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农村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词儿,叫“吃席”。就是村里哪家有了红白喜事,村民们就会自觉地到那家交份子钱,然后就在事主家吃席。
交份子钱可有讲究,不是随便交给这家主人,而是交到请来的管账先生那里。管账先生就会如实记上账簿,给主人以记载,主人事后会知道谁家随了多少份子,到那家有事的时候好量账而出份子钱。
遇到红事,如嫁女儿,或迎娶新媳妇儿,办喜事的主人早早就定下诸如:厨子、乡间乐队、账房先生、张办人等,还要预定吃席用的帐篷,张灯结彩。更讲究的还要红地毯铺道,迎接新人。你看吧,无论是主人还是街坊,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无不喜气洋洋,心花怒放。等到办事那天,器乐齐鸣,歌手歌唱,彩花满街,灯火辉煌。
街坊们等到办事这天,瞧准了时间,相跟着来到事主家,交了份子。如果是嫁女,就等着开席;如果是接新媳妇儿那还要兴味盎然地等待新娘的到来。他们会欣赏彩车的气派,会褒贬新娘的美丑,交头接耳,嬉笑吵闹。
开席了,张办人会依次安排吃席的人,一次安排好几桌,办得气派来人多的一次要安排十几桌。那先吃的人就会掩饰着兴奋与继续等待的人假客气地说:“先偏您了。”而等待的人则心里说:你快点吃就行了。但是,还要装作不着急地说:“您当吃。”
席间,男女分开桌子。男人们要喝酒,女人和孩子们一起。跑堂的一盘一盘的往桌上端,吃席的上一盘干一盘,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互相谦让,又互不相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席的质量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从过去的六寸盘子,到现在的十二寸盘子,从过去的猪肉系列到现在的鸡鸭鱼肉俱全,席间决不缺乏厨子精美的拿手好菜。
十几个盘子即将告罄时,开始上面,就是喜面。跑堂的先端上来一大碗卤,然后端面。要知道,办事用的碗都很大,可不像我们平时用的碗。这回可有谦让了,饭量小的给饭量大的一些。因为席吃得差不多了,大家有时间说笑了,嘻嘻哈哈,碗箸碰撞,与帐篷外的乐队交相呼应,好不喜庆。
遇到丧事,街坊们也会为逝去的人惋惜,甚至伤心。满怀悲哀的来到事主家,满脸的悲伤与同情。男人们进得灵堂,默默鞠躬,烧纸;女人们则一下跪在灵前,有泪无泪的大放悲声,什么我的三叔呃,或者我的五婶呃,你可不管我啦,我可没人疼了……啊啊啊……,只等着旁边的家属过来扶起,方收了声,烧一些纸了事。然后到帐房交份子,再按照程序吃席。
别看刚才还哭得厉害,吃席时可就换了面孔。除了没有放肆的笑声,还和办喜事时一样的吃相儿。“先偏您了,您当吃”的话继续说,上一盘干一盘的风格继续发扬。然后心满意足地走出事主家,回去继续议论着,惋惜着。
北京农村的吃席最近有了向饭店发展的势头儿,而且去饭店的越来越多。因为钱已经不是农民的软肋了,省心不受累,而且有主持人把婚礼等事办得很体面,男女双方,亲友邻里都满意,何乐而不为呢?
吃席,有了很光明的前途。
200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