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26日下午,约500名日军企图进入北平的过程中,在广安门与中国守军发生冲突,这就是所谓“广安门事件”。当日,日本驻屯军便以广安门事件为借口,下达了攻击29军的作战命令。
一、广安门事件过程
关于广安门事件的具体过程,国民政府的档案内留有材料,中日两方的史学家均有记述,中日双方的当事人(如刘汝珍、今井武夫等)也留下了书面回忆。在叙述事件过程方面,这些史料大体上是吻合的。
根据上述史料记载,广安门事件的梗概如下:
7月26日晨1时,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令驻屯军步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广部大队),由天津出发直趋北平,到平后受北平留守警备队长冈村的指挥,保护北平的日本侨民。广部大队于晨5时30分自天津出发,于午后2时到达丰台。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与冈村、今井武夫等日本在平的校尉们,商讨广部大队进入北平方式,决定伪称为北平日本使馆卫队出城演习归来,由广安门入城。29军的日本顾问樱井负责与29军联络,企图蒙混过关。在丰台,广部大队换乘了26辆汽车开往广安门。广安门守城部队为赵登禹部132师独立27旅679团,团长刘汝珍。
广部大队于晚6时左右抵达广安门,29军的日本顾问中岛、樱井,以及书记官佐藤茂等与刘汝珍部营长李延赞联系,要求进入城内,于是守军先开启城门,诱日军进入,当进至一半,刘汝珍团长乃下令士兵开枪射击,日军便被分割为城内、城外两部分,陷入混乱中,遭受相当损失,书记官佐藤茂被守军击毙。
驻丰台的日本驻屯军河边旅团,知道情况后,马上与冀察当局交涉,其结果为:城外的日军部队返回丰台,已经进入城内的日军广部大队,分乘13辆汽车于27日凌晨2时进入东交民巷的日军兵营。
在国民政府的档案内,存有宋哲元当时所拍发的电报:
冀察绥靖主任宋哲元呈何应钦部长告日军由广安门强行入城与我驻军冲突电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限即到。南京。部长何:三一一二密。今日下午七时,敌用载重车三十余辆,载兵约五百名之谱,由广安门强行入城,经我守兵阻挡,不服制止,以致互相冲突,刻正在对峙中。似此情形,敌有预定计划,大战势所不免。除饬各部即日准备外,谨闻。职宋哲元叩。寝。印。
二、广安门事件后事态的变化
当日广安门的战斗刚刚停止,日本驻屯军便于22时20分下达了攻击29军的作战命令。27日,日军分别攻击了通县、团河和小汤山的29军驻军。28日,日军20师团和驻屯旅团对29军军部所在的南苑地区发动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是役光荣殉国,29军作战失利。在这种情况下,冀察当局首脑宋哲元决定,自己率领37师立即离开北平,命张自忠代理宋的三个职务继续与日人折冲,并留下赵登禹部独立27旅和张自忠部独立39旅,负责维护北平治安。28日当晚22时,宋哲元将37师撤出北平一事通知日军松井机关(驻北平的日本特务机关),然后与副军长秦德纯、平绥铁路局长张维藩等一行数人出西直门经长辛店赶赴保定。
对于宋哲元此举,历史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在日军进攻、平津危急的情况下,宋等只率第37师后撤,而其余部队未动,让张自忠留北平与敌周旋呢?这实际上还是想满足日军最后通牒中所提的要求,幻想求得日军停止进攻,维持冀察原局面。”
张自忠留平后,无法完成宋哲元指派之使命,只好先隐匿起来,然后伺机逃离北平,重返抗日战场。历史当事人、29军副军长秦德纯对此感言道,“这三个‘代理’害他(指张)不浅!”(见于宋哲元后人所编《宋哲元遗集》一书)
三、驳李惠兰所说
天津师范大学的李惠兰,自称是宋哲元外甥女,自称是抗日名将的后代,她多次借1937年7月26日的“广安门事件”来诋毁抗日殉国的张自忠,那么李惠兰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李惠兰声称,年逾九十多岁旅居美国的刘汝珍,在九十年代初给她本人写了封私人信件,说什么张曾经给刘汝珍打电话让其开城门云云,而一贯公开攻击张自忠的李惠兰,对于此信之原件则从来都是秘不示人。仅凭李惠兰个人的一面之词,岂能证实一些历史事实?刘汝珍虽已作古,但他还是留下了两段文字材料可查。
对于广安门事件,当事人刘汝珍在其三十余岁,七十余岁时分别作过两次回忆,并留下了文字材料。其中均无李惠兰所声称的内容。根据与中日双方史料的比对,刘汝珍在事态发生不久的1939年的回忆应该是准确的,而七十年代所讲,在时间上以及29军的日本顾问樱井的命运上,略有偏差。
根据刘汝珍的回忆,当日18时,刘汝珍奉命打开城门,当日军进至一半,即下令开枪,然后又是奉绥靖公署之命(冀察绥靖公署主任为宋哲元),将已经进入北平城内的13辆日本军车上的日军放走,致使这些日军按预期目的,于午夜2时进入了东交民巷的日本兵营。 当刘汝珍回忆到奉命放走日军的具体情况时,无奈地表示:“我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得含泪收兵,忍痛复原。”
显然,广安门守军团长刘汝珍,先奉命打开城门攻击日军,后又奉命让数百名日军进入了北平城。刘汝珍在七十年代回忆此事时十分明确表示,他当时完全是奉宋哲元之命行事。
一、广安门事件过程
关于广安门事件的具体过程,国民政府的档案内留有材料,中日两方的史学家均有记述,中日双方的当事人(如刘汝珍、今井武夫等)也留下了书面回忆。在叙述事件过程方面,这些史料大体上是吻合的。
根据上述史料记载,广安门事件的梗概如下:
7月26日晨1时,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令驻屯军步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广部大队),由天津出发直趋北平,到平后受北平留守警备队长冈村的指挥,保护北平的日本侨民。广部大队于晨5时30分自天津出发,于午后2时到达丰台。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与冈村、今井武夫等日本在平的校尉们,商讨广部大队进入北平方式,决定伪称为北平日本使馆卫队出城演习归来,由广安门入城。29军的日本顾问樱井负责与29军联络,企图蒙混过关。在丰台,广部大队换乘了26辆汽车开往广安门。广安门守城部队为赵登禹部132师独立27旅679团,团长刘汝珍。
广部大队于晚6时左右抵达广安门,29军的日本顾问中岛、樱井,以及书记官佐藤茂等与刘汝珍部营长李延赞联系,要求进入城内,于是守军先开启城门,诱日军进入,当进至一半,刘汝珍团长乃下令士兵开枪射击,日军便被分割为城内、城外两部分,陷入混乱中,遭受相当损失,书记官佐藤茂被守军击毙。
驻丰台的日本驻屯军河边旅团,知道情况后,马上与冀察当局交涉,其结果为:城外的日军部队返回丰台,已经进入城内的日军广部大队,分乘13辆汽车于27日凌晨2时进入东交民巷的日军兵营。
在国民政府的档案内,存有宋哲元当时所拍发的电报:
冀察绥靖主任宋哲元呈何应钦部长告日军由广安门强行入城与我驻军冲突电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限即到。南京。部长何:三一一二密。今日下午七时,敌用载重车三十余辆,载兵约五百名之谱,由广安门强行入城,经我守兵阻挡,不服制止,以致互相冲突,刻正在对峙中。似此情形,敌有预定计划,大战势所不免。除饬各部即日准备外,谨闻。职宋哲元叩。寝。印。
二、广安门事件后事态的变化
当日广安门的战斗刚刚停止,日本驻屯军便于22时20分下达了攻击29军的作战命令。27日,日军分别攻击了通县、团河和小汤山的29军驻军。28日,日军20师团和驻屯旅团对29军军部所在的南苑地区发动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是役光荣殉国,29军作战失利。在这种情况下,冀察当局首脑宋哲元决定,自己率领37师立即离开北平,命张自忠代理宋的三个职务继续与日人折冲,并留下赵登禹部独立27旅和张自忠部独立39旅,负责维护北平治安。28日当晚22时,宋哲元将37师撤出北平一事通知日军松井机关(驻北平的日本特务机关),然后与副军长秦德纯、平绥铁路局长张维藩等一行数人出西直门经长辛店赶赴保定。
对于宋哲元此举,历史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在日军进攻、平津危急的情况下,宋等只率第37师后撤,而其余部队未动,让张自忠留北平与敌周旋呢?这实际上还是想满足日军最后通牒中所提的要求,幻想求得日军停止进攻,维持冀察原局面。”
张自忠留平后,无法完成宋哲元指派之使命,只好先隐匿起来,然后伺机逃离北平,重返抗日战场。历史当事人、29军副军长秦德纯对此感言道,“这三个‘代理’害他(指张)不浅!”(见于宋哲元后人所编《宋哲元遗集》一书)
三、驳李惠兰所说
天津师范大学的李惠兰,自称是宋哲元外甥女,自称是抗日名将的后代,她多次借1937年7月26日的“广安门事件”来诋毁抗日殉国的张自忠,那么李惠兰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李惠兰声称,年逾九十多岁旅居美国的刘汝珍,在九十年代初给她本人写了封私人信件,说什么张曾经给刘汝珍打电话让其开城门云云,而一贯公开攻击张自忠的李惠兰,对于此信之原件则从来都是秘不示人。仅凭李惠兰个人的一面之词,岂能证实一些历史事实?刘汝珍虽已作古,但他还是留下了两段文字材料可查。
对于广安门事件,当事人刘汝珍在其三十余岁,七十余岁时分别作过两次回忆,并留下了文字材料。其中均无李惠兰所声称的内容。根据与中日双方史料的比对,刘汝珍在事态发生不久的1939年的回忆应该是准确的,而七十年代所讲,在时间上以及29军的日本顾问樱井的命运上,略有偏差。
根据刘汝珍的回忆,当日18时,刘汝珍奉命打开城门,当日军进至一半,即下令开枪,然后又是奉绥靖公署之命(冀察绥靖公署主任为宋哲元),将已经进入北平城内的13辆日本军车上的日军放走,致使这些日军按预期目的,于午夜2时进入了东交民巷的日本兵营。 当刘汝珍回忆到奉命放走日军的具体情况时,无奈地表示:“我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得含泪收兵,忍痛复原。”
显然,广安门守军团长刘汝珍,先奉命打开城门攻击日军,后又奉命让数百名日军进入了北平城。刘汝珍在七十年代回忆此事时十分明确表示,他当时完全是奉宋哲元之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