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淦铭吧 关注:58贴子:1,768
  • 12回复贴,共1

道德经全文翻译(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1);智慧出,有大伪;六亲(2)不和,有孝慈;回家昏乱,有忠臣(3)。


【注释】


(1)大道废,有仁义:道,在此指一种准则。社会的公德、公正等被废弃,才有所谓的“仁义”产生。这一章充分阐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当整个社会大道兴盛时,人们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是仁义这些东西,故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某种道德行为的倡导、表彰,原因正是这个社会缺乏它(譬如今天对所谓无私精神的倡导与表彰,对不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者的表彰,都是由于在现实中这类东西太少的缘故),否则,人人都这样,就不需加以特别赞扬和崇尚了。


(2)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妻,这里指家庭关系。


(3)忠臣:帛书本作“贞臣”。


【译文】


社会的公正被废弃了,才有所谓“仁义”存在;出现了聪明智慧,才产生严重的虚伪;有家庭纠纷,才有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锗乱,才显出所谓忠臣。


IP属地:北京1楼2006-07-11 14:10回复
    十九章


    绝圣弃智(1),民利百倍(2);仁弃义,民复(3)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4)。故令有所属(5):见素抱朴(6),少私寡欲(7),绝学无忧(8)。


    【注释】


    (1)绝圣弃智:绝,断绝。圣、智,都是聪明的意思。消除聪明,抛弃智慧。这是老子的一个基本社会主张。他认为人的本性应是真纯质朴、清静淡泊的,是文化在赋予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同时,腐蚀了人类的天性,从而产生出诸如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恶习。尤其是当时作为文化与文明最高体现的仁义礼智这些东西,更是违背人性、产生虚伪的根源,高张仁义之大旗而谋求自己私利的大有人在。老子认为,不如抛弃这些“文明”垃圾,使人民恢复到无知无欲、宁静不争的自然状态,而孝慈、善良这些品德自然会在人类谆厚质朴的人性中得到复苏。


    (2)民利百倍:人民会得到百倍的好处。


    (3)复:恢复。


    (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帛书本作“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文,文饰,巧饰。这三种东西全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


    (5)故令有所属:所以要(正面指出),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令,命令人民。


    (6)见素抱朴:外表单纯,内心质朴。素,没有杂色的丝,白色,引申为单纯;朴,未经雕刻的木材,引申为质朴。见,同“现”,显现、显示;抱,抱持。


    (7)少私寡欲:减少私心、减少欲望。(8)绝学无忧:通行本此句在下章开头,此从高亨本提前。绝学,弃绝圣智之学。


    【译文】


    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归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贼自然消失。(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东西全是巧饰的东西,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正面指出)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即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欲,抛弃所谓(圣智礼法的)学问,达到没有忧虑的境地。


    IP属地:北京2楼2006-07-11 14:11
    回复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1),惟道是从(2)。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3)。惚兮恍兮,其中有象(4);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5),其中有精(6);其精甚真(7),其中有信(8)。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9)。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10)。


      【注释】


      (1)孔德之容:孔,大的意思;容,指动作、状貌等。孔德之容,即大德的动作、状貌。


      (2)惟道是从:惟即唯。只随顺着“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说明了“道”与”德”的关系:道是无形的形而上存在,它必须通过具体的实在物体现其存在与作用,它显现于物的功能,就是“德”。“道”决定一切事物的存在与特性,而一切事物都显现“道”的属性,也就是显现它们的“德”。简言之,“道”本是无形而不可捉摸的,它的显现,就是“德”。


      (3)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作为一种存在物,它是若有若无、闪烁不定的。


      (4)象:形象。


      (5)窈兮冥兮:窈(yǎo),深远;冥,暗昧,不清楚。形容“道”的昏昏昧昧、深不可测。


      (6)精:指极细微的物质性实体。精、气等概念,都是中国古代学说中特有的概念,指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原质。不恰当地比方,就象今天我们说分子、原子等一样。


      (7)其精甚真:这种极微小的原质是很真实地存在着的。


      (8)信:信实、可靠。


      (9)以阅众甫:众甫,帛书本作“众父”,其义相同,指万物的起始。以阅众甫即根据(那极微的精气),才能认识万物的起始。


      (10)以此:此,指道。从“道”(认识万物起始的)。


      【译文】


      最高的“德”的运作、状态,是随着“道”而变化的。


      “道”作为一种存在物,是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呵,恍惚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呵,其中却有实物。它深远模糊中却含有极细微的精气,这精气是非常真实的,并且是非常可靠的。


      从古到今,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失。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凭什么知道万物的起始呢?就是根据“道”认识的。


      IP属地:北京4楼2006-07-11 14:12
      回复
        二十二章

        曲则全(1),枉则直(2),洼则盈(3),敝则新(4),少则得,多则惑(5)。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6)。不自见(7),故明:不自是,故彰(8),不自伐(9),故有功;不自矜(10),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11)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1)曲则全:委曲反而能保全。


        (2)枉则直:枉,弯曲。弯曲反而能伸展。


        (3)洼则盈:低洼之处反而能充盈,


        (4)敝则新:破旧反而能产生崭新。


        (5)少则得,多则惑:一说是指人对于财物,少取则可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或都失掉。一说是指人对于知识,知识少反而会有收获,知识多反而产生困惑。今从前解。以上六句话,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一般人对于事物,常常只能看到表象,却不思考本质;常常只看到事物的正面,却不知道事物的反面。老子则善于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去观察事物。对事物正、反两个方面的把握,导致对现象世界透彻的认识、对世界本质的认识。由于事物是在关系中产生的,所以老子认为:在“曲”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在”里面存在着“直”的道理,只有“洼”才会导致“盈”,只有“敝”才会导致“新”。一般的人只注重“全”、“直”、“盈”、“新”这些(事物正、反两端中)正的一端,而忽略反面的一端,因此,求全求盈、急功近利,引起无数纷争。老子在下面的阐述中指出,“不争”才是求全之道,“不争”在于不自我显示、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矜持。


        (6)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指“道”,式,即栻,是古代占卜用的一种迷信工具,根据它转动的结果来判断占卜者的凶吉祸福。老子这里用“式”,是说圣人观察天下的命运也要借据工具,而这个工具不是木制的,而是“一”,即“道”。


        (7)自见:自现,自我显示。


        (8)彰:明显、显著。


        (9)伐:夸赞。


        (10)矜:骄做。


        (11)言 :帛书乙本作“语”。


        【译文】


        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所以,“圣人”用“道”作为观察天下命运的工具。不自我显示,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显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久。


        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等话,哪里能是假话呢?它实实在在是能够做到的。


        IP属地:北京5楼2006-07-11 14:13
        回复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1)。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3);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4)。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5)。


          [注释]


          (1)希言自然:希言,即稀言,少说话。其深一层的意思是少施加政令。这句是说,少发号施令是合乎自然的。在十七章中,老子就阐发过“贵言”的思想,希望统治者放弃严峻的高压政策,使老百姓不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或者对统治者“亲之誉之”,而不是“畏之侮之”。在这一章中,老子又提出“希言”的政治主张。“希言”就是“少声教法令”,就是“清静无为”,以不搅扰人民为原则,百姓安适自在,这才合于自然。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帛书本“骤雨”作“暴雨”,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狂风、暴雨,比喻暴政。老子警告说,以法戒令禁捆缚人民,以苛捐杂税压榨人民的政治,是不会长久的。


          (3)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求“道”的人,就与“道”相同。


          (4)失亦乐得之:失,指夫道、失德,也就是指“飘风”、“骤雨”式的暴政。这几句(“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的意思是,与真理一致的人,真理也愿意得到他;和错误一致的人,错误也愿意得到他。


          (5)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两句已见于十七章。


          【译文】


          少施教令是台于自然的。


          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就与“道”相同;从事于“德”的,就与“德”相同;表现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与失“道”、失“德”相同的人,就会承受失“道”失“德”的后果。


          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民自然就不信任他。


          IP属地:北京6楼2006-07-11 14:14
          回复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1);跨者不行(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代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4),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5)。


            【注释】


            (1)企者不立:企,抬起脚后跟、踮起脚。踮起脚(想站得高点)的,反而站不稳。这一章再次表现了老子崇尚自然、无为、反对急功近利、躁进自炫的反自然行为的思想。


            (2)跨者不行:跨,跃,越的意思。跨步行进的人,反而走不快。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五句的意思在二十二章已阐明,是老子以退为进的辩证、思想的具体化。


            (4)余食赘行:剩饭、赘瘤。行,即形,赘长出、凸现在外的东西,故称赘形。


            (5)有道者不处:有“道”的人是不这样做的。处,处世行事。


            【译文】


            踮起脚想站得高一点,反而站不稳;急切地大跨步前行,反而走不快;自我显示的人,反而不能显闻;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会被认为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持久。


            从“道”的观点来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是不这样做的。


            IP属地:北京7楼2006-07-11 14:15
            回复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寂兮寥兮(2),独立而不改(3),周行而下殆(4),可以为天地母(5)。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6),强为之名曰“大”(7)。


              大曰逝(8),逝曰远,远曰反(9)。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10)。域中有四大(11),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


              [注释〕


              (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这么一个东西,它是处于浑朴状态的,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产生。


              这是老子关于“道”的基本思想:“道”并不是不同分子或各部分组合而成的,它是一个圆满自足的


              浑朴状态的和谐体。对于现象界的杂、多而言,它是无限的完满、无限的整一。它是生产现象界一切


              事物的根本,是在天地产生之,前便已经存在了的。


              (2)寂兮寥兮:寂,没有声音;寥,空虚、无形。“道”是这样地无声又无形,故老子认为它是难以描述、不可捉摸的。


              (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绝对性、永存性。“道”与我们能够观察和体验的一切具体事物不同,具体的事物总是存在于关系中,在相互矛盾、相互依存中运动。“道”则是一个绝对体,它靠外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4)周行而不殆:周行有两解,一说指全面运行,周就当“周遍”、“全体”讲;一说周是环绕的意思,周行就是循环运行。今从后解。不殆:不息,不停的意思。


              (5)可以为天地母:天地母,帛书本如是,而一般通行本作“天下母”。老子认为,“道”不仅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天下万物也是由它所产生的,故称之为天下万物的根本(天下母或天地母)。


              (6)强字之日“道”:王弼本、帛书本此句无“强”字,傅奕本有“强”字,此从傅本。勉强把它叫做“道”。由于“道”是无声无形、不可体察的,所以本来是不该立名的,但为了使用时方便,还是得给它一个名称,故只好勉强叫它为“道”。


              (7)强为之名日“大”:勉强再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大”。大,形容“道”是没有边际、无所不包的,它既指“道”幅度的辽阔,又指“道”的高于一切(万物之母)。


              (8)大曰逝:日,当“而”或“则”讲。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


              (9)反:同“返”,指“道”循环运行后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老子》一书中的“反”享有两种意义,一是返,一是正反的反。


              (10)人亦大:王弼本“人”作“王”,注解为人。傅奕本、范应元本作“人”。


              (11)域中有四大:帛书本“域中”作“国中”,意思是宇宙中有四大。老子讲“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不是指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因此它虽然无形无象、不可捉摸,但并不是超空间的,因此它才可以变成有固定形体的天地万物。


              (12)道法自然:自然,指“道”的自然状态。“道”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纯任自然。


              【译文】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无声呵又无形呵,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下息,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空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无以“道”为法则,“道”则纯任自然,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


              IP属地:北京8楼2006-07-11 14:15
              回复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经典


                9楼2006-07-12 08:22
                回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不懂


                  11楼2009-11-21 18:53
                  回复
                    写得真好,谢谢呵!作者水平很高,希望多多写呵。


                    IP属地:江苏12楼2010-03-19 08:16
                    回复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3楼2010-03-21 11:37
                      回复
                        • 122.224.181.*
                        曲是伸的前提,曲是手段,伸是目的;但求全也是有原则的。


                        14楼2010-05-28 10: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