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像我了。”
一年一会,这是记者和郁可唯(微博)见面的频率。
今年的郁可唯,刚刚学会游泳。她在公司楼下的健身房办了会员卡,一有时间便钻进水里,长时间闭气,或是放松肌肉,任由自己处于悬浮与下沉的边缘。偶尔,她也吐出一两个气泡,“反正人很少,自娱自乐也没关系。”
“潜下去的瞬间,所有浮躁的东西都消失了,好像就剩我一个人,好宁静,好安心。”这份宁静,是如今的郁可唯越发留恋的时刻。她太忙,忙到已经适应了身边的嘈杂,并且,当你试图感同身受地解释“忙是好事,有人围着你转,总归说明了你的价值”时,她会鼓着双颊告诉你,“我知道啊,可是能感受到宁静的氛围,我一定选择躲到里面去。”
她是个容易构造小天地的人。童年时,她的理想是去美国卖蛋烘糕,那是成都当地的一款街边小吃,将蛋和面和在一起,烤成焦酥的面皮,再往中间填充不同口味的馅料,“我真的琢磨过,都写在作文里了,一个小摊儿,我每天都很忙,风雨无阻的,也很快乐。”当歌手之后,类似的情节变成了去巴黎寻找一条看得到埃菲尔铁塔的小巷,“启程前我在微博看到一张照片,是小巷尽头的铁塔,我找了很久,最后找到一条差不多的,非常幽静。站在那里,就能感觉到时空的重叠。”
高晓松(微博)作品弹唱会上,郁可唯唱了筠子的两首代表作,《春分》和《立秋》。唱毕,高晓松闪着眼泪说“等了12年,终于等到了能诠释筠子的声音”。那一晚,五棵松体育馆浸淫在微妙而浓厚的旧情中,似乎有人解开了一代人的死结,然后将答案洒在了风里。站在后台的她若有所思,轻轻哼着《立秋》,“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于是有时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
再见郁可唯,她身上这股“势要将小天地进行到底”的气质比往年来得更加直接。发片前,她推开滚石老板段钟潭的办公室,劈头一句“我想把头发染成红色”,老段沉吟片刻,告诉她“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别剪太短”。隔天,她对着镜子里的红发小妞左右细看,长吁了一口气,“总算像我了。”
“她是她,我是我。” “我以前好像女人得太极端了,其实中性一点才是我的特质。我知道怎么唱才叫郁可唯,可能,免不了绕一段路吧。” 驻唱的几年间,她最擅长爵士。圆形舞台三步开外,没有观众听她唱了些什么,她就在“行云流水的旋律里”宠溺着自己。录制新专辑时,她花了很多工夫给朱敬然(制作人)讲这些零星的感受,请他“帮我还原当年的心境”。后来听说的故事中,许巍帮叶蓓(微博)制作《双鱼》时的沟通让郁可唯羡慕,彼二人在最初相识的一个月里,不聊半句专辑,只每天去北海划船,或在后海喝茶、散步,“所以我也想尽量争取来一个像样的前奏,不着急,慢工出细活。”
这才有了《失恋事小》里那股和过去不同的笃定。曾经,伍佰(微博)因为她唱得好,录音时屡屡破门而入,拍着她的肩大喊“非常棒!”她也顾此失彼,不管能不能理解,只要嗓子能驾驭的皆来者不拒。现在的她,学会了先掂量、再理解,“确定这是和我产生了共鸣的东西我才唱。”《失恋事小》拿到手,林夕起的名字叫《悲伤的技巧》,是她坚持一定要改,最后林夕笑着点头,说“你明了”。
录到最尽兴的阶段,她“不想停,我怕一聊天情绪就没了”;也哭,比如《放不下》,那种捏碎了恋情又不肯就此撒手的记忆,逼得她把自己失败的恋情一点点还原,由此流下的每一滴泪,都是大彻大悟的释放。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缓过神才发现所有人都已经悄悄离席,只有她在橘色的照明灯下,“突然就筋疲力尽了。”
释放,这是郁可唯用来形容自己一年间变化的关键词。她主动要求多与媒体打交道——去年的她,接受采访时还很少与记者对视。公司为她安排了不少封面大片的拍摄,无论做车模还是在马场,她都以一种新奇的兴奋回应着摄影师。她喜欢的超模叫Freja Beha Erichsen,强势、凌厉,面对镜头时,总带毋庸置疑的杀伤力,“我也参考过她的路子,不行,她是她,我是我。”
郁可唯的手机里,常备一款APP,名叫“8毫米”,可以模拟出8毫米复古摄像机的各种效果。她用8毫米录了不少视频,回家后“剪成小片子,没什么好炫耀的,就是玩儿。对我来说,有很多想法可以付诸实际了,会让我喜欢上目前的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郁可唯也喜欢担心。她常给老段打电话,动辄讨论唱片工业数小时。在这个圈子里摸爬了三年,她意识到了许多身不由己,但身不由己之外的弊症,令她燃起了满腔的讨论欲。她想搞清楚的问题太多,以至于归根结底,只找到了一条答案:做出来的东西至少要无愧于心,专辑就像婴儿,会长出一张什么样的脸,母亲的责任不可推卸。
结束和郁可唯一年一度的见面时,记者碰到了万芳(微博)。在万芳眼里,这个成都姑娘还有许多尚未开化之处,值得仔细打磨、抛光、塑形,可璞玉总归璞玉,她兼具了两种令人着迷的气质——“首先,她是温润的,养人;然后,她也可以很美,喜人。你说郁可唯到了哪个阶段?是养,还是喜?”
明年,我们再一探究竟。
一年一会,这是记者和郁可唯(微博)见面的频率。
今年的郁可唯,刚刚学会游泳。她在公司楼下的健身房办了会员卡,一有时间便钻进水里,长时间闭气,或是放松肌肉,任由自己处于悬浮与下沉的边缘。偶尔,她也吐出一两个气泡,“反正人很少,自娱自乐也没关系。”
“潜下去的瞬间,所有浮躁的东西都消失了,好像就剩我一个人,好宁静,好安心。”这份宁静,是如今的郁可唯越发留恋的时刻。她太忙,忙到已经适应了身边的嘈杂,并且,当你试图感同身受地解释“忙是好事,有人围着你转,总归说明了你的价值”时,她会鼓着双颊告诉你,“我知道啊,可是能感受到宁静的氛围,我一定选择躲到里面去。”
她是个容易构造小天地的人。童年时,她的理想是去美国卖蛋烘糕,那是成都当地的一款街边小吃,将蛋和面和在一起,烤成焦酥的面皮,再往中间填充不同口味的馅料,“我真的琢磨过,都写在作文里了,一个小摊儿,我每天都很忙,风雨无阻的,也很快乐。”当歌手之后,类似的情节变成了去巴黎寻找一条看得到埃菲尔铁塔的小巷,“启程前我在微博看到一张照片,是小巷尽头的铁塔,我找了很久,最后找到一条差不多的,非常幽静。站在那里,就能感觉到时空的重叠。”
高晓松(微博)作品弹唱会上,郁可唯唱了筠子的两首代表作,《春分》和《立秋》。唱毕,高晓松闪着眼泪说“等了12年,终于等到了能诠释筠子的声音”。那一晚,五棵松体育馆浸淫在微妙而浓厚的旧情中,似乎有人解开了一代人的死结,然后将答案洒在了风里。站在后台的她若有所思,轻轻哼着《立秋》,“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于是有时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
再见郁可唯,她身上这股“势要将小天地进行到底”的气质比往年来得更加直接。发片前,她推开滚石老板段钟潭的办公室,劈头一句“我想把头发染成红色”,老段沉吟片刻,告诉她“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别剪太短”。隔天,她对着镜子里的红发小妞左右细看,长吁了一口气,“总算像我了。”
“她是她,我是我。” “我以前好像女人得太极端了,其实中性一点才是我的特质。我知道怎么唱才叫郁可唯,可能,免不了绕一段路吧。” 驻唱的几年间,她最擅长爵士。圆形舞台三步开外,没有观众听她唱了些什么,她就在“行云流水的旋律里”宠溺着自己。录制新专辑时,她花了很多工夫给朱敬然(制作人)讲这些零星的感受,请他“帮我还原当年的心境”。后来听说的故事中,许巍帮叶蓓(微博)制作《双鱼》时的沟通让郁可唯羡慕,彼二人在最初相识的一个月里,不聊半句专辑,只每天去北海划船,或在后海喝茶、散步,“所以我也想尽量争取来一个像样的前奏,不着急,慢工出细活。”
这才有了《失恋事小》里那股和过去不同的笃定。曾经,伍佰(微博)因为她唱得好,录音时屡屡破门而入,拍着她的肩大喊“非常棒!”她也顾此失彼,不管能不能理解,只要嗓子能驾驭的皆来者不拒。现在的她,学会了先掂量、再理解,“确定这是和我产生了共鸣的东西我才唱。”《失恋事小》拿到手,林夕起的名字叫《悲伤的技巧》,是她坚持一定要改,最后林夕笑着点头,说“你明了”。
录到最尽兴的阶段,她“不想停,我怕一聊天情绪就没了”;也哭,比如《放不下》,那种捏碎了恋情又不肯就此撒手的记忆,逼得她把自己失败的恋情一点点还原,由此流下的每一滴泪,都是大彻大悟的释放。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缓过神才发现所有人都已经悄悄离席,只有她在橘色的照明灯下,“突然就筋疲力尽了。”
释放,这是郁可唯用来形容自己一年间变化的关键词。她主动要求多与媒体打交道——去年的她,接受采访时还很少与记者对视。公司为她安排了不少封面大片的拍摄,无论做车模还是在马场,她都以一种新奇的兴奋回应着摄影师。她喜欢的超模叫Freja Beha Erichsen,强势、凌厉,面对镜头时,总带毋庸置疑的杀伤力,“我也参考过她的路子,不行,她是她,我是我。”
郁可唯的手机里,常备一款APP,名叫“8毫米”,可以模拟出8毫米复古摄像机的各种效果。她用8毫米录了不少视频,回家后“剪成小片子,没什么好炫耀的,就是玩儿。对我来说,有很多想法可以付诸实际了,会让我喜欢上目前的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郁可唯也喜欢担心。她常给老段打电话,动辄讨论唱片工业数小时。在这个圈子里摸爬了三年,她意识到了许多身不由己,但身不由己之外的弊症,令她燃起了满腔的讨论欲。她想搞清楚的问题太多,以至于归根结底,只找到了一条答案:做出来的东西至少要无愧于心,专辑就像婴儿,会长出一张什么样的脸,母亲的责任不可推卸。
结束和郁可唯一年一度的见面时,记者碰到了万芳(微博)。在万芳眼里,这个成都姑娘还有许多尚未开化之处,值得仔细打磨、抛光、塑形,可璞玉总归璞玉,她兼具了两种令人着迷的气质——“首先,她是温润的,养人;然后,她也可以很美,喜人。你说郁可唯到了哪个阶段?是养,还是喜?”
明年,我们再一探究竟。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63d0f703918fa0ecedb21b4a269759ee3d6ddb04.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