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雏凤近于老凤声 记瑶族务工青年贾怀胤 竺家惠 贾怀胤,23(2009年)岁年纪,细长的身材,白皙的脸庞上还带有几分孩子气。别看他只是奉化西坞一家服装厂的打工小青年,他还是奉化京剧联谊会的老旦票友,在宁波市的戏曲圈子里小有名气哩。
小贾老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一个湘桂边界的大山区。那里是漓江的源头,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50余公里。在这个水如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民族聚居区,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那里有壮剧、桂剧、彩调剧,人们干的是庄稼活,但都有出门三步唱山歌的习俗。小贾的家在龙虎乡源头村,一个只有千余人的小村子,但有五六十人能登台唱戏。他的父亲、伯伯、叔叔都是村里彩调剧团的台柱子,不但能唱,还能打鼓操琴。他从孩堤时代起就受到艺术的熏陶,耳濡目染,爱上了戏剧。
2002年,小贾初中毕业,凭着天赋和戏剧基础,被南宁市桂花艺术学校录取。正当他憧憬着美好未来时,艺校高昂的学费,使这个清贫之家的孩子望而却步。他被挡在了艺术宫殿之外。第二年春天,他和几个小伙伴走出大山,辗转来到奉化西坞的一家服装厂打工,学的是裁剪和缝纫。2004年小贾学艺的事似乎有了转机。桂剧团得知他以前未能入学的情况,找到他的父亲,希望他再次报考。但这件事被父亲一口回绝了。在奉化的小贾对此全然无知。后来当他知道这个消息,赶去报考,已经晚了,剧团的名额已经满了。他无奈之下,向团长求情,要求通融,但团长也爱莫能助,只留下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希望他业余自学。
和戏剧几次失之交臂的贾怀胤,从此少了那份心思。每日里守着缝纫机,埋头干活。只是偶有空闲时,哼几句家乡的小调,也算是过过戏瘾。一次,他在电视里看到京剧传统戏《打龙袍》,那是前辈艺术家李多奎的名段。那戏里激越高亢而又苍凉婉转的唱腔旋律,深深感染了他,也拔动了他已趋于麻木的戏剧神经。于是他爱上了京剧,有空就学唱。也是事有凑巧,一次他到奉化中山公园玩,听到一幢小楼里传来一阵明快的京胡声和嘹亮的歌声,精神为之一震。他顿时找回了戏剧的感觉。他大着胆子进去,学唱了一段老旦戏《钓金龟》,不料受到了票友们的肯定和鼓励,说他唱得有风韵。事后他才知道那个地方叫京剧联谊会,是奉化市文化部门为振兴京剧国粹而专门开辟的一个戏曲演练场。此后,小贾每逢休息日,就风雨无阻地赶往那里练唱。他不打扑克也不搓麻将,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唱京戏上,早上一起来就吊嗓子。他不买新时衣服,生活上粗茶淡饭,极其简朴,把零花钱都用来买录音机、随身听、磁带、光碟和书籍上。一有空闲,就听录音,跟着学唱。有时为唱准一句长腔,会跟着学唱几十遍。还对着镜子和片子里的演员对口形,为的是研究吐字发音,模仿演员的神情和身段步法。最近,他又自己裁制了一套老旦的服饰,做了一根拐杖,自己化装。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的技艺也提高了许多。他不但能唱,而且唱得像,唱得准。现在小贾经常代表奉化京剧联谊会去外地观摩交流。去年冬天,在新昌举行的“江浙沪京剧票友演唱会”上,一曲西皮唱腔《打龙袍》,博得了资深票友的赞赏,场上喝彩声和掌声不绝。此后他还到衢州、宁海、宁波市演唱,每到一地都赢得了人们的赞扬。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小贾并不自满。他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博大精深的京剧能使自己学到许多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为人的道理。他表示以后要继续不懈地努力,提高演技,展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