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证不符合基本认知规律。世界通行的学历体系无不显示,要基本掌握一门科学,需要3-5年,精通并达到前沿需要7-10年,并在此基础上,全世界发展出来大体相若的学位年限。人类的认知规律就是如此。
2. 考证的侧重是职业技能和职业准入标准。大多数证书的本来意义是为行业内从业人员提供行业标准并规范执业资格。如律师、财会、基金、出版、旅游等。大学生尚无实践经验,不存在职业准入的问题,相反学习应试能力却比较强,强行考证而无工作经验,只是把职业准入变成应试教育的怪胎。
3. 有相当大一部分证书尚在监管真空中。比如汉语教学证书,很多是民间机构或者商业机构开发,国家汉办的资格考试已停办。比如英语水平考试,种类繁多,但没有统一而可靠的标准去鉴别。
4. 考证的短期行为掩盖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真正的特长。找一个调研报告,通过导游考试的有多大几率最终从事这个行业,出版社编辑中有多少持证的,钱钟书可有翻译资格证等。来证明,人的职业发展需要根据个人的禀赋、专业结构和爱好精准定位,但考证简化了人和职业的关系,忽略了求职者内心的呼声和对自我的认知,考证削弱了人对于职业精神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