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话吧 关注:722贴子:4,752
  • 7回复贴,共1

赣语乐安(湖溪)话的完成体〓转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6-22 21:50回复
    刘辉明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2楼2011-06-22 21:50
    回复
      乐安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属抚州市。东邻崇仁、宜黄;东南连宁都;西南接永丰;北毗丰城;西北靠新干。乐安话属赣语抚广片。乐安境内方言大致可分为县城话、公溪话、戴坊话、罗陂话和招携话五个小片,本文讨论的是湖溪话(属于戴坊小片)的完成体情况。
      在普通话中,完成体和已然体是用“了”来表示的。语法学家根据“了”所处的位置不同,把“了”分为了1和了2。“了1”用在动词后,名词性宾语前;“了2”用在句末,通常置于名词性宾语后。一般认为,“了1”是现代汉语完成体的标记,“了2”是现代汉语已然体的标记。作为完成体的标记,“了1”的语法意义是表明谓词和其他谓语形式的词义所指处于事实的状态之下。作为已然体的标记,“了2”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此外,“了1”和“了2”有一种偶合的形式,即当“谓词+了”出现在句末(不带宾语)时,如果“了”既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实现,又表示新情况出现,那么“了”应该可以算做“了1+2”了。
      在湖溪话中,表示完成体的方式是:谓词+哩/了。
      1哩
           在湖溪话中,“哩”是功能最强大的完成体标记词,它能出现在众多语法结构中。
      “哩”用在句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1”。例如:
      (1)我吃哩三碗饭。我吃了三碗饭。(动词谓语)     (2)渠在该里坐哩三个钟头。他在这里坐了三个小时。(带时量补语)
      (3)我去哩七八遍都冒见渠。我去了七八次都没见着他。(带动量补语)
      (4)我畀哩两块钱渠。我给了他两块钱。(带双宾语)
      (5)二仔昨日请哩张老师吃饭。二仔昨天请了张老师吃饭。(兼语式)
      (6)老陈教书教哩三十多年。老陈教书教了三十多年。(重复动词)
      (7)我话哩你几遍,你就是不听。我说了你几次了,你就是不听。(带宾、补)
      (8)该几年老王老哩蛮多。这几年老王老了很多。(形容词谓语)
           动词和“哩”之间还可以加补语,例如
      (9)姆妈舞正哩饭。奶奶弄好了饭。
      (10)渠斫断哩该蔸树。他砍断了这棵树。
      (11)渠起来哩。他站起来了。
      (12)衣裳都洗清哩。衣服都洗干净了。
      “哩”还可以用在连谓句或紧缩句中,表示前后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例如:
      (13)渠昨日吃哩饭正来。他昨天吃了饭才来。     (14)我个女仔放哩学就猥。我女儿放了学就玩。
      (15)明朝我上哩车就打电话畀你。明天我上了车就打电话给你。
      (16)母舅办正哩事正会来。舅舅办完了事才会来。
      “哩”还用于存现句,兼表完成和持续。例如:
      (17)门口哩一个告花子。门口站了一个乞丐。
      (18)渠手里得拿哩两本书。他手里拿了两本书。
      (19)门壁上贴哩两张画仔。板壁上贴了两张画。
      (20)间里点里三盏灯。房间里点了三盏等。
      “哩”用在句末,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1+2”。例如:
      (21)小红在城得读书去哩。小红到城里读书去了。
      (22)叔仔个锁匙寻到哩。叔叔的钥匙找到了。     (23)我个书包烂哩。我的书包破了。
      (24)你绑个东西松哩。你绑的东西松了。
           湖溪话的“哩”一般不能出现在宾语后面。如只说“来哩客”或“客来哩”,不说“来客哩”;只说“早就买哩票”,不说“早就买票哩”;可以说“学生都进哩教室”,不说“学生都进教室哩”。
      2了
           在湖溪话中,谓词后面的“了”有四种用法:第一种是动词,作结果补语,意为“完”,念[liau213],如“吃得了”、“用不了”。第二种也是动词,用在动词后面,只可作补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掉”,念[lau30],以下记作“了V”,如“要人做事个时间渠就走了需要人做事的时候他却走掉”、“钱一下用了哩钱全部用掉了”。“了V”用在某些形容词后,如果这个形容词表示“变……”的意义时,也属于这种用法,如“松了哩松掉了”、“烂了哩烂掉了”、“坏了哩坏掉了”。第三种是完成体的标记,由“了V”虚化而来,读音与“了v”相同,记作“了3”。第四种用在形容词后面,只可作补语,表示“太……”、“……得过分了”的意义,也念[lau30],如“该件衣裳红了哩这件衣服太红了”、“饭煮健了哩饭煮得太硬了”。四种用法中,第一种和第四种都好区分,这里主要讨论“了3”,并与“了v”比较。
      


      4楼2011-06-22 21:52
      回复

        “了v”作动词,与普通话中的“掉”对应,意为“去除”“完”,本来就含有完成之意。“了3”是助词,是湖溪话中完成体的标记。它们的区别主要有:
        A.“动词+了v”后面一般有受事宾语或前有受事主语,而且“了v”强调的是受事者的消失或变化。“了3”一般后有动量时量补语或带数量定语的宾语,“了3”对后面的数量词有强调作用。例如:
        (25)我拆了v哩旧屋。我拆(掉)了旧房子。
        (26)该只西瓜烂了v哩。这个西瓜烂(掉)了。     (27)桂花仔着老师话了3一餐。桂花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28)我昨日买了3三十斤苹果。我昨天买了三十斤苹果。
        B.“了v”常用在单音节的结束性动词后面,这类动词有:吃、忘、丢、关、涂、撕、杀、卖、还……等等,有人称之为“吃”类动词。例如:
        (29)你明朝卖了v旧个买新个。你明天卖(掉)了旧的买新的。
        (30)电视关了v哩。电视关掉了。
             表示“变……”的意义的形容词后用的也是“了v”。例如:
        (31)你个鞋带松了v哩。你的鞋带松(掉)了。
        (32)莫吃馊了v哩个菜。不要吃馊了的饭。
        C.“了v”后面一般可以再加完成体的标记“哩”表示完成。如(25)(26),而“了3”没有这种用法。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33)妹妹背后还是吃了v哩很碗饭。妹妹后来还是吃(掉)了那碗饭。
        (34)你衣裳上的扣子跌了v哩。你衣服上的扣子掉了。
        (35)电视坏了v哩就冒看。电视坏了就没得看了。
        (36)渠卖了v哩该滴东西就去广州。他卖(掉)了这些东西就去广州。
        (37)先头我实在气倒了打了3渠一餐。刚才我实在生气了打了他一顿。
        (38)我等了3渠该样久,渠都冒来。我等了他这么久,他都没来。
             例(37)不能说成“打了哩渠一餐”,例(38)也不能说成“等了哩渠该样久”。
        D.湖溪话中的“了v”都是与普通话中的“掉”对应的,一般都可以翻译成普通话中的“掉”;而“了3”则只能翻译成普通话中的“了1”。
        3“哩”和“了3”比较
        A.在湖溪话中,“哩”是一个虚化程度较彻底的完成体标记,它的依附性最强,可以用在各种句法结构中。以上例句中,能用“了3”的地方都可以用“哩”。而“了3”的适用范围则比“哩”小得多。(详见上一节)
        B.湖溪话中能用“了3”的地方都能用“哩”,但用“哩”和用“了3”表示的意义不完全相同。用“哩”一般只表示完成,表示谓词和其他谓语形式的词义所指处于事实的状态之下。而用“了3”除了表示完成之外,还带有某种强调的意义。
             在湖溪话中,完成体助词“哩”和“了3”都能出现的句式有两种:①动词+哩(了3)+时量/动量补语,②动词+哩(了3)+物量定语+宾语或动词+哩(了3)+物量宾语。它们的共同点是“动词+哩(了3)”后一定有数量结构。例如:
        (39)我做哩/了两个钟头。(时量补语)
        (40)老师教哩/了渠一遍。(动量补语)
        (41)店里进哩/了三车货。(物量定语)
        (42)渠吃哩/了一碗。(物量宾语)
             在这两种结构中,用“哩”只是客观陈述动作延续的时间、次数或宾语所指事物数量的多少,而用“了3”则有强调意味。
             当“动词+了3”后面的数量结构是物量时量短语或数词是“一”以上的动量短语时,强调的是说话者主观认为动作延续时间长、次数多或宾语所指的事物数量多,说话时数量词要重读。我们可以通过增添成分的方法来检验。例(39)可以增添后续成分构成以下四种形式:
        (39A)我做哩两个钟头都冒做正。我做了两个小时都没做完。(主观认为时间长)
        (39B)我做哩两个钟头就正哩。我做了两个小时就做完了。(主观认为时间短)
        


        5楼2011-06-22 21:52
        回复

          (39C)我做了两个都冒做正。(主观认为时间长)
          (39D)*我做了两个钟头就正哩。(主观认为时间短)
               用“哩”只是客观陈述,因此既可以与表示主观认为时间长的后续成分“都冒做正”组合,也可以与表示主观认为时间短的“就正哩”组合。用“了3”强调时间长,因此只能与表示主观认为时间长的后续成分组合,类似(39D)的句子在湖溪话中是不存在的。
               在例(41)中的动词“买”前面加上一个表示主观认为数量少的副词“呀是”(读音[ia52??30],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只是”),可以构成一下两种形式:
          (41A)店里呀是进哩三车货。店里只进了三车货。
          (41B)*店里呀是进了三车货。
               用“哩”只是客观陈述,因此动词前面可以出现表示主观认为数量少的“呀是”。用“了3”强调宾语数量多,因此和动词前表示主观认为数量少的“呀是”矛盾,类似(41B)的句子在湖溪话中也不存在。
               同样的道理,“动词+了3”后面的数量结构不能是“滴滴里”“滴样久里”“一只仔”“三遍仔”之类含有数量少、时间短的意思的词,而在“动词+哩”后面则没有这种限制。例如:
          (43)渠吃哩滴滴里饭。他吃了一点点饭。不能说成:*渠吃了滴滴里饭。
          (44)国仔在该里哩滴样久里。国仔在这里只站了一会儿。不能说成:*国仔在该里了滴样久里。
          (45)今年我食哩一只仔猪。今年我只养了一头猪。不能说成:*今年我食了一只仔猪。
          (46)老师就是教哩三遍仔。老师只教了三遍。不能说成:*老师就是教了三遍仔。
               而在湖溪话强调时间长数量多的短语“数量词+个+名词”前则常用“动词+了3”。例如:
          (47)白读了十年个书,该样个东西都不晓得。白读了十年书,这个东西都不知道。
          (48)今朝做了一日个事,累倒哩。今天做了一天事,累了。
          (49)去了五个个人,该滴事都没做正。去了五个人,这点事都没做完。
          (50)渠拿了一箱个酒来。他拿了一箱酒来。
          “动词+了3”后面的数量结构是数词为“一”的物量时量短语时,强调的也是动作延续的时间长或宾语所指的事物数量多,不过这时时间长或数量多是通过量词来表现的,如例(48)强调的是“一日”,不是“一个钟头”或“一昼(半天)”,例(50)强调的是“一箱”,不是“一瓶”,因此说话时往往量词要重读。这种情况下量词一般是相对较大的计量单位或表示**的量词,一般不能是个体量词。
               当“动词+了3”的补语是数词为“一”的动量词时,一般强调的不是动作的数量,而是这个动词。这时不是数量词重读,而是动词重读。例如:
          (51)该件衣裳蛮邋遢,我洗了一到还是该样个。这件衣服很脏,我洗了一次还是这样的。
          (52)该件衣裳蛮邋遢,我洗了三到正好滴。这件衣服很脏,我洗了三次才好一点了。
               例(50)中“洗了一到”强调的是动词“洗”,是“洗了”不是“没洗”,“洗”要重读;而在例(51)中,“洗了三到”强调的是数量词“三到”,是“三到”而不是“一到”,“三到”要重读。
          


          6楼2011-06-22 21:52
          回复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3]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4]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5]徐阳春.南昌方言的体[J].南昌大学学报,1999(3).
            [6]戴耀晶.赣语泰和方言语法的完成体[J].语文研究,1995(1).
            [作者简介]刘辉明,男,江西乐安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方言。
            


            7楼2011-06-22 21:52
            回复
              http://www.gxou.com.cn/xuebao/07-4/liu%20huimin.htm
              ———————转贴完毕——————————


              8楼2011-06-22 21:53
              回复


                IP属地:安徽9楼2011-07-08 15: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