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歌辛吧 关注:109贴子:5,698
   

        枣梆,是鲁西南地区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之一。在梁山一带最有名气的,是梁山县方庙村和北部大张村的枣梆戏,而方庙村的演出活动则最早。据传,因梁山一带百姓多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而来,所以梁山明清时的地方戏大都带有山西梆和陕西秦腔的韵味,托腔绵长,腔调高亢而豪放,服装道具也十分简单。后来,山西遭旱灾,上党地区的梆子戏艺人逃荒来到梁山方庙一带,以唱戏要饭糊口。两地戏剧颇有相似之处,两地艺人在一起相互切磋,结为知音。从而使梁山南部地方戏在原来基础上,融当地戏剧和山西上党地区梆子戏之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梁山梆,并活跃在鲁西南地区,这“”字,其实就是“山西人”的合体字,梁山当地称山西人为“子”。,音zāo。一年后山西同行再次来梁,看到此戏已成规模,从戏报上发现“·”字,以为不妥,因当时该戏所用乐器梆子皆用枣木制作,建议改“·”为同音的“枣”。从此,该剧种正式定名:梁山枣梆。方庙村位于梁山县城南20公里处,又称里外八村。民国间,有艺人吴凤珠,除演唱传统剧目外,还自编自导许多不同时代特点的剧目,共300多出。吴凤珠最初以卖艺为生,但始终追求艺术的创新和完美,多年的卖艺生涯,使得他在唱腔和表演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后于村中心五神庙创办了一所枣梆戏剧学校,陆续招收了汶上、梁山、郓城等地的金星玉、孙登福、王广财、何枸、如印、张文会、李玉振、马登、李作亮等40多名学员。在他精心培养下,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为各地剧团的栋梁。在此其间,成功地排演了《踩仙桥》、《蝴蝶杯》等精彩剧目,一年四季,走村串乡,几乎天天搭台演出,受到各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从此,枣梆走出家门,传到鲁西南、河北、河南等地。枣梆,有较强的生命力,虽各级剧团如今均已撤消,但民间小戏班仍在梁山及邻县广为演唱。




1楼2006-12-27 12:04回复
    梁山枣梆快失传了吧?


    2楼2006-12-30 23:39
    回复
      • 222.66.98.*
      搂主口口声声标明自己没有地域主义,客观的讲,枣梆是梁山的吗?


      3楼2007-11-28 17:41
      回复
        • 222.66.98.*
        梁山一带分不清 z zh 叫枣帮,其实在其他地方叫做“本地zhao"和 zhao梆


        4楼2007-11-28 17:43
        回复
          哈哈。

           韩国人向联合国申请把端午节作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颇不以为然,难道你们也过端午节,就可以把他作为自己的节日马? 
           我们中国人认为韩国人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你拥有的,并不代表就是你的。
           很多山东人喜欢吃宫保鸡丁,鲁菜厨子也都会做,于是很多山东人说:宫保鸡丁是我们鲁菜代表作。
           于是,四川人笑了,四川人说:你们会做爱吃宫保鸡丁,就能证明是鲁菜吗?殊不知,这是我们川菜的代表作。
           所谓:鲁川粤淮四大菜系,一个川菜,就足比你们那三家家底富裕!


           基于这样的逻辑,楼上的,非常勇敢的认为:其他地方有本地枣、枣梆,于是他必定不属于梁山。
           这种逻辑,和韩国申遗端午,鲁人爱好宫保,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关于枣梆,需要慢慢的道来:
           先来看看枣到底是哪一个字。
           这要从一个富有歧视的称谓说起,北方人叫南方人蛮子,南方人叫北方人侉子。北方人群里面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山西人,因为山西人的方言,和北方方言,不是一个路数,所以,我们专门划分了:晋语。山西话正式从北方方言中独立。

           因为,一些北方人叫山西人zao子,这个字如下图:


          5楼2007-11-28 20:03
          回复
            上面这个字,打不出来,我一律用zao代替。


            zao子是对山西人的一种歧视的称呼,这是因为在明清六百年间,晋商走遍整个中国,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当徽商的祖宗在黄山脚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的时候,人家山西人就已经说着蒙古语,说着俄语,越过蒙古中央隔壁,越过喀尔喀草原,越过恰克图,和俄国人作生意了。


            伴随着山西人的足迹,发源于汾河谷地的梆子戏,流传到了全国各地。


            6楼2007-11-28 20:11
            回复
              但是,中国人从骨子里是歧视商人的,所以,我们很多北方人,给山西人起了一个外号:zao子。但是,这个字没法写,怎么办呢?既然zao子是指山西人,就把山西人几个字合在一起吧。于是一个全新的汉字,在聪明的中国人民的创造下,被创造出来:


              8楼2007-11-28 20:18
              回复
                至于读音的差异,什么翘舌不翘舌的,你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山东话有三个方言区,鲁西南属于中原官话,大部分地区缺少翘舌音;鲁西北属于冀鲁官话,不缺少翘舌音;胶东属于胶辽官话。

                但是对于zao这个字的读音,却是来自于晋语,晋语是什么呢?

                1986年中国社科院和澳大利亚共同主编的《汉语方言地图集》里首次把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提出的中国第十大汉语方言“晋语”列入,从此晋语脱离了“官话”(俗称“北方话”),成为与官话、吴语、粤语、闽语、湘语、赣语、徽语、客家话、平话相并列的一大汉语方言。


                9楼2007-11-28 20:28
                回复
                  我不能说的太专业,简单的说吧:鲁西南地区翘舌不翘舌,都属于一个音位,不区别语言意义,但是这种对立依然是发音部位的对立,一个是舌尖前,一个是舌尖后;但是在晋语中却是清浊的对立。 

                  我们在这里喋喋不休的讨论他们翘不翘舌的时候,或许,我们并没有弄明白这个字原来在晋语中的读音,完全不是我们能理解的。 


                  也就是说:我们北方方言,已经丧失了浊音! 

                  或许你还是不明白,这样说吧:一个原来读浊音的字,你却在争论该读哪一个清音。 

                  这就好比:一个逃跑100米的人,和一个逃跑99米的人,在争论谁勇敢。


                  11楼2007-11-28 20:44
                  回复
                    梆的名字,注意这回说的是——枣梆,来源于建国后的一个演出,但是的省委书记问:这是什么戏啊?答曰:zao梆子。省委书记问:zao子是对山西人歧视的称呼,我建议以后叫:枣梆。于是,我们现在都叫枣梆。 

                     解放前,这些老艺人,都是吃开口饭的。戏,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生存的方式。那个时候,没有强烈的剧种意识,反倒是帮派意识很强烈。 
                     所以,我们说:梁山枣梆,这个词,是一个新词,而不是一个能够表明剧种的专有名次。 

                     当然了,这个词也不是我发明的,这是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上使用的词语。 
                     对于,梁山是不是枣梆发源之地,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认为相当一部分学者,不反对起源于梁山的看法。

                     还有:我们必须区分“起源于”“流传于”两类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论述对象的内涵都没有弄明白,就说话,我觉得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认为还是对头的。
                     
                     基于我的上述观点,所以,我认为,我对于梆子戏的观念基本上没有地域主义倾向。 

                     还有很多话想说,但是实在没有时间了,到此为止吧。请多多指教。


                    14楼2007-11-28 21:00
                    回复
                      梁山枣梆肯定是个新名词,因为梁山作为行政区域的名词是在解放后才有,至今郓城人还对梁山地带的人有个很亲切的称呼“东乡里的人”。
                       
                       那个字其实标准的读音是“zhao”,在山东一带说山西话被称为“老zhao子”。在菏泽大部分地区,枣梆是叫做"本地zhao"的,鲁西南只有有郓城的东部 梁山 嘉祥等济宁一z和zh c和 h s和sh 不怎么分,叫做本地zao,鲁西南多数地区z zh c ch s sh 是分的很清楚的,鲁西南最分不清楚的是生母sh 和 韵母含有u 结合的读音,往往把sh 变成f 发音,比如“说话” 发成“佛话”“喝水”说成“喝菲”,“叔叔”读成“拂拂”。


                      IP属地:上海15楼2007-12-01 12:55
                      回复
                        山西人到山东经商,由来已久。据菏泽县山西会馆的碑碣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前,就有山西商人在这一带经营典当、盐、烟、染坊等行业,掌握了一部分经济实力。他们将家乡流行的戏曲,带到了鲁西南。起初,只有清唱,没有化装演出。到了光绪初年(1875年左右),山西连年遇灾,戏曲职业班社外出流动,有个“十万班”,曾在鲁西南巡回演出达一年之久。接着,山西艺人潘朝绪来到郓城、梁山一代,收徒收艺,组成了第一个职业班社义盛班。他所传授的这种梆子声腔,便是出于山西上党梆子,或称“上党宫调”及“泽州调”等名称。1963年,山东县荷泽地区枣梆剧团曾去山西省上党地区巡回演出,与上党梆子剧团的演员们,互叙根由来历,彼此观摩演出,交流经验。

                         潘朝绪先后在郓城的刘口、樊庄、郭屯、于庙、张集等地正式收徒授业。二年后,第一职业戏班“义盛班”正式组成。之后,郓城、鄄城、巨野等县一些地方的群众自动聘师学艺,筹办科班。1915年到1938年间,全区先后办起了郓城县吕公堂科班、唐店科班、樊庄科班、于庙科班和鄄城县苏楼科班等。这些科班培养了一茬茬艺人,也涌现了一批名伶,如樊武扎(旦)、吴凤珠(旦)、王新鼎(黑脸)、梁圣奇(红脸)、梁宝兴(黑脸)、桂相连(旦)、赵凤来(红脸)、于恒久(旦)等。 前几辈的艺人在演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吸收本地剧种的精华,融合了一些民间小调的风格,从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枣梆。 


                          枣梆主要流行在菏泽、郓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东明等县。东到嘉祥、济宁,南到成武、曹县,以及陇海路以北的吴屯等地,西到河南省的长垣、兰考、内黄,北到黄河以北的观城、朝城、范县,以及濮阳、彰德、大名、成安一带也较为流行。


                        IP属地:上海16楼2007-12-01 13:00
                        回复
                          其中的 方庙(原归郓城,后划归梁山县


                          IP属地:上海17楼2007-12-01 13:02
                          回复
                            所以我感觉“梁山枣梆”这个称呼明显就和汶上县现在还弄出个“汶上梆子剧团”一样,有点让人不怎么舒服。

                             不过“汶上梆子”和“曹州梆子”一样历史上还曾有这个名词,但是“梁山枣梆”我感觉纯属是现在人造的一个词


                            IP属地:上海18楼2007-12-01 13:12
                            回复
                              所谓梁山枣梆剧团 菏泽枣帮剧团 郓城枣梆剧团只是突出枣梆剧团的所属地而已,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梁山枣梆 菏泽枣梆 郓城枣梆等单独的剧种的存在的。如果非要给枣帮加个定语的话,我认为最合适的是 “山东枣梆


                              IP属地:上海19楼2007-12-01 1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