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幽灵吧 关注:42贴子:5,706
  • 11回复贴,共1

【转】影响日本最深的精神文化------武士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武士道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一本由山本常朝(1659年――1719年)所著,名为《叶隐》的书所确立的。该书名为“叶隐”,顾名思义是要武士们以隐于树叶之后的精神来牺牲自我。换而言之,默默奉献甚至自己的生命而不求回报。此书在明治维新前有一百五十年之久,是以秘密流传的形式给少数武士精英阅读及修炼。明治维新以后大量印行,二战时几乎人手一册。它对日本的成功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其精神影响至今。 



1楼2006-10-22 11:07回复
    “武道每晨习死,对彼对此皆以死视之”。面对生死抉择时,要立即毫不迟疑选择死亡,但凡未贯彻职务而死者,皆为“犬死”,死也无益。在这个情况下,武士道又被推向了另一个层面,即为“负责”。负责的精神为武士道最重要的精神,不管多微小低贱的事也要严肃看待。而负责任的延伸即为另外一个武士道的重要精神――“耻”,知耻近乎勇。推卸责任为武士之大耻,此人必将为国家社会所唾弃。总而言之,武士道精神就是不怕死,负责任。这种精神在中世纪以后被彻底发扬光大,广泛地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接受,而不仅限于武士阶层。因此可以说武士道精神尽管发扬于武士阶层,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代表日本的日本精神。


    2楼2006-10-22 11:08
    回复
      武士道精神在今天的日本社会还有多大的影响力。1987年,日商岩井公司(Nissho Iwai)一董事被卷入美商Grumma Co.有不当中介费用,此董事便自杀以示负责。他的留言是:“公司是永恒的,职员必须为公司鞠躬尽瘁。”1970年,日本文豪三岛由纪夫率领右翼团体“循之会”会员强行闯入市谷自卫队东京总部,扣押总监为人质,在登上建筑物阳台高呼“让日本重返日本的真面目……”之后,和同伴森田必胜一起切腹。三岛在他的遗书中高呼“天皇陛下万岁!”,三岛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中提到,一个行动的男人最大的不幸,就是在成就的最后阶段未以死作结。以上的二个例子只不过是众多实例中比较有名的罢了,其他相同的例子就不胜枚举了。总之,武士道精神至今未死。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武士道精神可能是使日本得以从战后的废墟中重新爬起的最重要力量。


      3楼2006-10-22 11:08
      回复
        日本为一个尊崇武勇的民族.从鎌仓时代到明治维新之前约有七百年之 
        间,日本政府的政治型态,一直就是一个由武士集团所组成的强大军事体制,其 
        发展的极致就是幕府和皇室并存.因此,武艺精练的武士便涵盖了社会的上流阶 
        级.武士的责任,第一是拥护他们主人的家,第二就是拥护他们自己的家和他自 
        己的生存.所以武士们认定自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主家」.而这句话的真意 
        就是为主人和他自己的家系家名而奋斗,轻生死,重然诺,重义气这是武士独有 
        的特性.


        4楼2006-10-22 11:09
        回复
          日本人从幼儿期开始就不断接受强调耻是很重要的教育.武士道盛行的时 
          代里,切腹自尽的武士之中,很多都是为了「知耻」而敢於就死.例如:在日本 
          的社会中,若公司企业或组织遭遇很大的失败时,或部下犯了罪行,做了不知廉 
          耻的事情时,这公司企业或组织的负责人会有「切腹以示负责」的习惯.日本人 
          的观念是:「在上位的人,若部下有了过失,就是自己的耻辱,要负起全责.身 
          为领导者而遭失败时,便要负责任.若在武士道的话,此时,身为将领的人就要 
          切腹以示道歉.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若不死得轰轰烈烈,就是这位将领的耻 
          辱.当然,切腹自杀是很难受的,但耻辱洗刷不去,处在不名誉的状况下,那是 
          比切腹更难受的.


          5楼2006-10-22 11:09
          回复
            日本经济成功时,似乎只重视到了其表面的经济问题,如商业管理、政策制定等等。这些问题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只在这方面探索日本成功的原因,则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日本问题专家意识到,日本的成功并不完全是单纯的经济或商业问题,而最终是一个文化上的问题。 
            日本经济强国的身份,日本人把这一切的成功归功于日本的传统,而日本的传统最强盛的就是武士道.所以,今天日本所做的一切事都能够从武士道中找到久远的根源和解释.特别是武士道披着经济的处义,进行出色的商业运作,更显出惊人一面的成就.


            6楼2006-10-22 11:09
            回复
              新渡户稻造博士在他的著书《武士道》中说:武士道即对自己的良心要负起「耻」的责任。 

              日本文化是「耻」的文化。「耻」,就是不可做出丢脸的事。遭遇天灾导致社会大混乱时,很少有日本人会乘隙为非作歹,正是这个「耻文化」的作用。在指定的日期、指定的时间内,乖乖送出瓶、罐、可燃、不可燃、再利用等被分类得一清二楚的垃圾,也是这个「耻文化」的作用。 

              这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枷锁,在日本,比法律更有力。日本是岛国,一旦遭受社会遣责,便无立锥之地,除非你去跳海。所以日本人自杀案件很多。自古以来,日本就有「村八分」这种无形的枷锁存在,这是一种全村都与其断绝交往的制裁,也正是「耻文化」的基石。所谓「村八分」,剩下的「二分」是婚礼与丧礼,表示除了此「二分」外,其它活动均不让你参与。


              7楼2006-10-22 11:10
              回复
                何谓「武士道」? 

                简单说来,是:武士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性命随时可化为鸿毛。 

                武士社会的规律非常严格,武士家庭的教育也极为严厉。男子若不幸生为武士家子弟,从小就得学习「忍」。「忍」字是「心上有刃」,用刃压抑心(自我)。没饭吃要忍、没电视看要忍、没老婆可娶要忍……凡事都要忍,待父母判断出孩子于任何处境均能克己时,才进一步教导武术与其它技能。 

                为什么得先学习「忍」?因为武士一出家门,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性。尤其是战国时代,走在路上,彼此稍微看不顺眼,当场就拔刀嘶杀,若非从小就训练有成,恐怕有几条命都不够。所以武士出门时都靠左走,以免与别的武士迎面相逢。现代日本的车行道都是左侧行驶,也是有历史根由的。 

                正因为武士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性,日常生活才非常注重「生」。如何活得更有意义?如何完满地了结自己的「生」?如何在临死时能走得无悔无恨?这些问题都可说是生为武士的终生课题。 

                也正因为日常生活非常克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将性命抛出。 

                那么,一般庶民跟武士道完全无关吗?好象也不是。江户时代的私塾,课本里就有《武士道》教材。所以一般庶民也是从小就浸泡在「武士道」精神中的。


                8楼2006-10-22 11:10
                回复
                  第二次大战后,日本民不聊生,粮食都是配给制,几乎所有的都市居民均靠黑市粮食撑过来的。但是有一位法官(山口良忠),秉着自己是审判罪人的身份,不能以身作则做出违法之事的原则,虽然不禁止妻儿们购买黑市粮食,自己却固守纪律,结果活活饿死。这正是一种「武士道」精神。 

                  第二次大战期间,真正的武士,即使是君主的命令,只要认为君主有错,仍是会以死来抗拒。武士的切腹行为,是一种净化魂魄的手段。当时的武士思想,认为死的方法越壮烈,魂魄便能升华至更高尚的阶层。作家三岛由纪夫选择切腹自杀手段,也是基于这种武士精神。


                  9楼2006-10-22 11:10
                  回复
                    日本语中有“腹割”(开诚布公之意)和“切腹”(切腹自杀之意)的惯用语。从此亦可看出,割腹以表明清白的原意。 
                    日本武士的切腹自杀方式可以追溯到9世纪。从12世纪开始,它就成为了一个上层的武士用以洗刷自己耻辱的惟一方式。 
                    公元1703年1月30日,赤穗藩四十七名武士为了报答主公的恩情,经过屈辱的精心忍耐,攻入仇人宅邸,将吉良上野介的人头砍下,再到主公浅野内匠头墓前祭拜。后集体切腹自杀,从容就义。 
                    切腹自杀之所以在近现代的日本仍被沿用着,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描写上述真实故事的戏剧 - 《忠臣藏》。此剧向无数的普通日本人宣扬了对有意侮辱之必报、对主公之效忠、对复仇之坚韧以及切腹自杀之光荣和伟大,尤其是,四十七名武士复仇成功之后,日本江户(现东京)万人空巷的欢呼,表明了日本社会疾恶如仇的强烈的正义感。


                    11楼2006-10-22 11:11
                    回复
                      作者博而不精,算不上是好文


                      IP属地:河北19楼2007-07-17 07: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