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与Italic的故事(1)

顺着上次Black Letter的故事线索,我们继续说说中世纪过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所诞生的两种影响深远的“书体”:Roman和Italic。我觉得把他们称为“书体”似乎更为合适。对比中文,我们有篆书、隶书、楷书等等,在某一具体的书体之下,再按照书法者的名字等细分为某某体。概念明晰了,我们就开始说故事吧~
14至15世纪,意大利的文人们追随着彼特拉克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之志,在日常书写和出版物中,广泛采用了一种他们所认为具有“罗马风格”的手写字体。通过检索古代文献,他们重新发现了11世纪查理曼时期留存于修道院的早期小草书体。时任罗马教廷秘书的布拉乔利尼*,发明了一种新的字体:采用了卡洛林小草书体的小写字母;对于大写字母,则取自古罗马的石刻大写体。另一位文人尼古力*吸取了Black Letter的连笔法则,通过倾斜字母的角度,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成为了Italic体的雏形。


水城威尼斯 ,摄于06年底
作为当时意大利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得天独厚的罗马城诞生了第一家印刷工厂,建立者是来自德国的Arnold Pannartz和Konrad Sweynheim。这家印刷厂的建立,打破了德国印刷业的垄断地位,促成了意大利印刷工业的起步。紧接着,来自德国的Johann和Wendelin兄弟,还有法国来的Nicolas Jenson,都相继在罗马开始了自己的印刷生意。上述四家印刷厂所采用的字体,以Black Letter的变体Textur为主,同时开始尝试本土化,以适应意大利市场。他们开始采用当地人文主义者的书法作品,逐渐发展出的了Roman和Italic字体的前身。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罗马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印刷业务的需求,意大利的印刷中心,逐渐转向了交通更为便捷的水城威
尼斯。

Nicolas Jenson和他的LOGO,感觉颇有汉字的味道,特别是起头和收尾处的处理
1470年,威尼斯的法国印刷商Nicolas Jenson采用了布拉乔利尼设计的垂直而带有圆角的字体,并正式命名为“Roman”(罗马体)。有趣的是,这一诞生于威尼斯的字体,却被冠以另一个城市的名字。可能是为了纪念来自罗马的布拉乔利尼,可能是为了向罗马教廷献媚,也可能是为了纪念自己事业的起点。历史学界另外一种说法,认为Roman的设计,是借鉴了Francesco Griffo和Erhard Radolt设计的字体。到了1472年,Jenson的字体已经广受欢迎。稍晚出现的Bembo等字体,也被归为Roman。Roman的也由某一款字体名称,扩展成这一类字体的统称。由于布拉乔利尼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学者、人文主义者,所以Roman也被后人称为人文主义字体
(humanistic),或者威尼斯风格(Venetian)。到了19世纪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运动,William Morris又再次复兴了Jenson最初的设计。Roman开创了新的正文标准字体,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了通行世界的一种标准。

经典的Roman体和经典的罗马假日
现有出自Jenson的设计,改良并数字化了的字体有:
Adobe Jenson
Centaur
Hightower
ITC Legacy
其他知名的Roman体有:
Bembo
Baskerville
Bodoni
Caslon
Didot
Garamond
Times New Roman
。。。
*波焦·布拉乔利尼,(Poggio Bracciolini):1380-145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学者,书法家。
*尼古拉·尼古力,(Niccolò Niccoli):1363-1437,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美迪奇家族著名文人。尼古力有一个私人图书馆,他喜欢收集孤本古籍,由于当时没有复印机,看到别人好书的时候,他便只有向人借了以后手抄写里面的内容。大量的抄写锻炼了尼克利的书法,形成了独特的向前倾斜的手写体,在他死后,意大利体(Italic)被意大利第一台打印机所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