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影随行吧 关注:199贴子:1,104
  • 3回复贴,共1

静坐修炼的行功步骤与方法 作者:田光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静坐修炼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在行功中能入真静就能在静极而动中产出肾中真阳,自动运转周天。然后由动极而静,入于杳冥之境而产出心中真阴。真阴真阳相交,在定中结丹。由定而空,入于虚无之境,则进入更高阶段的修炼了。这个过程是静坐行功的一般进展情况,在具体操作上还有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大致讲来有这么几点:
  一、一心清静
  “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所谓凝神,即一心清静之法。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讲:“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将已清之心收入气穴,神息相依,顺其清静自然而守之。这就是凝神调息之功了。
  凝神调息的关键,仍然是一个“静”字。陈虚白讲:“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止念,也要顺其自然。当杂念丛生之时,不要强行制止。以念止念会念去止存,适得其反。所以要采取“漠视听缘”之法。即以无所谓的态度,听其自生自灭,久之自会烟消云散。止念,从实质上讲来,其关键之处,就是“遣欲澄心”四字。《清静经》云:“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在行功中能够做到遣欲澄心,就可以达到心静神清的境界了。
  二、收视返听
  道家的收视返听,源于佛法止观。其功法就是“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缘中乃佛家称谓,道家谓之中黄,即两目中间齐平处,又谓之祖窍穴。
  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而返观内照,就是置心处之诀。回光返照,可以保神断识,炼尽阴滓,以返纯乾。《阴符经》云:“机在目”。《太乙金华宗旨》也讲:“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所以“圣圣相传,不离返照。”因为“眼之所至,心亦至焉。”眼乃心灵的窗户,欲制心入静,必先制眼。制眼使归于心,则心静神亦静矣。“目不乱视,神返于心,乃静之本。”
  如果杂念仍然不止,则可用推究功法以止之。当念起之时,就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处起?又当从何处灭?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如此反复推究,了不可得。久之,即见此念起处也。因心体本虚、本无、本净、本寂,从心上去推究则见虚无、寂静的本体,故了不可得也。如此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即为回光之法。回者止也;光者观也。回光即止观之法。此法已为你提供了“安心竟”,杂念自可止之也。念止,自会入静。
  在静坐修炼中初期的毛病,主要是散乱与昏沉。散乱是神驰于外,心不归体。这要用收心之法以治之。昏沉是神志不清,纯阴为主。阳气不足。静坐时昏昏欲睡,即是昏沉的表现。治理昏沉之法,无过于寄心于息。
  息者,自心也。心一动即有气随之,因气乃心之所化也。凡人动念甚速,瞬间起一妄念,即有一呼吸与之相应。但人能无念乎?不能也。又能无息乎?也不能也。息念相随,制之之法“莫若即其病而为药,”采取“心息相依”之法以止之。故回光必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
  《太乙金华宗旨》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妙诀也。”修真之士在行功中,用听息之法,一心注于体内。心入则气入,丹田得暖气而生真阳矣。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则暖气也可昼夜无间。如此则心死神活矣。“神活者,由于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即活。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分之谓也。”元神主宰,心息相依,即能入于静定之境。
  “凡坐须要静心纯气。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所以,听唯听其无声,一有声即粗浮而不入细。当耐心微微而听。心细则息细,反之息细心也细。气一动则心动也。故定心必先养气。因心无处下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此即纯气之守也。
  静心纯气都是心用在息上,但不能过重,“只要微微照听”而已。何谓照?即眼光自照。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何谓听?即耳光自听。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听为听其无声,视为视其无形。如此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肆,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即为内外日月交精交光之法。目光为外日月交光,耳光为内日月交精。然精即光之凝定处,故聪明总一灵光耳。



1楼2012-03-04 13:11回复
      总的讲来,在静坐修炼的行功中,应从一心清静开始,然后收视返听,并止于至善之地。由止而定而忘,进入无人无我之境。在定中慧照常明,同等齐修。慧而不用,定而不愚。如此,尘垢不染,烦恼消除,契理合真,大道可期矣
    本帖隐藏的内容 静坐修炼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在行功中能入真静就能在静极而动中产出肾中真阳,自动运转周天。然后由动极而静,入于杳冥之境而产出心中真阴。真阴真阳相交,在定中结丹。由定而空,入于虚无之境,则进入更高阶段的修炼了。这个过程是静坐行功的一般进展情况,在具体操作上还有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大致讲来有这么几点:
      一、一心清静
      “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所谓凝神,即一心清静之法。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讲:“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将已清之心收入气穴,神息相依,顺其清静自然而守之。这就是凝神调息之功了。
      凝神调息的关键,仍然是一个“静”字。陈虚白讲:“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止念,也要顺其自然。当杂念丛生之时,不要强行制止。以念止念会念去止存,适得其反。所以要采取“漠视听缘”之法。即以无所谓的态度,听其自生自灭,久之自会烟消云散。止念,从实质上讲来,其关键之处,就是“遣欲澄心”四字。《清静经》云:“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在行功中能够做到遣欲澄心,就可以达到心静神清的境界了。
      二、收视返听
      道家的收视返听,源于佛法止观。其功法就是“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缘中乃佛家称谓,道家谓之中黄,即两目中间齐平处,又谓之祖窍穴。
      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而返观内照,就是置心处之诀。回光返照,可以保神断识,炼尽阴滓,以返纯乾。《阴符经》云:“机在目”。《太乙金华宗旨》也讲:“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所以“圣圣相传,不离返照。”因为“眼之所至,心亦至焉。”眼乃心灵的窗户,欲制心入静,必先制眼。制眼使归于心,则心静神亦静矣。“目不乱视,神返于心,乃静之本。”
      如果杂念仍然不止,则可用推究功法以止之。当念起之时,就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处起?又当从何处灭?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如此反复推究,了不可得。久之,即见此念起处也。因心体本虚、本无、本净、本寂,从心上去推究则见虚无、寂静的本体,故了不可得也。如此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即为回光之法。回者止也;光者观也。回光即止观之法。此法已为你提供了“安心竟”,杂念自可止之也。念止,自会入静。
      在静坐修炼中初期的毛病,主要是散乱与昏沉。散乱是神驰于外,心不归体。这要用收心之法以治之。昏沉是神志不清,纯阴为主。阳气不足。静坐时昏昏欲睡,即是昏沉的表现。治理昏沉之法,无过于寄心于息。
      息者,自心也。心一动即有气随之,因气乃心之所化也。凡人动念甚速,瞬间起一妄念,即有一呼吸与之相应。但人能无念乎?不能也。又能无息乎?也不能也。息念相随,制之之法“莫若即其病而为药,”采取“心息相依”之法以止之。故回光必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
      《太乙金华宗旨》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妙诀也。”修真之士在行功中,用听息之法,一心注于体内。心入则气入,丹田得暖气而生真阳矣。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则暖气也可昼夜无间。如此则心死神活矣。“神活者,由于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即活。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分之谓也。”元神主宰,心息相依,即能入于静定之境。
      “凡坐须要静心纯气。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所以,听唯听其无声,一有声即粗浮而不入细。当耐心微微而听。心细则息细,反之息细心也细。气一动则心动也。故定心必先养气。因心无处下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此即纯气之守也。
    


    3楼2012-03-04 13:11
    回复
      学习笔记
      看过后觉得此文虽佳但也有疑惑:
      一,好像虚空在结丹之前更合理,记忆中丹道体系中入虚空原本就是元神显发前的基本功,不是高级功。
      二,回光的解释有些牵强?观鼻端白是丹道入手之法,回光,先有光才谈得上回啊!文中所述距离结丹路尚遥远,不似道家真传。


      5楼2012-03-10 22:45
      回复


        IP属地:山东6楼2017-12-10 20: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