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播德吧 关注:114贴子:1,474

中华古今道德文章第一篇——《道德经》学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华古今道德文章第一篇——《道德经》学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老聃——音单,尊称为“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IP属地:湖南1楼2012-06-09 09:38回复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
    《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经过函谷关时,尹喜请求老子写下《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老子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
    大致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在数十年间,孔子数次求教向老子求教,言老子“犹龙”。
    


    IP属地:湖南2楼2012-06-09 09:41
    回复
      老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河南鹿邑县。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IP属地:湖南3楼2012-06-09 09:42
      回复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
        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IP属地:湖南5楼2012-06-09 09:45
        回复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历史上,为《道德经》作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老子塑像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亲注《老子》。
          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IP属地:湖南6楼2012-06-09 09:46
          回复
            道教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之一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
            汉末,张陵(张天师)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IP属地:湖南7楼2012-06-09 09:48
            回复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
              “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IP属地:湖南8楼2012-06-09 10:02
              回复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IP属地:湖南9楼2012-06-09 10:03
                回复
                  ——————《道德经》全文——————
                  ————《道经》37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教,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chén,通假字“沉”)。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chú)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戴颖涛篆刻“不如守中”
                  


                  IP属地:湖南10楼2012-06-09 10:09
                  回复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wù),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抟(tuán)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jiàn),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xù)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IP属地:湖南11楼2012-06-09 10:56
                    回复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
                      绳绳(mǐn mǐ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IP属地:湖南12楼2012-06-09 21:25
                      回复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IP属地:湖南13楼2012-06-10 19:32
                        回复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IP属地:湖南14楼2012-06-10 19:32
                          回复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IP属地:湖南15楼2012-06-10 19:33
                            回复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IP属地:湖南16楼2012-06-10 19: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