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贤皇贵妃吧 关注:622贴子:25,531

一些写清代历史小说可能用到的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1-11 11:36回复
    古代官员的职责
    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太尉、司徒、司空。(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郡王、国公。(武)将军、都统、提督骠骑大将军嗣王。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开国郡公。(武)辅国大将军、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武)镇军大将军、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宗正卿、太子詹事、上都护金紫光禄大夫。(武)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左右散骑常侍、内侍监、中都督、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骑都尉。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2楼2012-01-11 11:37
    回复
      官员其职责
      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 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3楼2012-01-11 11:40
      回复
         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4楼2012-01-11 11:40
        回复
          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 同“知府”。
            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6楼2012-01-11 11:41
          回复
             通判 府之副职。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7楼2012-01-11 11:42
            回复
              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yu厅厅长。
                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yu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yang警卫局官员(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8楼2012-01-11 11:43
              回复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9楼2012-01-11 11:43
                回复
                  拜见“姑姑”
                    “宫廷里有个传统的规矩,是太监全是汉人,是有头有脸的宫女,必须是旗人(应是上三旗包衣,无汉人宫女)。凡是伺候太后、皇后、妃子、格格的宫女,汉人是挨不上边的。储秀宫的宫女更要求要正根正派,规矩也特别严。给老太后寝宫碰完头以后,就要拜见‘姑姑’了。宫里有个制度,宫女当上四五年,年岁大了,到十七八岁,就要打发走,好出去嫁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恩典。新宫女入宫后,管上一代的宫女统称‘姑姑’,另外,还有个专管某个新宫女的‘姑姑’,派这位宫女跟“姑姑”学规矩。这位姑姑的权非常大,可以打,可以罚,可以认为你没出息,调理不出来,打发你当杂役去。不过她们都是当差快满的人了,急着要找替身,自己好回家,也尽心地教,也会替你说几句好话,把你捧到台上头去,好把自己替换下来。姑姑的火气非常大,动不动就拿我们出气,常常是不说明原因,就先打先罚。打还好忍受,痛一阵过去了,就怕罚,墙角边一跪,不一定跪到什么时候。姑姑所有的事,都由新宫女伺候,洗脸、梳头、洗脚、洗身子,一天要用十几桶热水。日常的针线活更不用提了,‘姑姑’都是好漂亮讲模样的人,处处抢阳斗胜,对衣服鞋袜都十分讲究,天天地拆、改、做。新宫女天刚一发亮就起来,深夜里才睡,真是苦极了。


                  11楼2012-01-11 11:44
                  回复
                    许打不许骂
                      老祖宗留下的恩典。宫里许打不许骂。“都是随龙过来的,骂谁也不合适”。这是老祖宗的话。再说,宫里头忌讳多,骂人就可能带出不受听的话来,掌事儿的听见也决不答应(宫里管当差叫上事儿〔应作事儿上的〕,管带班的叫掌事儿的)。就因为不许骂,所以只能用打来出气了。宫女头上的暴栗子(疙瘩),是经常不断的。先打后说话,这已经形成了规矩。说宫女是打出来的,一点也不过分。”
                    不许打脸
                      “宫女一般是不许打脸的。大概因为脸是女人的本钱,女人一生荣华富贵多半在脸上。掌嘴是太监常见的事,可在宫女就不许,除非做出下贱的事来。宫女对宫女谁也不许打脸,掌事儿的知道了,对总管太监一说,就免不了挨训斥。每个宫里都有一个执家法的老太监,也允许宫女去诉苦。不过谁也不去惹事。”俗话说,‘打人不打脸’,宫里严格遵守这条规则。


                    12楼2012-01-11 11:44
                    回复
                      不能吃饱,怕出虚恭
                        吃饭和出虚恭。伺候主子可真不容易,从头到脚,一根头发丝也不许乱,要干净、整洁、利落。身上不许带邪味更不许有脏味儿。宫女不能吃鱼,怕身上带腥气味。如果在上头当差,身上突然冒出脏味儿来,那叫‘大不敬’,丢了差事是一定的,可能姑姑和掌事儿的也得受连累。惟一的办法是严格控制饮食,每顿饭只许吃八成饱,姑姑用眼角一瞟,马上就得把饭碗放下。轮到夜间上夜,虽然夜里有顿点心(宫里叫加餐),可谁也不敢吃,由晚上直饿到天亮。宫女到什么月有什么月的份例。例如:一到夏天,由夏至到处暑,每人每天赏一个西瓜,可是宫女忌生冷,谁也不敢多吃,站在下房的石头台阶上,高高地扔下,把西瓜摔得粉碎,让宫女们哈哈一笑。,在皇宫里当差,五六年几乎没吃过一顿饱饭,试想宫女们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呀!怕出虚恭,丢了差事,惹了麻烦,在宫女群里抬不起头来。就连主子、小主、格格(宫廷管公主叫格格),到上头(见太后)去前,也要净一净身子,免得失敬。
                      


                      14楼2012-01-11 11:45
                      回复
                        哈哈,不错的资料啊,鼓励加精哈!
                        刚刚发现,你还是孩子吧的吧主大人呢!


                        IP属地:北京16楼2012-01-11 11:53
                        回复
                          四季的饮食
                          宫里吃饭是有严格季节性的,大年初一,一定吃春盘,普通叫春饼,一桌放一个大盒子,所以也叫盒子菜,有圆的也有方的,里头放12个,或16个或18个珐琅盒子,盒子里放著切好了的细丝酱菜、薰菜,如青酱肉、五香小肚、薰肚、薰鸡丝等等。五月初一,有各种馅、各种形式——方的、尖的、抓髻式——的粽子。八月节有各种月饼,重阳节有花糕。从十月十五起每顿饭添锅子,有什锦锅、涮羊肉,东北的习惯爱将酸菜、血肠、白肉、白片鸡、切肚混在一起,一般吃这种锅子的时候多。也有时吃山鸡锅子,一年里要有三个整月吃锅子。正月十六日撤锅子换砂锅。到了清明节,就有豌豆黄、芸豆糕、艾窝窝等;到立夏,就有绿豆粥、小豆粥;到夏至,就要吃水晶肉、水晶鸡、水晶肚之类的。暑天,也给凉碗子吃,像甜瓜果藕、莲子洋粉攥丝、杏仁豆腐等,经常吃的是荷叶粥,都是冰镇的。瓜果梨桃按季节按月有份例。清廷吃东西讲究分寸,不当令不吃。


                          17楼2012-01-11 11:53
                          回复
                            我家鼠标坏了,可能今天不能全发完,手滑的我不太会用


                            18楼2012-01-11 11:56
                            回复
                              衣服、打扮
                              清宫里的传统,当宫女的要朴素,说话行动都不许轻浮。要求有宫廷气派,像宝石玉器一样,由里往外透出润泽来,不能像玻璃球一样,表面光滑刺眼。所以宫女不许描眉画鬓,也不穿大红大绿。一年四季由宫里赏给衣裳。春天到二月,由太监领著人在体和殿外边,东廊子的屋子里量衣服尺寸,由头上到脚下,包括鞋袜在内。这是准备夏天穿用的。以后都是上季量下季的。因为年岁小,长得快必须一个季度量一次。每次赏给宫女的是四套,由底衣、衬衣、外衣、背心,算一套。衣料是春绸、宁绸的多,夏天也有纺绸的。除去万寿节,宫中称十月叫万寿月)能穿红的、擦胭脂、抹红嘴唇以外,宫女一年差不多穿两色衣裳,春夏是绿色,淡绿、深绿、老绿可以随便,但不能出大格;秋冬是紫褐色的,惟一能争奇斗胜的,是袖口、领口、裤脚、鞋帮的子和绣花,但也是以雅淡为主,不能过分。平常是乌油油的大辫子,辫根扎二寸长的红绒绳,辫梢用桃红色的子系起来,留有一寸长的辫穗,用梳子梳匀,蓬松著,鬓边戴一朵剪绒的红绒花,脚下白绫子袜子,青鞋上绣著满帮的浅碎花,透著喜兴,看著利索、爽眼。清宫200多年,宫女很少出过丑事,这也是制度严的关系。


                              19楼2012-01-11 1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