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奎台,是我出生的地方,二十六岁以前我一直生活在这里。
奎台其实是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不像张家庄李家寨似的那么易懂,
每当我说起家乡的时候别人总是要反复问上四五遍,还得问“奎台”的“奎”字怎么写才明白。
关于奎台这个村名,有很多传说典故,
这些传说都是我小时候从村里老人那里听来的,
村里的老人不管识字的不识字的有文化的没文化的都会讲,套句广告词就是:奎台人都知道。
□盛先文
“奎台”原为“龟台”
相传古时候奎台这里有一头金牛,每天夜里都在拉土筑一个高台。后来被一个人见到了,那人见财起意,就开始打金牛的主意。他打听到在不远的地方长着一颗金瓜,等瓜熟后用金瓜掷击金牛,只要击中,金牛就会化作一堆金子,但金瓜只能用一次。那人就天天守着那颗金瓜,盼着它快些成熟,等啊等,盼啊盼,等到金瓜九成熟的时候那人实在是等不及了就把金瓜摘了下来。半夜里,那人拿起金瓜向金牛投去,力气够大,也击中了。可金瓜毕竟只有九成熟,只砸下金牛的一只角来,金牛跑了,金瓜也不见了,台子也不再长高了。这个台子从上面看像是一只乌龟,所以叫“龟台”。可能是觉得“龟台”这名字不太雅,就改成了现在的“奎台”。
童年记忆里的庙会
不管故事是真是假,台子是真有台子,足有十几米高,就在奎台村的最南边,我们叫它南台,现在的南台是奎台中学,原来曾是一座寺庙,叫“理玄寺”,据说是明朝朱元璋时建的。听村里的老人们讲,当初“理玄寺”香火可旺呢,气势也是相当雄伟。虽说现在改造成了奎台中学,但也还能看见当时的影子,中学的办公室就是由寺庙的大殿改建而来的,屋檐确实雕龙画凤,和今天的建筑大不一样。办公室里有一口井,井很深,传说大禹治水时把危害当地的孽蛟锁在了这里。有了这口井,夏天办公室里凉快极了,从井口呼呼往外冒凉气,比空调都管用,还环保。
因为奎台有了座不一般的“理玄寺”,奎台也就变得不一般了。每年的四月初八都有庙会,我们称之为赶会,天津、济南、德州、惠民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这里赶会。上世纪四十年代,“理玄寺”遭到了破坏,损毁了,但庙会却延续了下来。
庙会开市的标志是戏班子来了,戏台很简单,也就有四五米高,一百多个平方,土的。戏台周围有一圈沟,也不算深,沟里还浇上了水,是为了防止孩子们往戏台上爬。但总有些不管不顾的孩子手脚并用着向上爬,经常会有孩子爬到一半滑下来,有的就直接掉到水沟里,也不哭,还笑,别的伙伴就在那起哄,反正沟不深也没多少水,顶多是衣服湿了,一会儿就干了。
戏台周围卖甘蔗和瓜子的最多,瓜子一毛钱一茶盅,甘蔗一毛钱一小节,我们舍不得买。那时有一种高粱,也挺甜,足有两米高,我们管它叫“甜高粱”或者“甜棒”,一毛钱一根,相比甘蔗实惠多了。孩子们交上一毛钱,比比这根,掂掂那根,左右合计一阵才决定下来。然后举着兴高采烈地去看戏。戏演的啥、演得好坏并不重要。看了这么多戏到现在还能记住的也就一个《武松打店》,武松一身黑衣,帽子上还有两个绒球,一抖一抖的,很精神。这出戏不怎么说话,就是个打,小孩子们都爱看,所以印象深刻。
曾经的热闹繁华之地
戏台往北是一条街,街不宽,也不整齐,人那叫一个多,熙熙攘攘的,有点《清明上河图》的意思。炸油条麻花的,卖烧饼的,卖糖水的,卖焖饼的,卖糖酥棍的,卖画卖灯笼的,卖糖葫芦的……越往北走越高,最高的地方叫“十字街”,也最繁华,相传这里就是《水浒传》里孙二娘大闹十字坡的地方。奎台原来是乡政府驻地,最初叫公社,后来才改叫乡政府,直到现在乡政府都撤销了每每聊起来还是有人会说“就是公社那一块”。那时机关单位也多,小学、中学、邮电局、银行、供销社、煤场、棉厂、粮所、油厂、医院、工商、税务……都聚集在奎台,如今这些都不复存在了。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社会在高速发展,奎台也早已变了样,庙会早就不赶了,戏台也推平了,村民们吃的穿的住的也比原来好了。在外时间长了,想离开城市的喧嚣时,我还是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时的奎台。每当想起它,满脑子里还是炊烟袅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画面,还是满街叫卖看戏赶会的场景。等到驱车回了家,才发现它早已不是原来的它了!但那个美好又温暖的奎台永远都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奎台其实是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不像张家庄李家寨似的那么易懂,
每当我说起家乡的时候别人总是要反复问上四五遍,还得问“奎台”的“奎”字怎么写才明白。
关于奎台这个村名,有很多传说典故,
这些传说都是我小时候从村里老人那里听来的,
村里的老人不管识字的不识字的有文化的没文化的都会讲,套句广告词就是:奎台人都知道。
□盛先文
“奎台”原为“龟台”
相传古时候奎台这里有一头金牛,每天夜里都在拉土筑一个高台。后来被一个人见到了,那人见财起意,就开始打金牛的主意。他打听到在不远的地方长着一颗金瓜,等瓜熟后用金瓜掷击金牛,只要击中,金牛就会化作一堆金子,但金瓜只能用一次。那人就天天守着那颗金瓜,盼着它快些成熟,等啊等,盼啊盼,等到金瓜九成熟的时候那人实在是等不及了就把金瓜摘了下来。半夜里,那人拿起金瓜向金牛投去,力气够大,也击中了。可金瓜毕竟只有九成熟,只砸下金牛的一只角来,金牛跑了,金瓜也不见了,台子也不再长高了。这个台子从上面看像是一只乌龟,所以叫“龟台”。可能是觉得“龟台”这名字不太雅,就改成了现在的“奎台”。
童年记忆里的庙会
不管故事是真是假,台子是真有台子,足有十几米高,就在奎台村的最南边,我们叫它南台,现在的南台是奎台中学,原来曾是一座寺庙,叫“理玄寺”,据说是明朝朱元璋时建的。听村里的老人们讲,当初“理玄寺”香火可旺呢,气势也是相当雄伟。虽说现在改造成了奎台中学,但也还能看见当时的影子,中学的办公室就是由寺庙的大殿改建而来的,屋檐确实雕龙画凤,和今天的建筑大不一样。办公室里有一口井,井很深,传说大禹治水时把危害当地的孽蛟锁在了这里。有了这口井,夏天办公室里凉快极了,从井口呼呼往外冒凉气,比空调都管用,还环保。
因为奎台有了座不一般的“理玄寺”,奎台也就变得不一般了。每年的四月初八都有庙会,我们称之为赶会,天津、济南、德州、惠民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这里赶会。上世纪四十年代,“理玄寺”遭到了破坏,损毁了,但庙会却延续了下来。
庙会开市的标志是戏班子来了,戏台很简单,也就有四五米高,一百多个平方,土的。戏台周围有一圈沟,也不算深,沟里还浇上了水,是为了防止孩子们往戏台上爬。但总有些不管不顾的孩子手脚并用着向上爬,经常会有孩子爬到一半滑下来,有的就直接掉到水沟里,也不哭,还笑,别的伙伴就在那起哄,反正沟不深也没多少水,顶多是衣服湿了,一会儿就干了。
戏台周围卖甘蔗和瓜子的最多,瓜子一毛钱一茶盅,甘蔗一毛钱一小节,我们舍不得买。那时有一种高粱,也挺甜,足有两米高,我们管它叫“甜高粱”或者“甜棒”,一毛钱一根,相比甘蔗实惠多了。孩子们交上一毛钱,比比这根,掂掂那根,左右合计一阵才决定下来。然后举着兴高采烈地去看戏。戏演的啥、演得好坏并不重要。看了这么多戏到现在还能记住的也就一个《武松打店》,武松一身黑衣,帽子上还有两个绒球,一抖一抖的,很精神。这出戏不怎么说话,就是个打,小孩子们都爱看,所以印象深刻。
曾经的热闹繁华之地
戏台往北是一条街,街不宽,也不整齐,人那叫一个多,熙熙攘攘的,有点《清明上河图》的意思。炸油条麻花的,卖烧饼的,卖糖水的,卖焖饼的,卖糖酥棍的,卖画卖灯笼的,卖糖葫芦的……越往北走越高,最高的地方叫“十字街”,也最繁华,相传这里就是《水浒传》里孙二娘大闹十字坡的地方。奎台原来是乡政府驻地,最初叫公社,后来才改叫乡政府,直到现在乡政府都撤销了每每聊起来还是有人会说“就是公社那一块”。那时机关单位也多,小学、中学、邮电局、银行、供销社、煤场、棉厂、粮所、油厂、医院、工商、税务……都聚集在奎台,如今这些都不复存在了。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社会在高速发展,奎台也早已变了样,庙会早就不赶了,戏台也推平了,村民们吃的穿的住的也比原来好了。在外时间长了,想离开城市的喧嚣时,我还是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时的奎台。每当想起它,满脑子里还是炊烟袅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画面,还是满街叫卖看戏赶会的场景。等到驱车回了家,才发现它早已不是原来的它了!但那个美好又温暖的奎台永远都留存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