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吧 关注:30,916贴子:554,489

【转载】精品技术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郭嘉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相当多的谋略,通过这些谋略我们无法肯定他是否饱读兵书,他似乎也很少将自己的计谋归纳成一句现成的兵法术语,不像荀彧时而玩一招"二虎竞食",时而又一招"驱虎吞狼"。我们能肯定的只是,他所贡献的计策,每一条都出人意外,每一条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危险,每一条都取决于敌手的心理状态是否严格遵循他的调度。我们且看下面几个典型的郭嘉式谋略:
  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敌强我弱,形势堪虞。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但正面的强敌已不克应付,曹军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必须趁刘备目前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郭嘉料定他不会有何动作。"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这段时间差,正可用来消灭刘备。----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使这项大胆计划得以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袁绍在该出手时不出手,不然,曹操将遭灭顶之灾。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与其说这条计谋大胆,不如说它荒诞,难道能将曹操大军的命运,能将曹操"天下归心"的雄心寄托在那几个天知道会是谁的刺客身上吗?难道能保证这些刺客不仅能够得手,而且一定会在孙策赶到许都前得手吗?当年为陈寿《三国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读到上述记载显然也被弄傻了,他的大脑想必只能理解所谓"上智",对于郭嘉在这里体现出的"神智",则无能为力,因此,他断言孙策后来死于许贡家族的刺客之手,只是一个巧合而已。
真是巧合吗?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不久咯血而死,兵权落入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之手。曹操很想乘胜追击,安定北方,但有一点又不能不防。刘备自上次失败后,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牧刘表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根据曹操此时对刘备志向的了解,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这时,郭嘉明月清风般的笑声再次在曹操军机会议堂上回响起来:主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不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主公加以阻止。谁?荆州牧刘表。郭嘉的原话是这样的:"(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何其言简意赅,又何其潇洒从容。--问题是,曹操再次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事实也再次证明了郭嘉的预见。曹操一支大军,完全以一派无后顾之忧的态势,远离都城,"孤军远征"去了。
  曹操在对袁绍两个宝贝儿子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恐怕还要费点周折,士卒也将伤亡不小。郭嘉再次以自己玩人心于股掌之间的洞察力,劝曹操暂且收兵,先看一场兄弟阋墙的好戏,待两兄弟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利不迟。郭嘉凭什么认为这两个刚才还一致对敌的兄弟,只要曹操一退兵,便立刻会自相煎食起来呢?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只是,郭嘉预料的丝毫不差。



1楼2012-03-17 16:15回复
    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见人心"(季札),这句曾得到鲁迅先生肯定的判断,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国之君子,若明于见人心,通常便会陋于知礼义。至少,郭嘉属于这种人,在严于治军的曹操营帐里,他也许有着最为落拓不羁的步态,最为不拘常理的行为,虽然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郭嘉仍然有着种种嘉言懿行。他的死因显然与水土不服有关,但他会不会是曹营中的阮籍,平素手上总也离不开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纪律检查官员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的不够检点打过他的小报告。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设五色棒时的严刑峻法精神。不仅如此,他暗地里还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呢。曹操多半是这样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我们所看到的郭嘉,是一个不拘成见,思路诡奇大胆的天才谋士,这一点他和后来蜀国的治国大师诸葛亮构成了鲜明的区别。拨开后人在诸葛亮头上人为添加的神奇光环,今人已越来越能认可陈寿当年对诸葛亮的这句评价:"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生谨慎、严于律己的诸葛孔明先生,事实上从来不曾打过一个值得被人写入教科书的经典战例,虽然他宏观把握时势的能力,可说并世无俦。在长年带兵在外的军旅生涯中,曹操习惯于将管理后方的重任,托付给尚书令荀彧,而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因此,郭嘉并没有多少机会体现自己的治国才能。然而,曹操无疑认为郭嘉是具备治国才能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百年之后,愿意将天下事托付给郭嘉,就像刘备后来在白帝城里把天下事托付给了诸葛亮一样。总体上看来,对谋士的建议极为重视、较少独断专行的曹操,偶尔的力排众议,往往也因为这样一个前提:"此郭奉孝与我有同见也。"如曹操坚持不杀刘备的主张,就只有郭嘉附议。遗憾的是,曹操对郭嘉意见的领会不深,致使后来放虎归山,铸成大错。郭嘉的本意是对刘备实施软禁,虽不必杀,但绝不可纵,"一日之纵,数世之患。"后来曹操让刘备带兵打袁术时,郭嘉恰巧不在,这便留下了无穷后患。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竟从此种下了不可弥补的后果,难怪他要感叹"恨不用嘉之言"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同年,刘备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为历史的看客,我深感遗憾。
    


    4楼2012-03-17 16:15
    回复
      周泽雄这篇已经被转了太多次了,我现在森森怀疑他同人男的潜质……另外他赞颂自己欣赏的人物太不遗余力,每一篇人物单独看便有此人独领风骚的感觉,其实多看几篇你就会发现他写谁都这样……文若、奉孝、文和、孔明……


      IP属地:上海5楼2012-03-17 16:34
      回复
        ……我去看了一下猪哥的被雷的五体投地……


        6楼2012-03-17 16:38
        回复
          好长……


          来自掌上百度7楼2012-03-17 16:40
          回复
            嗨青衫姐姐你换头像了QVQ


            8楼2012-03-17 16:41
            回复
              嗯,用久了就换了


              来自掌上百度9楼2012-03-17 16:46
              回复
                其实我不太喜欢衫姐的新头像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2-03-17 16:49
                回复
                  他对孔明的感情已经远超出崇敬一词可以概括的了,所以他把奉孝与孔明并提便足以见他对奉孝的欣赏。但是我一直很好奇,他和他的基友易老湿怎么都没有觉得把这两人相提并论其实是不合适的呢,就好像拿苹果去跟桔子比一样。也许只能认为是这哥俩对于奉孝早终耿耿于怀……
                  搞不好嘉黑也会觉得他写的奉孝篇雷得很呐~哈哈


                  IP属地:上海11楼2012-03-17 16:50
                  回复
                    感觉很忧【?】怨……


                    12楼2012-03-17 16:50
                    回复
                      机油亮了


                      13楼2012-03-17 16:51
                      回复
                        看到了“嘉言懿行”……


                        14楼2012-03-17 17:12
                        回复
                          周泽雄的赶脚木有易中天的好。。。易中天的木有三国志的好…【啊喂】


                          来自掌上百度15楼2012-03-17 17:41
                          回复


                            16楼2012-03-17 18:44
                            回复
                              易中天是作科普的,周泽雄是自娱自乐的小品文,看题目就知道了,“青梅煮酒”,我倒是很喜欢这种休闲的调调~


                              IP属地:上海17楼2012-03-17 18: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