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77,025贴子:14,640,019
  • 8回复贴,共1
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第十五》里说:“弁如两手相合抃(bian,拍手)时也,以爵(通雀,一种小鸟,这里大概是指似鸟头的颜色)韦为之,谓之爵弁;以鹿皮为之,谓之皮弁;以韎(mei,茜草,这里大概是指用茜草染色)韦为之,谓之韦弁也。”这三种弁,应该是外形一样,而材质有差别。
这里描述的爵弁,外形就像两手相合时的样子,显然是似双手合十之形,似△形,“爵”一般认为通“雀”,在这里指像雀鸟头部一样的颜色,为黑中带红之色(如东汉班固《白虎通义.爵弁》条,但该书只谈到颜色,没谈形制)。“韦”,一个意思是熟牛皮,一个意思通“围”,不管取哪个意思,“爵弁”都是指弁的颜色或面料,而与形状无关。
而南朝范晔《后汉书.舆服志》里却说:“雀弁冠 爵弁,一名冕,广八寸,长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这明显与《释名》中的描述不一致。后世一般认为爵弁就似没有冕旒的冕(如图2),可能就是受《后汉书.舆服制》影响。
但是,问题是哪种描述才是爵弁正确的形制呢,既然称为弁,从字形上看、从记录年代上看,应该还是以东汉的描述为准(如图1),也就是说,现在汉服婚礼上戴的爵弁,形制基本不准确。
图1.爵弁大约是如下形制,以明代梁庄王墓皮弁为例(感觉古时爵弁形似应再长再尖锐些,才似两手相合形,不过明梁庄王墓这个皮弁已经算不错比较到位了)





1楼2012-09-26 23:01回复
    图2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爵弁”条)


    


    2楼2012-09-26 23:04
    回复
      另附几张宋\明时期皮弁\爵弁图(按上边的讨论,爵弁应该与皮弁形制相同,这里发图主要是看看宋、明时人所绘的皮弁,从而了解爵弁的样式)
      宋聂崇义《三礼图》中的皮弁和爵弁(以下均出自周锡宝《中国古达服饰史》)
      皮弁

      爵弁

      明《三才图会》中的皮弁

      


      3楼2012-09-26 23:16
      回复
        唐代阎立本作《历代帝王像》里南朝陈文帝像,陈文帝头戴皮弁,这是唐人所绘皮弁,爵弁应与其形制相似,二者材质不同而已。(出自: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


        


        4楼2012-09-26 23:24
        回复
          现在汉服婚礼男士多用爵弁,因为《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婚礼时男方戴爵弁(但没有描述形制),所以爵弁的形制在当今尤为重要.才疏学浅,欢迎大家讨论.


          5楼2012-09-26 23:29
          回复
            修正一下,1楼——————不管取哪个意思,“爵弁”都是指弁的颜色或面料,而与形状无关。————————“爵弁”应是“爵韦”。


            6楼2012-09-26 23:42
            回复
              顶一个!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09-26 23:44
              收起回复
                “韎韦”,《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方事之殷,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说:“战事正急的时候,见到一位穿赤黄色(韎,也有说是浅红色)熟牛皮(韦)军服(跗注)的人,那人是位君子。”
                可知“韎”是形容词,指赤黄色或浅红色,“韦”是指熟牛皮,“爵”按通常的解释也是形容词,指黑中带红的颜色,因此,“爵韦”应是指上成黑红色的熟牛皮,由它制作的弁称为“爵弁”,爵弁应是似△形,用黑红色熟牛皮制作(上边装饰彩色珠子)。
                爵弁、皮弁、韦弁,都是以皮革为材料(弁的面料在隋唐改用了乌纱,以后沿用),形状如△,所不同的,爵弁是黑红色,韦弁是红色或赤黄色(军事上用,所以主色调是红色),皮弁是鹿皮的。
                《诗经.卫风.淇奥》:“有匪(斐fei)君子,充耳琇(xiu)莹,会(kuai)弁如星”,描述了一位戴弁的君子,“充耳”,指弁上垂下来垂在耳边的玉石和宝石,“会(kuai)”,弁上两缝相合的地方,“会弁如星”,指弁上接缝处装饰着一串串彩珠、玉石、宝石,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
                按《仪礼.士冠礼》:“皮弁笄、爵弁笄,缁(zi,黑色)组(丝带)紘(hong,系弁的丝带)纁(xun,浅红色)边”(用黑色带有浅红色镶边的丝带做紘,用以系弁),戴弁要用笄和丝带固定。
                


                8楼2012-09-27 1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