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吧 关注:346贴子:3,357
  • 20回复贴,共1

贾谊的悲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洛阳才子贾谊,是西汉文帝时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他刚二十出头时,就受到汉文帝的赏识。先是“召以为博士”,随后不到一年又破格提拔为大中大夫。由于贾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制的主张,汉文帝还打算把他提拔到领导高层,任公卿之位。然而一些王侯重臣却嫉才诽谤,讲他的坏话,汉文帝便渐渐地疏远他,让他离开京城,去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老师)。贾谊横遭贬斥,十分委屈,瞻念前途,一片茫然。路过湘江时,他触景生情,由楚国大夫屈原的受谗放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写了一篇有名的《吊屈原赋》,以寄托自己的悲愤。三年之后他虽被召回京师长安,但又改派为梁怀王太傅,终未得到重用。于是贾谊一直郁郁寡欢,忧愤成疾,年仅三十三岁,就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贾谊被埋没实在可惜,所以历来人们都同情贾谊,对汉文帝多所指责。可是宋代苏轼却写过一篇《贾谊论》,没有把贾谊之死完全算到皇帝的账上,而是在惋惜之余,从人才自身的内在原因来分析贾谊悲剧的必然。
  苏轼认为贾谊的主要问题是“不能自用其才”。为什么他不能很好地使用自己的才能呢?原因无它,在于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东坡先生在这里提出的“志(志向)、量(气量)、才(才能)、识(识见)”,对于成就一番事业至关重要。一个人如果仅有远大目标,却无豁达大度的胸怀;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审时度势的识见,那么必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到头来抱负理想也将付诸东流。贾谊虽不是志大才疏,但毕竟年轻,见识经验不足,再加上有某些不合时宜的毛病,即如苏轼所指出的“狷介之操”,往往性情褊急,孤傲,气量狭小,也就影响他不能很好地“自用其才”,以致不能从容地在那些功臣宿将之间周旋应对,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如此一来,他的那些经邦治国的好建议又怎能实现呢?
  其次,贾谊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善处穷”。一个有抱负的人,在顺境下固然可以干得很好,就是身处困境或逆境,也同样能泰然自若地“自用其才”,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当人家不重视你,把你晾到一边,甚至你遭到压制、排斥、嫉妒、打击的时候,你也绝不心灰气馁,仍然坚持不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冷静地看到自身的才干和价值,创造条件,又何愁不能成功?应该说,贾谊被贬官之后,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他一味地沉溺于悲观伤感,怨天尤人,终于“自伤哭泣,至于夭绝”,从某种角度上说,简直是自毁其才。正如苏轼所说:“人一时不被重用,怎么知道终生都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呢?不懂得静心地等待局势的变化和时机的到来,却满腹牢骚,忧愁悲伤,这是自己害自己啊!”看来,这位贾生受不了一点挫伤打击,缺乏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概,心胸器量未免过于狭窄。
  历史上的汉文帝虽是一个作风比较好的皇帝,但他的未能善任贾谊,终究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东坡先生说,如果做皇帝的得到像贾谊这样的人才,就应该知道他们的毛病和不足,从而善待人才、爱惜人才。可见对于贾生的夭折,作为有人才选拔权的皇帝,实难辞其咎。贾谊的个人悲剧既是一种性格悲剧,归根到底,又是封建皇权窒息人才的社会悲剧。
  不过话说回来,苏东坡能在古代君权社会那种人才环境下,看到并指出贾谊自身的问题,着实有他独到的眼光。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中,虽然早已不存在那种君臣依附关系,但也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我们除了还要大力改善人才环境之外,作为人才自身,倘若一时不能天遂人愿,是否应该面临坎坷,笑对人生,来一个“风物长宜放眼量”,多一点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多一点乐观旷达的胸襟和远见卓识呢?“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愿苏东坡的这句名言,成为一切人才把握自己、奋发向上的座右铭。


IP属地:辽宁1楼2011-11-26 11:15回复
    正所谓人无完人。


    IP属地:辽宁2楼2011-11-28 10:29
    回复
      我觉得,他应该看开点,因为他有一套理论,文帝是欣赏的,甚至也想过要提上去,但是理论也要联系实际,参照晁错,结果又如何
      因为他们的改革都涉及敏感政治问题。他如此年轻,恐不是这么容易就提到公卿之位的,肯定会遭人妒忌
      我觉得文帝疏远他,可能也是保护他,参照文帝也宠爱慎夫人,曾经不拘礼节想让她与皇后平坐,最后还是打消了念头,是为了保护她,过分的荣宠未必是好事。


      4楼2012-01-16 12:58
      回复
        参照戚夫人晁错,一度是帝皇的红人,太遭人记恨。


        5楼2012-01-16 13:01
        回复
          文帝在当时应该也有他的难处.


          6楼2012-04-07 22:32
          回复
            贾谊的悲剧在于他的思想太超前于他的那个时代了,确实汉代诸侯王的问题是个问题,还有什么修改历法、建明堂、易服色的主张,在后来看来十分有先见之明,但是文帝时开国功臣健在,汉承秦制,想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可能的。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3-10 16:40
            回复
              如果贾谊晚生十几年,赶上景帝武帝时期就好了。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可以说就是《治安策》里面“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张的翻版,他的主张可以说在武帝时期绝大多数都被采纳了,所以说贾谊的悲剧在于他的主张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3-10 16:46
              回复
                如果贾谊晚生十几年,赶上景帝武帝时期就好了。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可以说就是《治安策》里面“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张的翻版,他的主张可以说在武帝时期绝大多数都被采纳了,所以说贾谊的悲剧在于他的主张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3-10 16:47
                收起回复
                  才调混球儿,你还得坚持坚持,前面俺说的那本必须先看完的小册子,又扯出另一本书,说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泪奔啊.....反正你也不急着嫁人,就再等我几日吧?(写到这里你能看到吧,写到其他地方怕你不注意看不到啊)


                  10楼2013-05-18 20:00
                  收起回复
                    冲帖子来的,不过楼上的对话要想歪妥妥的。大家无视我,我抓了经验捂脸闪人。。。O_o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9-19 20:51
                    回复
                      汉初承黄老之学,像他这么敢于用事,积极进取就显得有点瞎折腾。再加上他年纪轻轻才气天纵,不遂平生之志难免抑郁。


                      IP属地:江西13楼2014-05-13 16:41
                      回复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IP属地:江西14楼2014-05-14 21:08
                        收起回复
                          弱弱的提一句,楼主最后引的那句话不是苏轼留侯论么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1-23 10: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