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吧 关注:3,352贴子:35,428
  • 13回复贴,共1

郎筠玉回忆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19年,我出生在广州,我是满族女儿,但究竟属于八旗中的什么旗?
上三旗还是下五旗,也弄不清,只知道原籍在北京,是上几代就迁来广州的。我
童年时住在惠福路仙邻巷,这一带就是“满州街”,虽然龙旗变了,人们还是这
样称呼它。
我家在清朝时,已是靠卖艺为生。父亲郎锐是个打鼓长,母亲关燕苏是个失
明艺人。
母亲是个身世悲凉的女瞽师。她小时因生病,双目失明,被父母遗弃,送到
“盲妹馆”,在那里学弹琵琶,唱曲艺。盲妹学艺是很难的,眼睛看不见,不识
字,只能靠耳朵听,模仿学唱,学得不象,师傅就用鼓竹来夹手指,用棍打,母
亲就靠这样熬了几年,后来以演唱《小青吊影》《仕林祭培》而出名。因为她学
艺是很艰苦的,所以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



IP属地:北京1楼2011-10-21 10:47回复
    父亲是曲艺界音乐员,比沿街卖唱好不了多少。不过父亲很乐观,长得胖胖
    的,人们称他做“肥佬锐”。可是生齿日繁,除了我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
    这多口之家,就靠一张口(母亲卖唱)一双手(父亲在歌坛敲击板与鼓)过活。
    由于母亲双目失明,我出生后就寄养在姑丈单全喜家。姑丈是个杂技演员,
    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表演。。。。。来吸引观众。
    


    IP属地:北京2楼2011-10-21 10:48
    回复
      从懂事之日起,父母便携我辗转歌坛,让我学会唱曲艺,分挑生活重担。我
      自己受到耳濡目染,也爱上了这一行。常常是在观众未进场前,就拿起鼓竹学打
      ,拿起秦琴学弹;开场后,就着迷地听着、看着。在家里,父亲教我念锣鼓经(
      锣鼓谱),一板一眼,一字一句地唱,唱熟一个板腔,再唱另一个板腔。每天早
      上天未亮,我就起床吊嗓,风雨无间。此外,姑丈还教我练刀、“鞠鱼”、“开
      一字”等等的基本功。父亲说:“百艺好防身,多学些东西有好处,还要扎扎实
      实地学,不要想一步登天。”父亲的话,对我很有影响。
      师承何自?
      


      IP属地:北京3楼2011-10-21 10:49
      回复
        我是个穷乐工的后代,无论曲艺和演戏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开山师傅。我跟过
        熊飞影学唱大喉。熊飞影有“大喉泰斗”之称,有独特风格,自成一派。我跟她
        学会《凤仪亭》《罗成写书》等几支曲子。我是从八、九岁开始我的卖唱生涯的
        。那时的曲艺,是在“莲香”“筵香”,“陶陶居”“惠如楼”等茶楼演唱,一
        几二椅就是“舞台”。观众一边喝茶,一边听唱。我只是唱头唱尾。茶座开始,
        茶客稀稀落落时,先由我唱一支。中间的主要节目是由熊飞影、小明星等人演唱
        。最后茶客走得差不多了,又由我来唱。这样我就有机会听熊飞影的演唱,回来
        后就模仿,逐渐掌握了她的演唱风格,这对我以后的艺术创造有着很深的影响。
        


        IP属地:北京4楼2011-10-21 10:49
        回复
          为了生活,父亲由歌坛转到广州先施公司天台全女班当乐手。但是一天累到
          晚,生活还是维持不下去。那时我刚十三岁,作为长女的我,无日无时不想着替
          父母分担生活重担。我要求到父亲所在的女班(剧团)演戏,父亲也同意,便把
          我送到剧团。因为没钱拜师傅,只能做自费学徒,在剧团做“手下”(跑龙套)
          。欧慕芬是“手下”的领头,她经常关照我,从旁辅导我。我学艺特别用心,做
          兵,做梅香,扮男,演女,什么角色都演,什么都想多学一些,因为,我唱平喉
          ,留的是个男孩的发型,学演的又是“脚色”,大家便叫我“阿仔”,我取的艺
          名也叫“新肖仔”。
          


          IP属地:北京5楼2011-10-21 10:49
          回复
            由于有严父的指点,我学
            艺演出都不敢懈怠。此后,我就很注意在锣鼓棚、“虎度门”(上场门或下场门
            )来看戏偷师。从前戏班主要演员、一般演员的等级,界限是很严的。偷师被认
            为是抢别人饭碗。有一次,我站在“虎度门”偷看,剧团的开戏师爷见到了,二
            话没说就用马鞭向我打,我也不敢哼声,接着那个演员入场就对我说反话,“师
            兄你教教我,有什么不对之处,请你指点啦!”我知道犯了忌,立即斟茶赔礼,
            这才平息了风波。我为此事偷偷地哭了一晚,父亲知道了,就开导我说:“你多
            为前辈做点事,人家高兴,也许会教教你的。”这次以后,就主动替前辈们洗水
            衣、打扇、倒茶、槌骨。前辈们见到我又尊重他们,又肯学,也就愿意指点我了
            


            IP属地:北京7楼2011-10-21 10:50
            回复
              不管怎样艰苦,怎样劳累,戏是每天要演的,不演就没有戏金,整个戏班包
              括家属小孩吃饭都成问题,经常是一个地方(一个台)演五天,五天要演九套戏
              ,演的多是江湖十八本。每到一个台,除了晚上演出之外,白天中午一时就要开
              始演日场戏,演出前一小时,由戏班的学徒打“布鼓”(三、五、七锣鼓点),
              演员就知道要化装,准备演出,村民也知道快开演,就相继聚集在舞台前,等着
              看戏。日场演的是正本戏如《三气周瑜》《沙滩大会战》《雪仲冤》等,但在演
              正本戏之前,第一天日场要先演《天姬送子》。日场戏要演六小时,都是由当地
              花旦主演(土生上长的一般演员)。晚上九点开始演夜场戏(戏行称双出),由
              请来的上六府戏班的正印花旦、文武生主演,演的剧目由他们自己定,有《雌雄
              花》、《姑缘嫂劫》……等等,要演四个小时。凌晨了点多开始就演天光戏了。
              天光戏多由剧团青年演员主演,多演提纲戏,如《荷池映美》、《乞儿仔封王》
              等,要演到早上六点才结束。每个台的演出场次,基本如此,往复循环。
              


              IP属地:北京11楼2011-10-21 10:52
              回复

                任剑辉与郎筠玉


                IP属地:北京18楼2011-10-21 22:20
                回复
                  郎筠玉误改艺名
                  仙逝不久的粤剧前辈郎筠玉,她本是满族女儿,其祖先大概是“天潢贵胄”,早从白山黑水入关,一直旅居京师。郎氏早几代已南来广州,上一辈开始已是卖艺谋生。其父亲郎锐在戏班担任主要鼓手,母亲关燕苏乃失明人,而郎筠玉本人在童年就涉足粉墨生涯。20世纪30年代初,稚龄的郎氏,跻身于广州长堤大新公司游乐场全女班,担当主角,专演小生戏。那时她的艺名叫新俏仔,由于她的声、色、艺俱佳,遂得首席女文武生任剑辉提携,认为此人乃演戏的一个好人材,当时恰巧欠缺小生,于是聘郎氏加入自己的全女班“镜花艳影剧团”,从那时开始郎氏用回本来姓名“郎紫峰”。某次,夜场散场较早,郎遂赶往海珠戏院探班,观摩胜寿年班演出,因她非常欣赏该班的文武生靓少佳演戏,岂料他俩以后竟然结为夫妻,此为后话……广州沦陷后,很多剧团陆续解散,郎氏及佳哥亦不例外,名伶人于是分道扬镳,郎氏远去外埠登台,却因潮流驱使,从此郎氏不再当小生,改为演花旦。既然演女角,艺名当然要带点女人味,因此邀请报业人李鉴潮替她改了“郎玉君”艺名。岂料在外埠演出时,印刷海报的排版工人一时疏忽,却把字粒搞错,把她的名字弄成“郎筠玉”。


                  IP属地:北京19楼2011-10-21 22:25
                  回复



                    22楼2011-11-06 17:25
                    回复
                      郎筠玉真了不起!


                      23楼2012-03-18 23:20
                      回复
                        老一辈名演员的学艺经历怎么如此相似,严凤英,郎筠玉。常香玉,马金凤,袁雪芬,新凤霞等都是吃尽了人间苦,才成就了今日的辉煌,真是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们都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值得我们崇敬。虽然旧社会他们没上过学,但解放后他们通过自学,文化水平得到飞跃提高,看他们写的回忆录水平可真不低,哪像没上过学的。真是不可多得的天才,我爱她们。


                        24楼2012-03-22 17:04
                        回复


                          IP属地:北京25楼2013-02-04 14: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