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xxxxxxx吧 关注:234贴子:43,704

藤壶,神奇的生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1-08 13:53回复
    藤壶(Balanus),甲壳纲,藤壶科。藤壶是附着在海边岩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它的形状有点象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常叫它“马牙”。藤壶不但能附着在礁石上,而且能附着在船体上,任凭风吹浪打也冲刷不掉。藤壶在每一次脱皮之后,就要分泌出一种粘性的藤壶初生胶,这种胶含有多种生化成份和极强的粘合力,从而保证了它极强的吸附能力。


    2楼2013-01-08 13:53
    回复


      3楼2013-01-08 13:54
      回复


        4楼2013-01-08 13:54
        回复


          5楼2013-01-08 13:55
          回复


            6楼2013-01-08 13:56
            回复

              附着在波罗的海琥珀上的藤壶


              7楼2013-01-08 13:57
              回复


                8楼2013-01-08 13:58
                回复

                  长在螃蟹上的藤壶


                  9楼2013-01-08 13:59
                  回复
                    @媛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1-08 14:19
                    收起回复
                      充满了韵律美~
                      不是咩?~

                      谁敢删跟谁急!
                      


                      11楼2013-01-08 14:41
                      回复
                        好漂亮


                        12楼2013-01-08 18:52
                        回复


                          13楼2013-01-09 09:56
                          回复
                            上次发的这张图片原来就是藤壶~

                            真好看~


                            14楼2013-01-09 09:57
                            回复
                              七月藤壶正当鲜

                              每年的6月中旬到9月中旬,是东海区的休渔期。渔场捕捞的鲜海货没了,人工养殖和滩涂礁岩的水产品便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主角。这其中,其貌不扬其名不显的藤壶,成为一道特色渔家菜。在洞头,不少渔家排档,把连壳带肉层层叠叠的藤壶丛煮熟,端上一大盘,让游客们自己动手戳挖。从藤壶坚硬外壳的壳口处轻轻戳入,白里透红的肉便脱壳而出,连酱油醋都不用蘸,直接入口,略微咀嚼,一股清鲜滋甜的味儿便在口中弥漫,令人连咂舌头,赞道:“真是独具渔村风味的海鲜小吃!”

                              藤壶的繁殖能力极强,凡是海浪冲溅到的地方都可存活;即使把整个礁岩上的藤壶全挖光,过不了多久,经海浪冲刷,它们又会重新长出来。据老渔民说,海水中有一种叫“藤壶水”的潮流,这种潮流一来,礁岩上便齐刷刷长满藤壶,长势旺得很。藤壶也分不同品次。长在礁岩底部水深处,肉体如大拇指般的属上品,俗称“虎且”,意即藤壶王,肉身厚,鲜味足,不过数量不多;长在礁岩中下部,密密麻麻层层叠叠长在一起的,便是藤壶丛了。煮熟后挖出来的叫“且晡”,属中品,是佐酒的佳选;单个独体生长的藤壶,属下品,挖戳过来后,有趁新鲜出售的,也有撒盐腌制,备作下饭菜的。
                              过去的渔村,海蜇、鱼生、藤壶是贫穷人家的常备菜。现在,洞头洋的海蜇已基本绝迹,鱼生的原材料鱼也日趋减少。只有藤壶,还是这么不离不弃地生着、长着,为人们提供美味。不过,在洞头海鲜市场,有个心照不宣的约定:“买藤壶,不还价”。藤壶的价格大多不贵,要购买的人也一般不讨价还价。为什么?这是由藤壶生产特定的辛苦和危险而来的。
                              洞头藤壶的多发地,在远离本岛的大小瞿、竹屿、南北摆屿以及更远的一些无人小岛的礁岩上。从事藤壶生产的主要是妇女,使用的工具很简单,是一种类似钢钎、俗称“且钎”的木柄铁头钎。她们三五人成一组,划着小舢板登上这些岛屿,为了挖到更多大一些的藤壶,她们有时还身系绳索,下到没法行走的峭壁或礁缝。藤壶外壳坚硬,常划破手脚;更加上礁岩溜滑,浪涛汹涌,一足不慎,险象环生。过去年代便时有坠崖、翻船的不测事故发生。人们感念于此,对藤壶的卖价便不作计较。现在,生产的安全性好了,而这种购买的俗定却沿袭了下来。
                              据经常上礁岩挖藤壶的人说,藤壶大约在农历六月以后产卵。产卵之前,藤壶最肥最鲜,是品尝的最佳时节。到洞头吃海鲜的朋友,不妨试上一试。


                              15楼2013-01-09 1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