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悠客吧 关注:186贴子:10,590
  • 6回复贴,共1

书影闲话:《天下无贼》,善意的谎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赵本夫小说原著,冯小刚导演电影。2004年


1楼2012-11-22 13:09回复
    1、似曾相识的故事。
    这是一个典型的欧·亨利题材的故事。如果看过这部小说或电影的朋友,同时也看过了欧·亨利的小说的话,我相信大家会同意这个题材。当然我不是说赵本夫抄袭了欧·亨利,但就像看了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之后,会自然而然想起莫泊桑的《羊脂球》一样,不由得我们不想起欧·亨利的一则故事。
    那个故事大概是这样。某君是一个高明的盗贼,银行的保险柜对他而言形同虚设,当然他也有失手的时候,最后刑满出狱,没想到他出来之后,同样的故事又发生了。然后专门有一个**在跟踪调查这件事情。某君后来爱上了一个银行家的女儿,他也决定金盆洗手了。那天他正准备把他的工具拿去销毁掉,而正好在这个时候,一个小孩无意中被困在了保险柜里面,再也没办法出来。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即将消逝,众人毫无办法,而某君知道自己可以救他,但无疑是自我暴露,从此会进监狱,会丧失自己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何况,他在人群中已经发现了那个暗探……但最后,他还是用他的作案工具再次打开了保险柜,救出了那个小孩,然后就非常沮丧也非常自觉的走向那个**,而这个时候,这个**则扭头走了,他说“我并不认识你”。
    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浪子回头,改邪归正,金盆洗手的故事。《天下无贼》的故事,跟这个如出一辙。同样是盗贼和**的故事。一对惯偷行走江湖,一个警探长期追踪,在最后,惯偷改邪归正,**私下放弃了自己的任务。把他们当英雄。因为他们的确一路上帮助了这个傻根的农民工,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这个意义上,我说这个故事充满了欧·亨利的色彩。


    2楼2012-11-22 13:24
    回复
      2025-07-23 11:23: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开头与结尾的变化
      小说与电影的故事模型,故事主体,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明显的感觉到,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是很不相同的。而且故事视角有很大的变化。
      小说的视角,或者说主线索,主要是集中在傻根身上。傻根相当于欧·亨利小说中那个被困的小孩,但在赵本夫的小说中被放大了,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道具,而是一个思想非常单纯的青年,他在西北打了五年工,现在想回家娶媳妇了,这是一个农民工的理想。他相信人性本善,他不相信会有盗贼。小说的开头就说了,他家乡河南的某个村庄,是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方。跟孟非笔下的新疆有很相似的地方,就是说你如果丢了东西,别人会守候在失物旁边直到你回来,如果你一直没有去找,在太阳落山之前,他用石头圈起来,别人就不会存非分之想。甚至他们对山坡上的牛粪,也可以用石头包围来代表权利。这是个多么淳朴的村庄,多么单纯的人啊。正是因为他的单纯,所以他谢绝的老乡的好意,他舍不得花几百元的手续费通过银行汇回老家,执意要随身携带6万元现金回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惹出了一系列的麻烦。但他自己,是天真的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盗贼的。这是傻根的视角。
      电影把视角转到了惯偷身上。这是一对情侣。男的叫王薄,女的叫王丽。小说中也提到了他们曾经偷了某处长。因为在整个官僚体系里面,处长一级是最佳目标。小说是晴蜓点水的提了一下,在电影里面充分展示了一下。就是演了傅彪这个冤大头。
      电影是先从这对惯偷开始的。电影的镜头完全忽略了傻根临行前的西北夜色,完全忽略了,不去管他。而是先从刘德华跟刘若英开始。我想这种效果应该会比从王宝强开头要好很多,因为毕竟刘德华和刘若英的名气和演技,各方面都要比王宝强要强很多。这就相当于下象棋的人说的“三步不出车,必是狗矢棋。”在这里,刘德华是车,王宝强是卒。所以这对惯偷就先出来了。而且是以一个小故事出来的,就是他们联手诈骗傅彪的故事,傅彪成为冤大头,把现金和轿车都给了他们。这个小故事跟整个大故事关联并不大,只是作为一个开头,让这两个惯偷有了去西藏旅游的本钱。后来在电影《非诚勿扰》里面,范伟也扮演了一回冤大头。葛优用一个塑料模具,美其名曰诚信机,就骗走了他几百万,然后开始了他的泡妞之旅。我想这个创意大概又源自于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吧。我感觉冤大头故事是冯小刚喜剧的一种比较常用的开头方式,冤大头提供了资金后,就被一脚踢开了,他就是个过门人物。这种开头模式,大概就从这部电影开始的吧。


      3楼2012-11-22 13:42
      收起回复

        2、别具一格的开头


        4楼2012-11-22 13:45
        回复
          电影的开头是这个小故事,小片断。但这只是一个过门,没有这个片断,这个故事也不受多大影响。真正开头,是他们在车站遇到傻根的时候。小说中最先出现在这个场景中的人物,只有这两个惯偷,还有一个刀疤脸。
          当他们在车站相遇的时候,惯偷们已经旅游归来,已经洗尽尘埃,决定金盆洗手了。男偷王薄曾经是个画家,因为一直没找到灵感,没有从事绘画的工作。他喜欢旅游,所以偶尔会作案,然后出去旅游。女偷王丽,还有一个弟弟。因为家庭的原因,她需要偶尔偷一偷,也喜欢旅游。小说中他们是萍水相逢的搭裆。没说是情侣。所以他们也是决定回去后,在北京就分手的。男的找到了灵感,想做画家。女的想做什么,搞忘了,但至少是遇到了傻根后,她决定成全傻根的梦。让他相信这个世界是美丽的,是“天下无贼”的。这是傻根天真的梦,也是王丽想要成全他的梦,也是王薄跟刀疤脸都要一起成全的梦。于是,他们坐上了同一辆火车,同上了同一桌座位。傻根是蒙在鼓里的当事人,而刀疤脸跟二王们则互相监视。王丽是想成全傻根,是想保护他,所以她坐在了他身边。而刀疤脸坐在了傻根对面,不知道是否怀有好意。王薄则坐在了刀疤脸的旁边。
          当这些人物都进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后,这个故事才真正开头。
          电影加入了一个人物群。那就是跟二王演对手戏的葛优一行。这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障碍。葛优、尤勇、李冰冰,还有几个小虾米。这几个人物在小说中原来是没有的。或者有,也只是作为背景处理,没有走到前台的。但电影把他们搬到了前台。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演绎,才使得这个故事变得更好看了。把文艺片变成了动作片了。
          于是在开头的画面展示中,就出现了他们在西藏旅游中各自神乎其技的偷技展示。各自作比赛前的热身。这无疑也为后面整个旅程里面的较量作了很好的铺垫。


          5楼2012-11-22 14:03
          回复
            4、细节与结尾的处理
            电影除了增加了不少人物,还有就是增加了更多的细节。
            小说原著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细节,在电影里保留了下来。
            一个是王丽看到傻根睡着了,怕他感冒,去关窗子,这时他对面的刀疤脸以为她要动手偷傻根的钱包,出手阻止。在电影中,这个刀疤脸变成了葛优。而那个**一直处在幕后,没有正面出现在交锋现场。
            再一个是傻根下车买东西,被小偷从背后把东西偷走,而王丽又不动声色的把它偷回来,放回原处。这个被刀疤脸看在眼里。而在电影里同样是把这个放在了葛优的戏上。
            不但把**的戏转到了对手资贼上面。还为这伙人增加了不少戏。比如在餐厅里的戏,火车顶上的戏,厕所边的戏,车厢过道的戏,座位上的戏……几乎火车的各个角落,可以展开活动的地方,都让他们尽情演出了。
            还有就是结尾的处理。
            小说的结尾是王薄为保护傻根的钱包,英勇与歹徒搏斗,英勇献身了。电影里面同样是献身,但把他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而且把时间推后到王丽怀上了他的孩子,然后由刀疤脸**送消息给她。并且重现了刘德华跟葛优生死较量的一幕。在这里面把葛优扮演的人物的凶残与狡猾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这是一个完全重新创造出来的新的人物。他是真正的贼,但他一直被屏蔽在傻根的视野之外。
            天下无贼,只是好人的一厢情愿。天下真的没有贼吗?不,这只是个善意的谎言!


            7楼2012-11-22 14: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