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贴吧里的人貌似都不大喜欢说话了,包括我在内。也有反思,我估摸着大家常有的一个想法是:关于某个问题的讨论没什么意思,太水了。
但这显然是个很大的问题啊。
我想跟你聊“政治”问题,关于政治我是有一套观点的,也许很幼稚,但是不一定没价值,我跑来跟你聊这个,你懒得理我,上来就跟我说回去读书,光一个马克思就得读个几百万字。我真回去读个几年这方面的书再来跟你说话?
你跟我聊“理解”问题,好,请你回去把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过一遍,就这一本书你就得读一年吧,海德格尔语言学你要不要读?索绪尔呢?罗曼雅各布森呢?维特根斯坦呢?乔姆斯基呢?
那大家就都不要说话了,我跟你聊,你懒得理我。你跟我聊,我懒得理你。
所以彼此间都处于一种互相瞧不起的状态,人人都是作者,没有读者。跟没有对话和交流。
贴一段访谈录:
陈嘉映: 彭教授说完了,我有好多想补充的。最近有个学生写论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什么是语言”,是我指导的,我看了说我知道你比一般的本科生想得多,认真,爱好,这是件好事。但是你这种写法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为什么呢,你写了很多关于语言的思考,但是我不知道这些思考和哪儿连着。他说我就是不要和已有的提法连着,我想从头思考,我就从语言本身思考。我说,但问题是这样,如果你也从头思考,那个同学也从头思考,每个人都没有reference,每个人都从头思考,就形成了昆德拉所说的局面:“我们人人都是作家但没有读者”。你不能指望老师来从头弄明白每个学生自己的思考,是吧。有些民哲或民间哲学家就是这个路子。但你得从某种我们熟悉的东西开始,或者从某个哲学家,或者从常识,然后我们才能明白你那里与众不同的东西是什么。思考根本上是一种对话,是在某种特定的传统中开展的。常识也是某种传统。我觉得冯友兰的情况跟他们是不一样的,他所依赖的知识是我们共同知道的,所以你可以说他错,可以去反驳他。但若真的各说各话,你就无法争论,无法反驳。
另外你说,你要谈海德格你就该好好去读海德格。我和志伟中午正好说到这个,就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我们现在读过几年书了,我们就太知道了,读什么容易啊,八十年代容易,海德格的《存在与时间》好歹我溜过一遍,那我就是海德格专家是吧,那我就敢讲海德格哲学。今天的确是不可能了,往少里说,你不下个三五年功夫,你就别说你读过海德格。那我们还怎么来进行学科间对话?我要跟你中哲对话,我花三五年读了中哲,你说你先回去三五年读朱熹,三五年你就读读王夫之,先秦我是不敢说三五年的,那完了呀,我就这么几年,还对什么话呀。
有的人就这么说,你要读海德格尔,你不读胡塞尔你懂不了海德格尔,当然如果你不读新康德学派你怎么弄懂胡塞尔?不读康德你懂什么新康德学派啊,那你不读休谟你懂什么康德,最后你不读前苏格拉底你什么都不懂。我觉得那种就有点太吓人了,你知道吧,它就有点超过我们凡人能handle的那个东西。只能在一个小领域做一点专门工作。然后我们大家面对一些共同问题。有共同问题就有学界,要是没有共同兴趣,我们就最多有些专家,没有一个所谓学界。这就是李河所讲的现象。
我觉得学科间对话这个提法本身也许有点问题,至少在理解上稍微有点问题。我想所谓学科间对话呢,其实就是问题对话,而不是要强调学科背景。学科里面的工作是不用对话的,我好好注一本庄子,做了大量新考据,你干吗让我对话,你们爱读你们就去读,我不跟你们对话,我就是做庄子。但庄子里的哲学问题却不是庄子的问题或哪个学科的问题,道是可言还是不可言,这不是庄子的问题,是咱们大家的问题,你觉得庄子讲得挺透,我觉得王弼讲得透,他觉得海德格或维特根斯坦讲得透,要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把王弼、维特根斯坦都拉到一起来对话对话了。不是说我硬要跟你对话,为对话而对话,而是那个问题把我们领到一起对话。对话如果失去问题主导,它不但流于形式而且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儿。
但这显然是个很大的问题啊。
我想跟你聊“政治”问题,关于政治我是有一套观点的,也许很幼稚,但是不一定没价值,我跑来跟你聊这个,你懒得理我,上来就跟我说回去读书,光一个马克思就得读个几百万字。我真回去读个几年这方面的书再来跟你说话?
你跟我聊“理解”问题,好,请你回去把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过一遍,就这一本书你就得读一年吧,海德格尔语言学你要不要读?索绪尔呢?罗曼雅各布森呢?维特根斯坦呢?乔姆斯基呢?
那大家就都不要说话了,我跟你聊,你懒得理我。你跟我聊,我懒得理你。
所以彼此间都处于一种互相瞧不起的状态,人人都是作者,没有读者。跟没有对话和交流。
贴一段访谈录:
陈嘉映: 彭教授说完了,我有好多想补充的。最近有个学生写论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什么是语言”,是我指导的,我看了说我知道你比一般的本科生想得多,认真,爱好,这是件好事。但是你这种写法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为什么呢,你写了很多关于语言的思考,但是我不知道这些思考和哪儿连着。他说我就是不要和已有的提法连着,我想从头思考,我就从语言本身思考。我说,但问题是这样,如果你也从头思考,那个同学也从头思考,每个人都没有reference,每个人都从头思考,就形成了昆德拉所说的局面:“我们人人都是作家但没有读者”。你不能指望老师来从头弄明白每个学生自己的思考,是吧。有些民哲或民间哲学家就是这个路子。但你得从某种我们熟悉的东西开始,或者从某个哲学家,或者从常识,然后我们才能明白你那里与众不同的东西是什么。思考根本上是一种对话,是在某种特定的传统中开展的。常识也是某种传统。我觉得冯友兰的情况跟他们是不一样的,他所依赖的知识是我们共同知道的,所以你可以说他错,可以去反驳他。但若真的各说各话,你就无法争论,无法反驳。
另外你说,你要谈海德格你就该好好去读海德格。我和志伟中午正好说到这个,就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我们现在读过几年书了,我们就太知道了,读什么容易啊,八十年代容易,海德格的《存在与时间》好歹我溜过一遍,那我就是海德格专家是吧,那我就敢讲海德格哲学。今天的确是不可能了,往少里说,你不下个三五年功夫,你就别说你读过海德格。那我们还怎么来进行学科间对话?我要跟你中哲对话,我花三五年读了中哲,你说你先回去三五年读朱熹,三五年你就读读王夫之,先秦我是不敢说三五年的,那完了呀,我就这么几年,还对什么话呀。
有的人就这么说,你要读海德格尔,你不读胡塞尔你懂不了海德格尔,当然如果你不读新康德学派你怎么弄懂胡塞尔?不读康德你懂什么新康德学派啊,那你不读休谟你懂什么康德,最后你不读前苏格拉底你什么都不懂。我觉得那种就有点太吓人了,你知道吧,它就有点超过我们凡人能handle的那个东西。只能在一个小领域做一点专门工作。然后我们大家面对一些共同问题。有共同问题就有学界,要是没有共同兴趣,我们就最多有些专家,没有一个所谓学界。这就是李河所讲的现象。
我觉得学科间对话这个提法本身也许有点问题,至少在理解上稍微有点问题。我想所谓学科间对话呢,其实就是问题对话,而不是要强调学科背景。学科里面的工作是不用对话的,我好好注一本庄子,做了大量新考据,你干吗让我对话,你们爱读你们就去读,我不跟你们对话,我就是做庄子。但庄子里的哲学问题却不是庄子的问题或哪个学科的问题,道是可言还是不可言,这不是庄子的问题,是咱们大家的问题,你觉得庄子讲得挺透,我觉得王弼讲得透,他觉得海德格或维特根斯坦讲得透,要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把王弼、维特根斯坦都拉到一起来对话对话了。不是说我硬要跟你对话,为对话而对话,而是那个问题把我们领到一起对话。对话如果失去问题主导,它不但流于形式而且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