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蒙古铁骑进入云南,在云南设立行省并在通海设立曲陀关都元帅府(军事重镇),从此,通海开始入驻了北方的蒙古族同胞。
历史的长河流经了七百多年,蒙古族在通海的历史河流中,她(他)们渡过了牧民、渔猎、农耕的生活岁月,最后定居在北麓湖畔的凤山之下。七百多年中无论历史的风云怎么变化,岁月的生活怎么艰辛,她(他)们都一直保存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与南方民族的融合中不失自已的特色。即:她(他)们有自己的居住地,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服饰,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自己的文化艺术等。
蒙古族本身自来固有一种文化特色就是能歌善舞。通海的蒙古族仍然保持了这种特色。歌舞,仍然属于她(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由于岁月的远去,以及生活在南方,与其它民族文化的融合,她们的歌舞包容了周边少数民族的舞蹈形式和舞蹈动率,其中,有彝族和哈尼族的一些成份。但因民族的习性不同和文化基因的不同,所反映、表现出的舞蹈也就带有本民族的内在的风格特征。因此,通海蒙古族舞蹈表现中,有彝族的“烟盒舞”、“团乐”动率和韵味,有时也会有哈族的一些动势,表现出的舞蹈有时开张舒展,有时纤巧细腻。一年中,最盛大的节目是“那达慕”,在节日中都表演舞蹈,远在北方草原的蒙族同胞都派代表前来参加。同时也吸收汉族的一些民间舞蹈,如“地会”之类的节目各种舞蹈动势。

纳古,八成以上的居民是回族,皆信仰伊斯兰教。其中,绝大部分回族又是穆圣的后裔。作为祖先的元朝回族政治家、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相当于今天的省长)的赛典赤·赡思丁,是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的第31世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