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8年,忽必烈第3次派遣黑的、殷弘使日。元世祖依旧要求高丽人当向导,在高丽人潘阜等的带领下,黑的等于次年3月到达对马岛。此时,日本列岛西部邻近高丽的邦国和居民都已经被幕府发动起来,准备抗击蒙古入侵,因此对蒙古使节的到来没什么好态度,岛民开始起哄,驱赶黑的等人。蒙古人黑的久经战阵,哪咽得下这口气,于是在撤逃的同时,掳掠了两个岛民塔二郎和弥二郎。4月,黑的等回京复命,献上掳获的两个日本人。忽必烈大喜,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向日本人展示他的大度和风采。他命令元朝廷的官员好好招待二人,并赠送礼品,同时由中书省起草致日本朝廷的牒书,最后派遣高丽人金有成携国书送塔二郎、弥二郎回国。但忽必烈的愿望又落空了,日本人还是没有什么回应。压力来自于日本的武士阶层,他们尚武斗勇,反对政府回应强横无礼的蒙古。
1270年,忽必烈久不见日本回信,决定再派使节赴日。陕西宣抚使赵良弼闻讯,主动请缨要求出使日本。元世祖于是授赵良弼为秘书监,携国书出使日本。这封国书大体上还是很客气的,书中说:或许是因为高丽权臣林衍叛乱导致道路梗塞,所以日本使节才没有来,否则,以日本这样知礼的国家,怎么能不理睬元朝的通好之举呢?这其实是在给双方找台阶,留下回旋的余地。当然,以忽必烈的脾气,最后还少不了武力威胁一下,“其或犹豫,以至用兵”。次年9月,赵良弼在高丽人徐称的陪同下,率一行百余人到达日本筑前的今津。日本人看到蒙古的使船,持刀准备围攻。赵良弼没有龟缩在船内,而是舍舟登陆。今津守将请赵良弼入板屋内,并且派重兵包围。第二天,日本太宰府太宰少贰藤原经资率军前来,经资让武士们列阵以彰声势,随后,经资便开始厉声责问赵良弼,要求赵良弼交上国书。赵良弼镇定自若,说:“大元的国书应该交给贵国的天皇,天皇不允,则交给幕府的大将军,除此之外,我不会交出的。”藤原经资悻悻而归,几天后,他又来了说:“日本国自太宰府以东,上古使臣没有来过的。现在贵国派遣你来,你不出示国书,我怎么相信你,把你送到京都去呢?”赵良弼自然是熟读中国史书的,于是引经据典反击:“隋文帝派遣文林郎裴世清来到,你们的国君出城迎接;唐太宗、唐高宗派来的使节,都见到了贵国的国君,为什么就独独我不能见国君呢?”藤原经资是秉幕府的意志而来,也不敢擅自做主,双方大约经过一番谈判,最后决定由赵良弼抄录一份国书,请藤原经资呈上。国书呈上之后,日本朝廷还是没什么回应,反而命令太宰府将赵良弼等人送回对马岛。
1270年,忽必烈久不见日本回信,决定再派使节赴日。陕西宣抚使赵良弼闻讯,主动请缨要求出使日本。元世祖于是授赵良弼为秘书监,携国书出使日本。这封国书大体上还是很客气的,书中说:或许是因为高丽权臣林衍叛乱导致道路梗塞,所以日本使节才没有来,否则,以日本这样知礼的国家,怎么能不理睬元朝的通好之举呢?这其实是在给双方找台阶,留下回旋的余地。当然,以忽必烈的脾气,最后还少不了武力威胁一下,“其或犹豫,以至用兵”。次年9月,赵良弼在高丽人徐称的陪同下,率一行百余人到达日本筑前的今津。日本人看到蒙古的使船,持刀准备围攻。赵良弼没有龟缩在船内,而是舍舟登陆。今津守将请赵良弼入板屋内,并且派重兵包围。第二天,日本太宰府太宰少贰藤原经资率军前来,经资让武士们列阵以彰声势,随后,经资便开始厉声责问赵良弼,要求赵良弼交上国书。赵良弼镇定自若,说:“大元的国书应该交给贵国的天皇,天皇不允,则交给幕府的大将军,除此之外,我不会交出的。”藤原经资悻悻而归,几天后,他又来了说:“日本国自太宰府以东,上古使臣没有来过的。现在贵国派遣你来,你不出示国书,我怎么相信你,把你送到京都去呢?”赵良弼自然是熟读中国史书的,于是引经据典反击:“隋文帝派遣文林郎裴世清来到,你们的国君出城迎接;唐太宗、唐高宗派来的使节,都见到了贵国的国君,为什么就独独我不能见国君呢?”藤原经资是秉幕府的意志而来,也不敢擅自做主,双方大约经过一番谈判,最后决定由赵良弼抄录一份国书,请藤原经资呈上。国书呈上之后,日本朝廷还是没什么回应,反而命令太宰府将赵良弼等人送回对马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