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馆吧 关注:1,091贴子:15,482
  • 8回复贴,共1

黛玉教香菱写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褒美女儿,昭传闺阁。曹雪芹赞叹天地间灵秀之气多钟于女儿,亲身感受到闺阁中历历有人。大观园多美女,更多才女,这些才华横溢的美女的才华多表现在写诗上。
大观园里到底谁的诗写得最好?众说不一,各有所爱。有人认为黛玉最好,有人认为宝钗最好,有人认为湘云最好,也有人认为宝琴最好,……但多数人还是认为黛玉是大观园里最好的诗人,这也是事实。
第三十七回写道探春提议在秋爽斋结海棠诗社,众女儿得以一展诗才。黛玉写的是:
半卷香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黛诗为上。诗社社长李纨认为,若论风流别致,自是黛诗;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因此评定蘅芜君居第一,潇湘妃子居第二。对此,宝玉不愿苟同,说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闻此,李纨行社长之权,称“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只得罢了。
紧接着宝钗为湘云筹划了请老太太、王夫人及众姑娘在园子里赏桂花吃螃蟹。向薛蟠要来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往铺子里取来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以湘云名义,办得很是热闹。一时众人散去,宝钗、湘云拿出早已拟定的十二个题目来,黛玉作了三首。一是《咏菊》,二是《问菊》,三是《菊梦》。这次李纨评定“《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喜得宝玉拍手叫好,说“极是,极公道。”
再要说的是黛玉的《桃花行》自是好诗,“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遂改海棠社为桃花社。
还有黛玉的柳絮词《唐多令》,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固然是好的。”
所以虽说意见不一,但绝大多数读者还是更喜欢黛玉的诗作,更喜欢黛玉。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玲珑透剔,无以复加。黛玉灵心慧性,富有才华,天份高,有教养,具备了诗人的先决条件。



1楼2011-12-02 19:02回复
    而且,有专家认为,“黛玉的诗人气质是显而易见的。就作诗本身而言,她有一种不可抑止的创作冲动。这点在他夺魁的菊花诗里有典型的表现:‘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吟。’一种不能自制的诗的兴会,如醉如痴,像着了魔一样侵扰着她。”“‘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诗人不消硬作,只需开闸,那灵秀幽香,内美之质,通过毫端口角,自然流泻而出,临霜对月,沉吟抒定。”黛玉的诗“使人窥探到素怨自怜,片言谁解,无人可诉的心曲;领略那倾慕陶令之千古高风,感叹举世之解语乏人的气度。”“黛玉是诗人,实在不必有什么名句传世,单是这种诗人的神韵气质,就够令人心折了。”而且,黛玉作诗,总无需冥思苦想,多为一挥而就,其颖悟、才华似应在宝钗之上。
    因此,香菱学诗,其师傅恰恰就是黛玉,而不是宝钗,或者其他人
    香菱进园子里居住不久,便找到黛玉,求黛玉教诗。黛主爽快的答应下来,说:“我虽不能,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有专家评道:“黛玉自愿任师,一是于诗有自负,二则于香菱有所爱。”
    先说黛玉于诗有自负。也并不是说宝钗教不起香菱,宝钗当香菱的师傅自是没有问题的。而且,“香菱本是薛家的人,跟随宝钗进园,朝夕共居一处,她向宝钗求教,岂不顺理成章!”宝钗教香菱写诗,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宝钗信奉的是“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绩的事才是。”既然视读书作诗为女儿分外之想,怎么会教香菱写诗呢?
    再说于香菱有所爱。脂批云:“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香菱身为苦女,实为雅女,虽为下尘,黛玉爱之。书中写道:“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
    


    2楼2011-12-02 19:03
    回复

      且看黛玉如何教香菱写诗。
      黛主告诉香菱,“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有专家对此评道:“几句话,已说尽作诗之法,自聪明能诗者观之,亦只是此数语而已。”值得称道的是,黛玉在此举重若轻,称写诗并非难事。若是学写之先,便把写诗说得如何难,还不把香菱给吓跑了?联想到如今之师者,往往将所授之知识说得天花乱坠。先说如何重要,再说多么难学,夸大其辞,不着边际,似乎非如此不能显示自己学问高深。其实,轻言之乃不谙为师之道,重言之,则师德水平不高也。
      香菱在一本旧诗里看到,有的对的极工,也有不对的。虽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古人诗上有顺的,也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曾经天天疑惑。听黛玉这一说,明白了:“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上新奇为上。”接着黛玉告诉香菱:“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当香菱说喜欢陆放翁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时,黛玉认真地说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十分直率地指出:“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的观点自是很有见地,其实这类诗,格局小,思路仄,的确不可多学。
      接下来,师傅黛玉要香菱将《王摩诘全集》中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读一二百首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并鼓励香菱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遂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告诉香菱:“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其实,学写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多读诗,并细心揣摩透了,才能领会诗的真谛。读诗不能太杂,应有选择地读,才会有所长进,才不至于入了“再学不出来的”格局。这当然都是黛玉自己学诗的经验之谈。便是按黛玉所言去做,读那么多的诗,还要“细心揣摩透了”,一般人没有三年五载是做不到的。香菱是一位极聪敏伶俐的人,想来也得花上较长的时间。黛玉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香菱,并时常给予鼓励,而且毫无“门户之见”。特别告诉香菱:“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有这样的好师傅,香菱自然就入了迷,自然就会事半功倍。
      香菱下了苦心,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入了迷,连觉也不睡。不长的工夫,将凡是圈选的尽读了。黛玉便问“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听香菱说虽领略了些滋味,不知是不是时,黛玉便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先说出来我听。”
      黛玉所言“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可算得研究学问的真理,岂止是作诗?能提出如此理论,必是胸襟宽阔的人。人人都说黛玉“小性”,虽然说得不差,那不过是体现在爱情上,时常对宝玉使点“小性”,此处哪有“小性”的踪影?


      3楼2011-12-02 19:03
      回复
        于是,香菱说了自己领略到的滋味,黛玉给予一些肯定,并作了一些指点,说得香菱“点头赞赏”。
        当香菱细细揣摩,并领略了一些滋味时,黛玉出题让香菱去写。说:“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七寒的韵,由你爱用哪几个字去。”
        香菱写了一首,送与黛玉看时,黛玉看过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往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黛玉先是给予肯定,再指出问题所在,再指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鼓励香菱“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黛玉为师可谓循循善诱,有这样的好师傅,聪敏伶俐的香菱,再没有理由写不出好诗来。
        经过一番苦学苦练,香菱果然写出了好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山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写得很是老成,句句是月而句句灵活,意淡神远,就诗而论自是佳作。众人见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黛玉是好师傅,博学善诱;香菱是好徒弟,聪敏好学。想如今的学校,实难见此等好老师,实难见此等好学生。
        


        4楼2011-12-02 19:03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5-23 23:55
          回复
            宝钗太看重现实生活了,她认为女子写诗没有用,而黛玉恰恰与她相反


            7楼2015-11-01 11:44
            回复
              好文。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7-08 08:33
              回复
                颦儿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7-08 08:38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2-20 08: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