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古邢台归属赵国。公元前372年,赵成侯将邢地改名为信都。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设立郡县。于公元前221年在邢地设信都县,属巨鹿郡管辖。秦末汉初,刘项相争,公元前206年项羽占领信都县,在封立诸侯时,取旧赵国赵襄子谥号,把信都县改为襄国。这就是古赵国邢地取名襄国的由来。
说到常山王建都古襄国,就不能不涉及张耳与陈余的故事。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乃宦为外黄令。……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此则记载说明,张耳、陈余同为开封人,张耳做过外黄县的县令。张耳比陈余年岁大,陈余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张耳。张、陈二人结为忘年、生死交。他们生活在秦朝末年,当时秦王朝实行苛政,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张耳参加了起义军,被安置在武臣将军部下任校尉,率领三千人马活动在河北一带。公元前208年,武臣在内讧中被人杀死。张耳、陈余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二人经过商议,找了一位名叫赵歇的旧赵国宗室后裔,立为赵王,居住在信都(即邢台)。
公元前206年(秦二世二年)9月,秦将章邯领兵渡过黄河进攻赵地,占领了邯郸,危及信都。张耳与赵王歇逃往巨鹿郡辖区的平乡旧城北,被秦军围困,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情况十分危急。此时,陈余正拥兵数万驻扎在巨鹿郡城北。张耳就派人冒着生命危险向陈求救。陈余以“与秦交战如以肉委饿虎,徒尽亡军”为理由拒不出兵。此举,将张耳气得五脏生烟。幸好项羽这时率大军抢渡黄河,截断秦军后路,实行“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打败了章邯,解了巨鹿之围,救出张耳和赵歇,并在大封诸侯时立张耳为常山王,以襄国为王都。自此,张耳与陈余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陈余闻讯后,由嫉妒进而愤怒,即发兵袭击襄国。因张耳初立为王,将弱兵少,无力抵抗,便弃城而逃。他想到刘邦为布衣时,与他有交情,就跑到陕西投奔到刘邦部下。刘邦念旧交,对其以礼相待,并委以重任。此后,陈余对张耳耿耿于怀,意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就扶持赵王歇盘踞在井陉一带,伺机报复张耳。
汉王刘邦意欲夺取天下深感兵力不足,知会陈余合兵作战。陈余却以“杀张耳乃从”为条件要挟刘邦。当时正处楚汉相争,楚强汉弱之际,刘邦求兵若渴,他既欲求陈余出兵击楚,又念旧交,不忍心杀害张耳。经苦思冥想,心生一计,在军中杀了一个与张耳相貌类似的人,将头颅送给陈余。陈余才出兵与刘邦合力攻打楚霸王项羽。刘邦所施“李代桃僵”之计,对陈余瞒过一时,瞒不过永远,陈余终于发现张耳未死。为受到刘邦捉弄而恼羞成怒,要倒戈叛汉,投降项羽,共同对付刘邦。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10月,刘邦派韩信、张耳统率汉军渡河北进,发动汦水之战,一举攻破井陉口,“斩陈余于汦水上”。追杀赵歇于襄国,大获全胜。刘邦立张耳为赵王。汉王五年,张耳死,其子张敖继赵王之位,刘邦将长女鲁元公主许配张敖为后。由此可见,刘张之交可谓深厚。一次,刘邦从平城过赵地,赵王张敖以子婿礼朝夕侍奉,待之甚恭。刘邦对张敖很傲慢,赵国的贯高、赵午等大臣表示气愤,要加害刘邦。被张敖严词制止。汉王八年,刘邦又一次过赵国,下榻于赵之属地柏人县城(今隆尧县亦城村)贯高等人背着张敖在厕所内埋伏刺客准备暗害刘邦,晚上,刘邦入睡前问随从人员:“县名为何?”答曰:“柏人。”刘邦曰:“柏人者,迫于人也!”遂不宿而去,避免了一次灾难。
因张耳在古襄国做过常山王,时至今天,古邢台境内还留有一些与张耳有关的地名与古迹;隆尧县亦城村柏人城遗址内有一高台,史称“张耳台”,即当年张耳点将阅兵处。内邱县有一村庄名“张耳沟”,村北有一“演武川”,再往东有一“马庄”,往北有一“资草沟”,传说是张耳当年屯兵、演武、养马和积存粮草之地。
说到常山王建都古襄国,就不能不涉及张耳与陈余的故事。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乃宦为外黄令。……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此则记载说明,张耳、陈余同为开封人,张耳做过外黄县的县令。张耳比陈余年岁大,陈余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张耳。张、陈二人结为忘年、生死交。他们生活在秦朝末年,当时秦王朝实行苛政,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张耳参加了起义军,被安置在武臣将军部下任校尉,率领三千人马活动在河北一带。公元前208年,武臣在内讧中被人杀死。张耳、陈余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二人经过商议,找了一位名叫赵歇的旧赵国宗室后裔,立为赵王,居住在信都(即邢台)。
公元前206年(秦二世二年)9月,秦将章邯领兵渡过黄河进攻赵地,占领了邯郸,危及信都。张耳与赵王歇逃往巨鹿郡辖区的平乡旧城北,被秦军围困,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情况十分危急。此时,陈余正拥兵数万驻扎在巨鹿郡城北。张耳就派人冒着生命危险向陈求救。陈余以“与秦交战如以肉委饿虎,徒尽亡军”为理由拒不出兵。此举,将张耳气得五脏生烟。幸好项羽这时率大军抢渡黄河,截断秦军后路,实行“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打败了章邯,解了巨鹿之围,救出张耳和赵歇,并在大封诸侯时立张耳为常山王,以襄国为王都。自此,张耳与陈余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陈余闻讯后,由嫉妒进而愤怒,即发兵袭击襄国。因张耳初立为王,将弱兵少,无力抵抗,便弃城而逃。他想到刘邦为布衣时,与他有交情,就跑到陕西投奔到刘邦部下。刘邦念旧交,对其以礼相待,并委以重任。此后,陈余对张耳耿耿于怀,意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就扶持赵王歇盘踞在井陉一带,伺机报复张耳。
汉王刘邦意欲夺取天下深感兵力不足,知会陈余合兵作战。陈余却以“杀张耳乃从”为条件要挟刘邦。当时正处楚汉相争,楚强汉弱之际,刘邦求兵若渴,他既欲求陈余出兵击楚,又念旧交,不忍心杀害张耳。经苦思冥想,心生一计,在军中杀了一个与张耳相貌类似的人,将头颅送给陈余。陈余才出兵与刘邦合力攻打楚霸王项羽。刘邦所施“李代桃僵”之计,对陈余瞒过一时,瞒不过永远,陈余终于发现张耳未死。为受到刘邦捉弄而恼羞成怒,要倒戈叛汉,投降项羽,共同对付刘邦。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10月,刘邦派韩信、张耳统率汉军渡河北进,发动汦水之战,一举攻破井陉口,“斩陈余于汦水上”。追杀赵歇于襄国,大获全胜。刘邦立张耳为赵王。汉王五年,张耳死,其子张敖继赵王之位,刘邦将长女鲁元公主许配张敖为后。由此可见,刘张之交可谓深厚。一次,刘邦从平城过赵地,赵王张敖以子婿礼朝夕侍奉,待之甚恭。刘邦对张敖很傲慢,赵国的贯高、赵午等大臣表示气愤,要加害刘邦。被张敖严词制止。汉王八年,刘邦又一次过赵国,下榻于赵之属地柏人县城(今隆尧县亦城村)贯高等人背着张敖在厕所内埋伏刺客准备暗害刘邦,晚上,刘邦入睡前问随从人员:“县名为何?”答曰:“柏人。”刘邦曰:“柏人者,迫于人也!”遂不宿而去,避免了一次灾难。
因张耳在古襄国做过常山王,时至今天,古邢台境内还留有一些与张耳有关的地名与古迹;隆尧县亦城村柏人城遗址内有一高台,史称“张耳台”,即当年张耳点将阅兵处。内邱县有一村庄名“张耳沟”,村北有一“演武川”,再往东有一“马庄”,往北有一“资草沟”,传说是张耳当年屯兵、演武、养马和积存粮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