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醉仙吧 关注:10贴子:319
  • 5回复贴,共1

【潇湘·明慧】关于阅读的几篇论述【阅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防吞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12-04-27 08:28回复

    浅阅读深阅读
    梁文道曾说:“ 只看自己好懂的书等于没看书!”现在回顾一下,自己这几年来一直都在看零零碎碎的文章,或报刊或网络,读的书除了学习必需和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外,很少有
    硬着头皮啃书的深度阅读体验。看来,应该集中精力读几部有深度的书才是,同时减少冗余的阅读,不然到最后很难形成系统的思想和思考,借用现在的流行语:一
    睁眼,一闭眼,就是几年,可是脑袋却还是空空如也的感觉。
    晚上看了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一书中译者苏力的导论,写的比较生涩,但信息量大、思考的空间多。不过它引发我想的问题与内容关联度不大,而是,为什么我 越
    来越难读生涩但真正有价值的著作?大约半年前所购的《公共人的衰落》至今书签仍停留在百页之内。当然,有一次空闲的长假,或者有几次坐飞机出差,这些书都
    会很快读完。
    为什么在长假和坐飞机的时候,能够快速地阅读生涩著作呢?长假,是彻底清空,有了接受新信息的空间,有了闲暇的时间。坐飞机或
    在机场,创造出一种深度阅读的“狭小空间”。但这种解读还是表象,或许这两者的真正共性是,它让我们离开了庞杂的信息,离开了哪些摆在四周的阅读糖果零
    食,我们都知道,糖果吃起来不错,但吃多了很难受,只吃糖果会更加不舒服。
    前几天看到朱天文的一个访谈,她说自己有了写作的纪律因而完成持续多年的书,“早上起来第一个不要看报纸,一看报纸就散掉了,因为所有的报纸都令你愤怒,东骂西骂的。”印象中村上春树也有类似写作的纪律的记述。他们说的是写,关于读,大概是一样的。
    当 然,以我目前的阅读状态,可能更需要体会一下郝明义在《越读者》中所劝说的:“有时候,我们要少读一点书。”他的说法是有说服力的,他以笛卡尔在《谈谈方
    法》的说法说明,放下阅读,发现一些更根本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要接触最广阔的世界,阅读也有其价值,它是地图,只要我们没错误地把它当成风景就对
    了。阅读是实用的,有思考的、同时又是实用的阅读,是最快速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这是实用是什么层面的?一个读了十年二十年之后甚至更长时间之后,突然
    对自己产生影响的阅读,是不是实用的呢?
    回头来说,德鲁克有这样的观点,有人靠写作学习,有人靠阅读学习,有人靠讲话学习,有人靠游历学习,有人靠实践学习,有人靠倾听学习……我以为靠阅读学习是自己多面的一面,那么怎么增加深度阅读、避开阅读糖果,就是很重要的议题了。(来源:方军)
    当然,浅阅读和深阅读并非势不两立,但不可偏颇:
    你 的阅读姿势是什么样的?是I型——站着,还是L型——坐着,甚至是反L型——躺着?“如果你跟我有相同的阅读姿势,那么我们就能彼此安慰”,这是在网络上
    流传颇广的一句有关阅读的话,出自女作家安妮宝贝之口。但我却由阅读姿势想到了与之相关的深阅读与浅阅读的两种阅读状态,在被广泛对立之后,实际上也可以
    交互进行、彼此补充。
    用象形的方法解析阅读姿势,I型和反L型似乎都是属于浅阅读的姿势,迅速补充又迅速完毕;L型则属于传统的阅读姿势,这种姿势理想的状态是慢,最好还配有
    香茗、青灯,缓慢地培养出阅读的愉悦感觉,当然,这种阅读状态现在往往属于深阅读,因为深阅读这种习惯,现在也几乎成了一种另外意义上的“
    文化遗产”。但是,这三种阅读姿势并不代表可以绝对地划分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壁垒,站着也可以深阅读,坐着也有可能在吃“阅读快餐”,同样一个人,也可以一
    边深阅读,一边浅阅读,重要的不是深和浅,而是读与不读。
    深阅读与浅阅读是粗粮与鲍鱼
    不知不觉中,我们迈进了一个“浅阅读”时代。静静地品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奢望。越来越多的人从过去的“知识分子”转变为“知道分子”。
    多媒体、流媒体;博客、电子小说……阅读已不仅仅是读书,这是一个泛阅读的时代,甚至阅读的对象也不仅仅是文字,更涵盖了影像、画面、事件等等一切传统阅
    


    IP属地:中国台湾3楼2012-04-27 08:33
    回复
      读并非包含的东西……除去睡眠,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阅读的框架之中。所有的迥异都是时代赋予的选择权所决定的,在浅阅读者看来,他们更喜欢在资讯汪洋中嬉
      戏冲浪、更喜欢浅尝辄止、什么都知道一点。在深阅读者看来,没有什么比挑灯夜读、手指触摸纸张的质感更愉悦,也没有什么比思考更具价值。在层出不穷的载体
      前,一部分人们很难摆出来做思想者的造型,只能全情投入自己的注意力,深陷其中。“深”和“浅”是阅读习惯,选择“浅”未必就是绝对意义上的“浅”,有时
      候就像凤凰卫视说的:让李敖去思考,我们只需要读李敖,是因为把“深”的任务转嫁给了他,而人们只需要浅显地读李敖。
      深阅读与浅阅读并非鱼与熊掌,而是粗粮与鲍鱼,吃了粗粮,自然知道鲍鱼的好,吃了鲍鱼,自然也可以吃点粗粮换换口味。更重要的是,浅阅读可以激发兴趣,让阅读者发现什么才值得深阅读,而深阅读培养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细和准确。
      “深浅”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深阅深与浅阅读之间泾渭分明但绝不相生相克,对阅读者而言,只是意味着宽泛的选择和不同的快感。浅阅读及其衍生的“读图时代”、“动漫时代
      ”,都是文化工业进化的一种必然。固然,文化工业化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真正的文化被湮没,只余下一堆文化泡沫,但不可忽视的是,浅阅读有时候更意味着“精准
      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假如说深阅读曾经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而面对浅阅读,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
      不断吸收与理解、记忆与更新。浅阅读在人们知识结构上留下的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但却可能激发深阅读的兴奋点到来。
      从目前来看,浅阅读的群体正迅速膨胀,而这些“知道分子”、速读人群却恰恰多是知识阶层。深浅阅读辨别不出精英和文盲,两种阅读观的意义在于它们都能同时存在,并且让人各取所需,因此,“深浅”之间完全可以相得益彰互为补足。
      梁文道在上个周末来到深圳的读书论坛,他对阅读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我们阅读,想读出其中的意义,掌握未知的世界,但是你发现书却在抗拒你的欲望,整
      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读者和书籍在角力,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阅读无非是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顽强意志跟作品本身的不可征服……读完一本很困难的书,你不能说我都
      读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最精心的阅读就是你和这个作品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你不能征服他,他也不能征服你,你会和这个作品一直达到一个高度、
      深度,然后慢慢被改变。”他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对深阅读准确而精当的诠释。如果你看了我的这篇文章,对梁文道的这段话印象深刻,想去找这么一本能和你角力的
      书,或者你想找一本梁文道在读书论坛上推荐的书来看看,那么,就是你的浅阅读起了作用,它在牵引着你向深阅读的方向走去。所以,谁能说深阅读和浅阅读是势
      不两立的呢?
      ===================================================================================================================================================================
      左岸读书·左岸|2009-03-17|


      IP属地:中国台湾4楼2012-04-27 08:33
      回复
        【3】养成抄录的好习惯
        古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至理名言。看到好的句子,发人深省的句子,特别的词语。统统抄录在本子上。日久天长,随时找出来翻翻看,就会在一个人的头脑里扎根,发生化学反应。收到奇效。
        很多读书、写作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是最简单、有效的,值得去做的好方法。
        (三)
        阅读的过程,不光是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还有一个怎么利用阅读的问题。
        阅读是人的一种沟通方式,因此阅读应该是双向的。
        通读、关键词摘录、归纳、抄录,这是从书到人的过程。
        深入的阅读,还应该包含一个反向的过程:我们该如何评价文章的主题,如何去发现文字和生活的关联?如何把自己的个人体验和文字中的体验比较?如何从文字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学习和经验?
        这一部分,关乎文字背后的挖掘和发现。我们可以经过简单的推理和判断,追踪到作者的创意来源和思维的宝藏。
        当我们读过文字后,当我们开始深入思考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1】文字的主题是崭新的,还是已经存在过了?作者是从何发现这个主题,又是如何展开这个主题的呢?
        【2】为什么即使是老的主题,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字是如何做到的?它的叙述的方法,还有素材,呈现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怎么样,完全不同的感受?为什么人家可以想到这一层呢?
        【3】作者利用了哪些素材来支持它的观点?
        有时,你会发现,某些作者在重新渲染古老的主题,并无太多的新意。他们可能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粉饰手段。但核心的价值,并没有改变。
        有时,你可以发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发轫的。而且,是怎么样的环境,支持了他的经验和写作之间的连接。
        【4】作为读者的我们,开始在自己的理解上,开始对比和评判
        我们通过理解文字,开始观察到作者的立场、逻辑和结论。我们可以站在外面,仔细审视或接纳作者的观点。我们会把作者描述的场景跟我们自己的生活阅历相连接。
        如果我们仔细体会,就会发现,是什么样的一些东西让我们感动,震撼,或者反感。
        【5】重新构造并存储阅读的信息
        阅读的价值,在于从文字中提炼信息。这信息可能包括很多形式:一句让你感动的话;一个闻所未闻的观点;一个需要学习和模仿的叙述。
        也就是说,你要尽可能对有用的文字进行一番彻底的盘剥:把精华,尽可能转化为自己需要的信息,用模仿、抄录、评价等各种方式解构,存储在你的头脑里、笔记本上。当你需要的时候,它跃然纸上,出口成章,或者在你的头脑里灵光一闪,成为新的素材或出发点。
        这就是阅读的秘密:
        阅读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扇门,它引导我们进入精神的世界。有效而深入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积累经验、开阔眼界,培养我们独立观察、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帮助我们建立起系统性的认知世界的能力。
        (修改自:铂程斋)
        ==================================================================================================================================================================
        左岸图书·左岸|2008-11-26


        IP属地:中国台湾7楼2012-04-27 08:38
        回复
          阅读的境界
          1.只读教科书、生活指南、工作守则之类的。是为不得不读,此为阅读的第一境界。
          2.除上所述,还经常上网,浏览新闻,看博文,转微博,逛论坛,有常住的网络阵地。是为速食、为涉猎,此为阅读的第二境界。
          3.除上所述,还读报刊。此处报刊不是指在地铁拿的《东方卫报》,也不是指随处拈来打发时间的《扬子晚报》,也不是指在理发店随便翻翻的《男人装》,而是自己买的,所谓:报刊非买不读。而是指文摘类、财经类、学术类,哪怕是娱乐类、时尚生活类,但要是自己存心去买来看的、或专程到阅览室去看的。比“在线阅读”要进一步,此为阅读的第三境界。
          4.除上所述,还读心理学、励志类、名人传记等。此类阅读较前二者为善,但依是掠影浮光、急功近利,仅得其窗,未入阅读之门也,为阅读的第四境界。
          5.除上所述,还读古典名著、世界经典等,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科类、学术史研究等,尤以长篇巨著、长篇小说为主,最好还能在某一方面有偏好、有专攻。是为终级关怀,此为阅读的第五境界。
          好像还有一种说法,它说阅读是为了阅人,即阅读的最高境界是阅人!再好的图书、文字也只是静物,它就在目下,信手拈来;人才是活物,瞻之在前,忽焉其后,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最是难阅。也有人自谓一生走南闯北,阅人无数,倒也如马某般风流潇洒。但不先阅书而阅人,总是显得捉襟见肘:不是失于浅白,必是失于浮夸。


          IP属地:中国台湾9楼2012-04-27 09:18
          回复
            ==========================================================================================================================================================
            读书的方法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
            1. 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200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②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甚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老师。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面所分开的各种科目,都是殊途同归。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若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二、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总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IP属地:中国台湾10楼2012-04-27 0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