明明是晚睡晚起的人,可是我不敢讲,可能会因为有一些学生粉丝。当我开始有这种意识的时候,我心里会抵触,觉得你不能这样。我不喜欢这样的我。
我希望可以打破界限
很多人说六年中李宇春的形象变了不少,少了“中性”,多了妩媚。但李宇春认为真正发生变化的,只有自己的音乐。开始参与词曲创作后,她才能够表达更完整的自己。
京华周刊:新专辑中,《会跳舞的文艺青年》这首歌,能看成是你的一个自我表达吗?
李宇春:我不想把它定义成我自己,但是自己创作都会带有个人的色彩。
京华周刊:歌词里你写道“谁说圈就是规则是界限”,你是否不太喜欢“规则”和“界限”?
李宇春:差不多。我希望可以打破规则和界限,可以更自由。比如在工作上,我一直希望做一些其他人没有做的事情。具体到每个单独的项目,比如个人演唱会品牌Why Me、音乐电影,都是大家看得到的。为了这些,在幕后,很多时候需要打破一些界限,会跟工作人员有反复争论,坚持自己的想法。
京华周刊: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