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e.cn/district/syyc/zg/200703/28/t20070328_10852489.shtml
装点地下"蛟龙"――市东电缆公司为轨道交通当好“配角”
记者吴凯、通讯员徐钟鸣报道:当一条条巨龙般的轨道交通向上海的四面八方延伸时,为轨道交通供电而奋战多日的市东电缆职工脸上写满了轻松和自豪。仅从去年至今,市东电缆公司先后承担了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段和6、7、8、9、13号线的电缆工程配套任务,累计完成了约7500米电缆排管及电缆敷设或移位。
轨道交通改写着上海的城市格局,同时也考验着它的建设者们。在时间紧、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轨道交通项目面前,在艰苦和困难面前,市东电缆公司员工用实力、智慧和奉献精神,装点着一条条地下“蛟龙”,续写着轨道交通建设的电力篇章。
从外高桥至三林、几乎穿越整个浦东新区的轨道交通6号线电缆排管是工期最“逼”人的项目。在市东电缆承担的6号线三段电缆工程中,航津路段一公里的电缆排管工程只允许10天施工时间。怎么可能呢?按正常的施工至少需要45天时间。市东电缆接到任务时已是临近春节的1月30日,大街小巷到处是“年”前的忙碌景象,由外来人员组成的施工队大多也“归心似箭”。
然而,轨道交通工程的工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市东电缆工程部专职、电缆排管班和入网施工队苦苦地“坚守”在6号线工地上,10天工期连开“样沟”的时间都没有了,每天24小时“连轴转”,人员分成两班,人停机器不停。以往电缆排管和电缆敷设都由市东电缆“一揽子”完成,一个班负责排管另一个班则负责穿电缆,有时前后道工序内部还能有点“通融”,但这次电缆敷设由其他单位承担,工期节点没有一点“协商”的余地。偏偏“老天”也来凑“热闹”,连续下了三天雨,紧张的工期又“缩水”一大截。工期、工期,每天在气喘吁吁地追赶,没有双休日、没有过年的筹备,没有时间时间去遐想。当市东电缆公司全体人员的“年夜饭”开宴时,轨道交通6号线航津路段排管工程终于如期“抢”了出来。
轨道交通7号线穿越浦东南路、云台路工程也是一块难啃得“骨头”。由于浦东南路地处交通要道,现场情况变化致使设计方案修改了两次,排管和电缆敷设都遇到了困难:所有得土方都要外运、夜间不能施工、原有的地下管线密集,许多地段不能使用机械作业-----。
善打硬仗的市东电缆公司会同经验丰富的入网施工队伍在7号线浦东南路段打响了“攻坚战”。原设计方案电缆穿越浦东南路有预埋管,但预埋管孔位“客满”,只能对马路“开膛破肚”,重新埋设钢管。交警、城管部门仅允许晚上10:00-早上6:00之间施工。第一天,刚施工半个小时,附近居民就强烈反映,施工队伍只能撤回来。几经协商,有关部门同意市东电缆将施工时间提前至晚上8:00至10:00。也就是说,施工时间从原来的每天施工8小时减少至每天2个小时,而既定的工期依然一天都不能延误。只能在提高效率上做文章了,每天宝贵的2小时,让市东电缆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时间“赛跑”。
与此同时,7号线浦东南路和云台路电缆工程还有600米电缆排管,在人来车往的路段开挖,如何把对交通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市东电缆采用了“半副”施工方法,让另一半马路保持车辆和的正常行驶。“半副”施工,对交通和市民的处出行来说,影响降到了最小限度,但对施工者来说,工作量则明显增加:施工时要用黄色的移动护栏将施工现场围起来,在上下班高峰时派专人在现场协助指挥,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土方要及时清除,不能有堆积等等。难以逾越的困难被一个个化解,市东电缆员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轨道交通建设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轨道交通8、9、13号线管线的复杂情况也超出了设计预想范围。市东电缆公司在8号线成山路穿越上南路施工中就遭遇过这样的“难题”。根据设计方案,8号线穿越上南路是开挖式排管,敷设20孔电缆。但是,当挖机触及地下管线时,施工人员“愣”住了,地下密如蛛网的管线早把地下空间占的严严实实,甭说排管,就是非开挖也无法进行。眼看着8号线送电紧急,市东电缆立即与设计单位联系,请求根据现场情况修改设计方案。鉴于市东电缆对现场情况的清晰了解和对工程质量的高度负责。设计方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将8号线这段电缆管线由20孔改为8孔,保证了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同样,轨道交通9号线电缆工程也有着难忘的“插曲”。市东电缆检修二班承担的9号线浦东南路站施工临时用电和一公里多电缆的移位的任务,由于变电站位置迟迟定不下来,电缆搬迁工作一直无法进行。焦虑的等待、紧急的协调,一切就绪后,给施工队伍的时间已所剩无几。老的排管要废弃、新的排管要建好、原有的十几根电缆要逐根割接,放入新的排管内。拥挤的人行道施工现场让人难以施展“拳脚”,地下纵横的管线中还有“碰不得”的军用通讯通讯管线。尽管工期紧张,但电缆施工却慎之又慎。他们把设计人员请到现场,修改电缆管线的走向;把部队通讯管理部门的人员请到现场进行“交底”。最后,让电缆管线在狭小的地下走了一条技术上许可的小小的斜线,成就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经典。
来源:中国经济网
装点地下"蛟龙"――市东电缆公司为轨道交通当好“配角”
记者吴凯、通讯员徐钟鸣报道:当一条条巨龙般的轨道交通向上海的四面八方延伸时,为轨道交通供电而奋战多日的市东电缆职工脸上写满了轻松和自豪。仅从去年至今,市东电缆公司先后承担了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段和6、7、8、9、13号线的电缆工程配套任务,累计完成了约7500米电缆排管及电缆敷设或移位。
轨道交通改写着上海的城市格局,同时也考验着它的建设者们。在时间紧、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轨道交通项目面前,在艰苦和困难面前,市东电缆公司员工用实力、智慧和奉献精神,装点着一条条地下“蛟龙”,续写着轨道交通建设的电力篇章。
从外高桥至三林、几乎穿越整个浦东新区的轨道交通6号线电缆排管是工期最“逼”人的项目。在市东电缆承担的6号线三段电缆工程中,航津路段一公里的电缆排管工程只允许10天施工时间。怎么可能呢?按正常的施工至少需要45天时间。市东电缆接到任务时已是临近春节的1月30日,大街小巷到处是“年”前的忙碌景象,由外来人员组成的施工队大多也“归心似箭”。
然而,轨道交通工程的工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市东电缆工程部专职、电缆排管班和入网施工队苦苦地“坚守”在6号线工地上,10天工期连开“样沟”的时间都没有了,每天24小时“连轴转”,人员分成两班,人停机器不停。以往电缆排管和电缆敷设都由市东电缆“一揽子”完成,一个班负责排管另一个班则负责穿电缆,有时前后道工序内部还能有点“通融”,但这次电缆敷设由其他单位承担,工期节点没有一点“协商”的余地。偏偏“老天”也来凑“热闹”,连续下了三天雨,紧张的工期又“缩水”一大截。工期、工期,每天在气喘吁吁地追赶,没有双休日、没有过年的筹备,没有时间时间去遐想。当市东电缆公司全体人员的“年夜饭”开宴时,轨道交通6号线航津路段排管工程终于如期“抢”了出来。
轨道交通7号线穿越浦东南路、云台路工程也是一块难啃得“骨头”。由于浦东南路地处交通要道,现场情况变化致使设计方案修改了两次,排管和电缆敷设都遇到了困难:所有得土方都要外运、夜间不能施工、原有的地下管线密集,许多地段不能使用机械作业-----。
善打硬仗的市东电缆公司会同经验丰富的入网施工队伍在7号线浦东南路段打响了“攻坚战”。原设计方案电缆穿越浦东南路有预埋管,但预埋管孔位“客满”,只能对马路“开膛破肚”,重新埋设钢管。交警、城管部门仅允许晚上10:00-早上6:00之间施工。第一天,刚施工半个小时,附近居民就强烈反映,施工队伍只能撤回来。几经协商,有关部门同意市东电缆将施工时间提前至晚上8:00至10:00。也就是说,施工时间从原来的每天施工8小时减少至每天2个小时,而既定的工期依然一天都不能延误。只能在提高效率上做文章了,每天宝贵的2小时,让市东电缆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时间“赛跑”。
与此同时,7号线浦东南路和云台路电缆工程还有600米电缆排管,在人来车往的路段开挖,如何把对交通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市东电缆采用了“半副”施工方法,让另一半马路保持车辆和的正常行驶。“半副”施工,对交通和市民的处出行来说,影响降到了最小限度,但对施工者来说,工作量则明显增加:施工时要用黄色的移动护栏将施工现场围起来,在上下班高峰时派专人在现场协助指挥,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土方要及时清除,不能有堆积等等。难以逾越的困难被一个个化解,市东电缆员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轨道交通建设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轨道交通8、9、13号线管线的复杂情况也超出了设计预想范围。市东电缆公司在8号线成山路穿越上南路施工中就遭遇过这样的“难题”。根据设计方案,8号线穿越上南路是开挖式排管,敷设20孔电缆。但是,当挖机触及地下管线时,施工人员“愣”住了,地下密如蛛网的管线早把地下空间占的严严实实,甭说排管,就是非开挖也无法进行。眼看着8号线送电紧急,市东电缆立即与设计单位联系,请求根据现场情况修改设计方案。鉴于市东电缆对现场情况的清晰了解和对工程质量的高度负责。设计方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将8号线这段电缆管线由20孔改为8孔,保证了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同样,轨道交通9号线电缆工程也有着难忘的“插曲”。市东电缆检修二班承担的9号线浦东南路站施工临时用电和一公里多电缆的移位的任务,由于变电站位置迟迟定不下来,电缆搬迁工作一直无法进行。焦虑的等待、紧急的协调,一切就绪后,给施工队伍的时间已所剩无几。老的排管要废弃、新的排管要建好、原有的十几根电缆要逐根割接,放入新的排管内。拥挤的人行道施工现场让人难以施展“拳脚”,地下纵横的管线中还有“碰不得”的军用通讯通讯管线。尽管工期紧张,但电缆施工却慎之又慎。他们把设计人员请到现场,修改电缆管线的走向;把部队通讯管理部门的人员请到现场进行“交底”。最后,让电缆管线在狭小的地下走了一条技术上许可的小小的斜线,成就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经典。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