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枫吧 关注:24贴子:2,238
  • 2回复贴,共1

减法原则——浅谈编曲对于混音的影响(不错的文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在有不少人利用电脑制作音乐,对于那些创作原创歌曲的人来说,电脑无疑是相当得力的助手,只要学会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做出相当成熟的小样。现如今的电脑,处理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这使得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同时处理上百个音轨或者在理论上是无限多个MIDI轨,然而如此强大的功能却给我们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

很多经验不足的艺人(甚至是很有经验的艺术家)总是喜欢在他们的音乐里尝试录制尽可能多的音轨,就好像他们希望听众能够在几分钟之内了解到他们所有的想法,所有的技巧,所有的花样。这些人总以为能够填充每一秒的空间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恰好电脑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满足了他们的这种“欲望”。

但是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这样做只会让你们的作品越来越糟糕——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音乐性上来说,这都是不理智的做法。两方面来说,首先从听众的生理角度来看,人的耳朵是有“过滤和筛选”能力,这是天生的。在听一首作品的时候,耳朵会主动去寻找那些最明显,最能吸引它注意的东西。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你的作品90%都是给这一类人听的)来说,他们的听觉只能同时集中在一条或至多两条旋律线上,如果同时出现过多的声音,耳朵会依照经验去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声音并且忽略掉其他的声音。创作者不同,音乐是自己写的,编曲是自己写的,音轨是自己录的,对于在家作音乐的人来说,混音都是自己完成的,因此太熟悉了,以至于在聆听的时候不会遗漏任何细节,但是请务必考虑一下,是否大多数的听众能和自己做到一样的专注呢?

其次,录制过多的音轨对于混音来说也是一场灾难,尤其是当同一时间出现过多的素材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混音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的声音占据它们合适的位置,不要互相冲突,从而营造清晰和广阔的声场。可是听觉范围毕竟有限,当出现太多的素材的时候,究竟该如何取舍呢?还是全都堆在一起?后者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听不清,浑浊一片。

大多数自己作音乐的人都不是专业的音频工程师,他们在混音的时候会想当然的认为如果希望作品听起来结实,饱满,就要尽可能多的录制音轨进行填充,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要讲述完全正确地方法同样也很困难,不过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非常单调的配器(比如钢琴伴唱或是民谣的双吉他弹唱)往往会更容易吸引大多数人呢?答案就是:越少就是越多!就像很多伟大的音乐家那样,他们明白一个真理,音符之间的空间和音符是同等重要的。

很多专业的工程师会采用“减法”原则来处理这样的问题。无论你在录音的时候录制了多少素材,他们不在乎,在开始他们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他们会仔细聆听整个歌曲并且根据作者的意图进行取舍,删掉一些无足轻重的东西(这是一种减法),将重叠在一起的部分交错开(这也是一种减法),必要的时候调整均衡将不得不同时进行的素材在音频角度上区分开来(这同样是一种减法)等等。总而言之,最终的目的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得到最满意的效果,并且让剩下的音轨更好的融合在最后的混音里。

然而完成上述的工作耗时耗力,并且需要很专业的技术,这并非每一个人可以做到的。我们自己作音乐,就不可能再花钱去请专业的混音师,这样违背了初衷,是不太可行的方案。不过当你明白了混音师的工作目的和手段,你就可以在一开始就让整个工作变得简单一些,关键就在于:编曲——和作词,作曲同等重要。

简单的说,编曲就是将乐器组合成很多部分,确定每一件乐器在每一个部分如何演奏,并且保证它们互相之间配合的天衣无缝。一个糟糕的编曲无非具备以下特征: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太多的乐器或乐器组,乐器之间在旋律和节奏上互相冲突。最终的结果就是让听众难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的编曲元素上。在你开始混音工作之前,最好反复检查和修改你的编曲,依照我的经验在编曲上花的时间再多都是值得的,它不同于作曲只是对音乐性的提升,也不同于录音和混音是对技术性上的提升,编曲的成功将会给这两方面都带来显著的益处。



1楼2006-07-17 09:02回复

    一开始学习混音的时候我们常习惯于对每一轨进行处理,使它们分别听起来都很好。然而,再把所有的音轨放在一起之后,特别是当很多声音同时出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们变得一团糟。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滥用均衡,尤其是使用均衡对音轨进行不恰当的提升。对于未经训练的耳朵来说,清晰并且明亮的声音总是听起来很好。所以,但我们对每一条音轨单独处理的时候,用均衡在大范围频率内进行提升的确会让我们觉得听起来很好。可是这许多“过度处理”的音轨集中到一起的时候,就会在相同的频率范围内包含太多的内容以至于乱哄哄的一片,听起来非常刺耳,浑浊,不确定。

    所以在进行单独处理之前应当仔细聆听整体的效果,然后逐个进行尝试以确保不会因为对均衡的过度处理导致整体的毁坏。

    单独听起来好的声音放进整体中可能会变得很可怕,在整体中表现很好的声音单独听起来也许并不那么出色,很多情况下都是这样。比如说贝司,如果你得到一个非常好的贝司音色,你可不要高兴的太早,往往放进整体中就会变得差强人意甚至难以辨认。尤其是摇滚乐作品,这个问题相当普遍。

    那么要怎样做才能确保所有的声音都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呢?尝试一下用维度的方式来描述你的作品吧。混音本身是一项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处理工作,你既要学会如何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精确的处理,还要学会如何掌握全局,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立体”的,从左到右的立体声范围就是横坐标 x,从低到高的频响范围就是纵坐标 y,从前到后的距离关系就是纵深坐标 z。属于 X 的工作我们用立体声声像定位来完成(Pan),属于 Y 的工作我们用均衡来完成(EQ),属于 Z 的工作我们可以用基于时间线的效果器(比如混响,延时)以及调节这些效果器的干/湿平衡来完成。由这三维我们就可以在头脑中确立一个属于整体的空间范围,然后我们要做的具体工作就是给每一个声音一个属于它们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让它们在不损失音质的前提下都清晰可闻并且还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之前我们提到了均衡的处理,也就是对于 Y 坐标的处理。正确的均衡处理关键就在于能够在头脑中描绘出对于每一件乐器来说那些频率范围是最重要的,然后去处掉其它任何不重要的,并且和对别的乐器来说是重要的频率范围相互干扰的频率。这有点像是画一种特殊的地图,画出所有要处理的频率,然后在这些频率中间划分一些范围,给每一个范围制定一个最需要它们的乐器,然后把这些乐器不需要的频率留给其它的乐器。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你对某种乐器调整均衡的时候,尽量先尝试切掉一些不需要的频率,这往往会比提升需要的频率来得有效的多,尤其是考虑到整体的融合这一方面。在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你会越来越熟悉各种乐器在各种风格的作品里应当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并且能够通过使用均衡把它们逐个处理好,这是你可以尝试在录音的时候就对它们做预先的处理,这样总会比在后期调整要更好一些。比如说在录制乡村或民谣歌曲的时候我们会希望木吉他录的饱满,结实,但是在摇滚风格的歌曲里,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录制木吉他的高频部分,把低音留给贝司吧,对于木吉他来说,这个时候低音对它没什么用处。

    举一反三,编曲的时候如果能预先考虑到这一点就更加了不起了。比如说低音区尽量交给贝司,人声的大部分放在中音区,吉他和键盘尽量弹奏比较高的音符。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演奏爵士吉他的人很少会用到吉他的五弦和六弦,他们太了解这些了。当然,我只是举例,并不是强迫大家都这么做,有的时候看到一些现象如果能从更多的方面考虑它的本质和影响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3楼2006-07-17 09:02
    回复
      果然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找刘老师帮忙


      4楼2006-08-17 19: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