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原创吧 关注:876贴子:12,806
  • 15回复贴,共1

【学术讨论帖】系列三:人物的刻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吧,拖欠了一个半月的系列三出来了。
因为吧友提供的“反面教材”反得不够明显,但是大部分过于明显的小说水平又太低,因此仅仅在《人物刻画的误区》专版稍微提到了几个例子。
对于吧友自荐的例子,除了被恶搞的猫娘之外(可怜的猫娘。。。),其他作品都将被放入《推荐的小说范例》中,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分析。
文章部分提到了当初投票的其他内容,因此对于我,这个系列已经终结。


IP属地:江西1楼2011-08-28 12:35回复

    总之,没有哪本书规定了小说非得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来写作。选择什么人称取决于作者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目的,以及想要突出的重点等因素。
    2, 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
    《作文描写手册》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定义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服饰、表情变化、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细微环节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这些微描写往往能深刻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从定义上来看,细节描写和单纯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并不是一类描写,然而时至今日,没有细节描写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通常没有价值和读者,于是想到角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时候就需要自然而然地往细节方面想,细节描写往往夹杂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之中。于是细节描写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就一概而论了。
    我在上文中列出了构思人物时应该考虑人物信息,都是细节描写可以运用的部分。细节描写需要精炼合理。考虑细节问题的时候,通常会考虑三个方面:人物应该做什么,可不可以做,倾向于怎么做。
    “做什么”是人物看到事物的第一反应,或者说是“本能”。决定人物会做什么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年龄,个人背景(身份,地位,职业,阶级等等),以及经历。比如要开门,普通角色会去找钥匙,盗贼会用自己的工具开锁,而野蛮人会把门踹开或者砸烂。
    “怎么做”是一种个人倾向的做事的方式,通常由习惯决定(包括思考的习惯,看待问题的方式,即价值观)。同样举开门的例子,邪恶的普通角色可能会好不考虑就严刑拷打知道钥匙所在的人物来获得钥匙,而善良或者中立的角色倾向于说服持钥者交出钥匙;邪恶的盗贼在开锁之后可能会安装一个致命陷阱而不是普通陷阱或者不安装陷阱;邪恶的野蛮人会将门咋个稀巴烂,而不是仅仅将锁给砸掉。现代的保安系统需要指纹或者眼睛来通过认定,邪恶的家伙在杀死某人后可能将他的手或者头砍下来,通过保安系统的认定;善良的一点的会将尸体搬过来通过认定,给那人一个全尸。
    “可不可以做”由人物的能力,环境,情节等因素决定。环境和情节会为人物的行动加上一些限制,而能力决定人物能否打破限制。我以前看过一篇小说,角色A被角**掐住了喉咙提了起来,却依旧口若悬河。我看到后调侃作者说角色A会腹语。被掐住脖子的人将无法正常呼吸与说话,这就是环境的限制。的确,如果A会腹语,那么说得过去,但整个情形却更加爆笑了:腹语是用来在被掐住脖子的时候狂说废话的吗?情节的限制通常表现在小说的前后联系,前文提到了某些事情,就可能对后文起到限制作用。
    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无论是动作、语言、还是神态描写都应该具有合理性,即上文说到的,人物要有能力作出符合自己性格的变化。
    另外,描写都应该尽量做到短小精悍。
    对于动作描写,有众多词义相近的动词,作者应该挑出最符合语境的那一个,正如典故“推敲”一样,诗人贾岛踌躇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僧人的动作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于是在走路时不停做着推敲的动作,最终是在韩愈的建议下选择了“敲”。其实诗中无论是“推”还是“敲”都可撑起一片意境。“推”字能表明僧人至少是认识房子主人,能够自由进入该房子;另外“推”字相对而言是一个静态动词。“敲”表达的意义则相反,僧人无法自由进入房子,而需要取得主人的许可,另外,这一敲,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产生了声音,是否会惊飞树上的鸟儿呢?韩愈建议的“敲”未必表现出了作者贾岛本身想表达的意思。 “推”和“敲”拥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意境和运用场所,正如很多其它动词一样。
    对于语言描写,则应该尽可能写得富有艺术性。人物的精彩对话通常是读者在看过一篇小说之后,唯一记得一字不漏的部分。比如:《哈姆雷特》里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我以前看过一段资料,说这句话的草稿是一段冗长而无意义的独白,是老师用于激励学生努力修改自己作文的一个例子,可惜现在找不到这部分资料了;又比如《老人与海》里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海燕》里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心中的呐喊,算是语言的一部分)。在这里,我建议作者们审视自己作品里的人物对话,如果发现人物的对话跟自己在生活中常听到的日常对话差不多,那么极有可能,该人物的语言描写宣告失败。语言描写是此三种描写当中最值得提高的部分,因为对话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部分,我们可以无法分辨别人的动作和神态,但是不应该无法分辨别人的语言。相对应地,在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是最容易表现这个人物的因素,我们对于语言的接触和认识最多,因此对于语言的要求也就更高,语言也因此成为相对容易提高的那个部分。
    


    IP属地:江西8楼2011-08-28 12:40
    回复
      如何让人物的语言变得有艺术性呢?想想这个人物的一些重要信息和特征,以及说话对象的信息和特征,以及说话的环境,想办法将要说的内容用独特的方式联系起这些信息。就拿第二期讨论帖里,我帖的小说片段的一句话作为例子。该话语很短:“麻烦就杀掉好了!”其实我考虑过更简短的一句“麻烦就杀掉!”。此二者有什么区别呢?两者都透露出了说话者的意图和动机,那是相当邪恶的,“杀掉”的动机仅仅是“麻烦”。前者后面的两个字“好了”却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种气氛,这两个字让句子从命令变成了建议,而且这两个字带来了一种轻笔描谈的感觉,配合后文解释的,说话者其实是在跟自己同伴开玩笑。因此前面那句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用以刻画一个玩世不恭,又爱将“杀死”当笑料谈资的角色。这种句子,比起诸如“这些狗太吵了,杀掉它们吧”这样的句子,无疑是更具艺术性的。
      电影《魔戒3:王者归来》中,甘道夫在带半身人皮聘见刚铎摄政王迪耐瑟前,连续三次叮嘱皮聘要注意言辞,第一次和第二次不让半身人透露迪耐瑟儿子的死讯,以及刚铎的真正王位继承者亚拉冈的讯息,第三次干脆让半身人什么都别说。甘道夫的这三段话分开而言并没有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不过正是这三次叮嘱透露出了非常多的内容:甘道夫对迪耐瑟的了解,对形势的分析,以及对半身人保密能力的不信任等等。结合起甘道夫连续三次转身的动作以及神情,非常有趣味地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后来果不其然,皮聘还是把一切都说了。三次回头,三次叮嘱,这就是该电影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段。这个例子说明,要让对话有艺术性,不一定需要让对话内容本身出彩,巧妙地安排合适的内容一样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3, 心理活动,幻觉,梦境
      比起动作和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在刻画人物上面显得更直接,更深刻。比起前面二者,心理活动的优势是,它通常是人物思想的最真实的表达,而不像动作、语言描写那样,经常含蓄地掩盖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不利的地方是,因为心理活动的描写太直白,所以一旦没写好,就跟不恰当的旁白内容一样,可以被认为是作者的吹嘘。心理活动是让读者融入角色思想的最好途径,拥有好的心理活动描写的角色能够深刻打动读者。至于心理描写的要诀,跟前面说的没什么区别,一要合理,二要有艺术性,三要联系前后文以及角色信息。就不再解释了。
      幻觉是表现人物的一种手段,通过幻觉的设计,人物可以虚拟地经历一些本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而奇异又不失合理地刻画出人物在某些场景中的言行。我在上一期的讨论帖里的例子就运用了幻觉描写,写出了盗贼对火焰的恐惧。
      梦境是最常见的幻觉,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小说写作之中。梦境不必完全合理,它可以仅仅由几个不连贯的场景构成,仅仅突出描写角色在这几个场景里的言行举止。梦中的人物通常不会掩饰,而是较为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特质。
      4, 刻画方法的搭配使用
      即便作家对于某种刻画方法有着非常优秀的掌握,他们也不可能仅仅凭借那一种刻画方法完成自己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刻画。这就涉及到了搭配使用刻画方法的问题。这些刻画方法随便三三两两都能搭配使用,并没有什么搭配限制。搭配使用刻画方法时,尽量让这些方法能在顺利完成自己原本工作的情况下实现互补。在对话之间加入动作描写,可以让场面更加鲜活,更加真实;在对话之间加入心理描写,可以让读者深入了解角色的思想状态以及解释某些隐患暗喻的话语;在动作描写之间插入心理描写,可以解释角色一举一动的意义,如果场面允许,还能烘托气氛,比如一个举动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团灭等等。
      


      IP属地:江西23楼2011-08-28 21:15
      回复
        人物刻画时的详写和略写:
        吧里一个帖子有人问了一个问题,“人物刻画,什么时候详写,什么时候略写?”。我是准备这么回答的:
        1, 有能力写好时详写。 2,你想刻画人物时已经有了许多对于该人物的细节,那么详写。
        3,根据小说内容和目的决定详写还是略写
        如果你准备描述一个场景时,发现自己写不出什么像样的内容,那你不如暂时用概括性语句,等到哪天突发灵感,或者掌握了更多写作信息和技巧之后,再进行扩展描写。如果一直耗在一个一时之间写不好的场景上,通常情况下是事倍功半的。
        详写和略写对于刻画人物,烘托气氛,埋伏笔等都有各自的好处,有时候长篇大论不如一句精简概括。对于习惯了西方幻想小说的写手的描写的通病,可能是写手都会第一时间考虑详写的写法,写到写不了或者不想写的地方,就勉强换成略写,所以对于略写的功底不如详写的功底。上文提到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就是原来一堆文字的精简版本。详写能够更加深入地刻画人物,而略写要求写手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神髓,只用一两个细节就将这个人物刻画好。
        根据小说内容和目的方面,凭个人理解了。小说的开头要有吸引力,这个时候通常无论什么刻画方法,都应从简,都应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时候少说少做跟剧情无关的事情。还是用《冰与火之歌》的序章为例,刚开始他们谈论最多的是野人,以及彼此之间的矛盾,开头的几段文字都非常简短,确保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稍微给出了稍长的描写,然而这些描写都在后文产生了作用,刻画出了较为真实的人物,给了他们的团灭合理的解释。开头有详写,有略写,不过内容都偏向刻画几个人物,因此关于身份地位什么的都只是点到为止,有提到贵族的身份和来历,不过没有对他来的地方的进一步描写——如果要添加进一步描写,那就会是,那个地方的人大都对古老的传说不屑一顾,以达到跟文章目的的一致性。因此,很多情况下,详写还是略写,到底要多么详细,完全看文章目的,全文目的或者单章节的目的。
        气氛紧张的场面,通常都是用简写,避免破坏气氛,打断剧情——这算是文章通用的吧,跟小说的开头差不多。其他情况,根据作者写作能力或者文章需要自己决定了,没有什么套路。
        


        IP属地:江西24楼2011-08-28 21:16
        回复
          发了网址的页码都被百度吃掉了,虽然那些链接都是贴吧内部的链接,所以现在无法提供直达的链接。


          IP属地:江西26楼2011-08-28 21:20
          回复
            完本了?


            IP属地:广东27楼2011-08-28 23:49
            回复
              楼主辛苦!


              28楼2011-09-04 04:41
              回复
                仔细看了一遍,收藏了~ :-)


                来自手机贴吧29楼2011-09-23 11:47
                回复
                  学习了…请问系列一和二在哪?


                  来自手机贴吧30楼2012-05-13 14:28
                  回复
                    刚放到精品区的“升级丸子”里了。
                    在帖子的第二页面也可以找到。
                    系列一是多年前跟一个网友一起写的。


                    IP属地:江西31楼2012-05-13 19:50
                    回复
                      顶上来的说~


                      来自手机贴吧32楼2012-10-01 08:44
                      回复
                        请不要无意义地回复,“顶”,“支持”,“灌水”这样的内容,请不要发。


                        IP属地:江西33楼2012-10-03 10:02
                        收起回复
                          看后如梦初醒 受益匪浅 都是自己写的?


                          来自手机贴吧34楼2012-10-11 08: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