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阿美吧 关注:2,207贴子:35,756
  • 8回复贴,共1

【图文〗品味龙胜梯田 生命创造的奇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7-05-10 21:10回复
    生活中的许多机会,如果没有抓紧,就会稍瞬即逝。即使旅游也是如此。
      在阳朔度过了一周静谧而又温柔的散淡时光后,我便提出去看梯田,却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毕竟是时代不同,接连不断地上山下乡、五七干校,早把他们这代人对大地的好奇心磨蚀得一干二净了。我确实迟疑了,但是,短短100公里的距离,如果擦肩而过,也许很多年都会遗憾彼时的选择……
      靠接连不断的撒娇和如坠云雾的描述,我几乎是把母亲连哄带骗地拉上了从桂林开往龙胜的班车,没想到,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龙胜梯田却成了母亲记忆中最壮阔、最美丽、也最具人文风情的心灵憩息之地。


    2楼2007-05-10 21:11
    回复
      `


      3楼2007-05-10 21:11
      回复
        梯田:直击心灵深处的震憾
          从龙胜县城开出的旧面包车,就这样颠簸着摇晃着沿着崎岖的山路把我们载进了村寨,几乎是在顷刻间,原本沉寂的美丽就在我们面前悴不及防地揭开了面纱,就连母亲,此时最深刻的感受也只有两个字——震憾。面前的一片片的梯田,仅仅是农业社会中人们赖以生息的产物罢了,却如一条条撕碎的缎子般软软地铺开去,绵延到天边,没有风的时候极平、极开阔,暴雨将至时又仿如把翡翠砸碎了的那种惊人光泽。
          它的气势如虹,它的浩翰如海。一道道梯田有的似行云流水,从山脚盘绕到山顶;有的似迷宫般纵横交错,蜿蜒曲折地铺嵌在山崖下;有的凌空屹立于高山之巅,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山色空蒙,绵延十几公里的田埂里只有一两个白衣壮民或红衣瑶民和无限的翠绿并行,滋润着这片静默多年的土地,同时,也怦击着我们在喧嚣都市中蜗居已久的心灵。
          这才明白,为什么有人竟用时尚刊物中常见的“魅惑”来形容如此传统的农耕文化产物,为什么这个偏僻山乡竟几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龙脊梯田分龙脊和金坑大寨两部分,最高海拔8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500米。虽说从山脚到山顶,有着依山势开辟出的数千块田,其实最大的一块田也不过一亩。大多数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蚂拐(即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


        4楼2007-05-10 21:11
        回复
          `


          5楼2007-05-10 21:12
          回复
            据说当地曾有一个苛刻的地主交代农夫说,一定要耕完206块田才能收工,可农夫工作了一整天,数来数去只有205块,无奈之下,他只好拾起放在地上的蓑衣准备回家,竟惊喜地发现,最后一块田就盖在蓑衣下面!
              无法想象,800多年以前,第一批到达龙脊的壮民和瑶民面对横亘在面前的深山,是如何咬紧牙关,依靠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开垦出第一块梯田的。
              稻米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也许未加考虑,他们的子孙便接过父兄手里的锄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最心满意足的事,是不是就在耄耋之年和重孙玩耍时,又听到孙子传来的又开垦出一块新田的好消息呢?
              从元代到清初,整整650年。当初龙脊开山造田的祖先们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竟变成了如此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
              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为耕。只有生命,才能创造如此辉煌的奇迹。我和母亲心中被遗忘很久的幸福和感动,悠悠如浪花般扩散开去。第一次,为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深感骄傲。
              


            6楼2007-05-10 21:12
            回复
              `


              7楼2007-05-10 21:12
              回复
                龙脊壮寨:洒着阳光味道的小康村落
                  刚走进龙脊梯田旁的平安壮寨,就让人感觉很象阳朔,空气中洒着阳光的味道,中英文招牌同时挂在木楼的正中央,时不时的,身边就闪过几名金发碧眼的老外。我们住的“龙脊宾馆”据说曾经是村中最豪华的宾馆,标间一晚50元,以性价比来说应算是颇为舒适的了。
                  龙脊宾馆和其他绝大多数宾馆(实际就是木楼)一样,一层是餐厅,清一色的木桌木椅,白底蓝花的茶碗似乎还留有茉莉花茶的余香。流水潺潺,一片郁郁郁葱葱的树林围绕着四周,我们就靠在铺着蓝色蜡染布的木桌旁休憩,望着红红的辣椒成簇地平躺着,袅袅炊烟升腾到大山深处。如一幅淡墨轻抹的中国画,
                  村里的壮民告诉我们,他们算不上本地人,只是在宋末为避战乱,才自山东的海边迁徙定居于此的,为表示对大海的怀念,他们的头饰至今还保留着蓝白相间的飘带。但如今这种飘带只能在老年人的头饰中偶见一二,年轻人的头饰多是粉底白花的枕巾,农村结婚最流行的那种,有的上面还有着若隐若现的“喜”字,足见现代文明对这个古老村寨的冲击。
                  平安村因梯田而成名,因梯田而致富,但现在村民已靠开客栈饭馆为生,梯田,大多只是雇给外村人种,自然更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不过村里人见的世面多了,自然没有了生涩,如果你在层层叠叠的翠绿中迷了路,村民就会大方热情地把你带回寨子,坦率地说,这种感觉或许有些世故,但却让游客觉得很满足、很舒服。
                  小学校是村里少见的水泥建筑之一,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8楼2007-05-10 21:13
                回复
                  金坑瑶寨:固守原有纯朴的世外桃源
                    金坑大寨梯田旁边是一个由金坑由大寨、田头、壮界、新寨等五个寨子组成的寨子群。从县城到金坑的路这两年刚修通,景点开发较晚,梯田,现在仍然是瑶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村民的生活方式,也一如几个世纪以前,固守着原有的纯朴:两层的木楼,离地面约1.5米的底室用来饲养牲畜、堆放农具和柴火,上层略显阴暗的房间,是全家生活居住的场所。有的家庭,在楼前还会悬挂一些大小不一,看不出具体形象的图腾,使我们一时产生了时空错落的不真实感。
                    红瑶是金坑大寨的主要居民,因妇女外衣花纹图案以粉红色为主而得名,现在村子里的中老年妇女依旧有穿传统服装的习惯——粉红色的上衣,黑色的百摺裙,非常的艳丽妩媚。据说,红瑶女子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和织布,从嫁衣到婚后全家人的衣服都出自红瑶女子勤劳的双手。
                    遗憾的是,我们转了几个寨子,既没能听到织布机那陌生又熟悉的“咔咔”声。或许还是因为闭塞,中老年瑶民见到游客有些拘谨,甚至有些警惕,语言沟通也颇为困难。
                    不过,吱呀呻吟的木板门、倚着它韶华已逝的红衣老人、以及外表由深红转至黝黑的沧桑老屋,已使我们暗暗窃喜:竟在不经意间闯入了一个“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金坑大寨的住宿条件不算好,有标准间的旅馆只有一两家,但在山头的“观景楼”随遇而安,却意外地享受了推窗观景、清韵悠远的意境。
                    入夜,整个客栈只有我们母女二人,远处的灯光摇弋着闪了几闪,灭了,整片大山便沉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没有喧嚣、没有嘈杂,如世外般的清素,仿佛割断了时间。母亲忽然对我说,“明年,要有机会,我们一起再来看秋收吧。”枕着山风入眠,一夜香甜。


                  9楼2007-05-10 2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