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考试的时候用草纸写了一张手稿,这次就把它变成一篇没有生机的文字打出来好了。
如果有希望看到楼主的字的亲可以要求放上来。很难看,所以要做好决定。
从头说起。文章初始提到了三味线与象牙拨子,摸过象牙器具的亲们一定知道它的手感,有圆润,光滑且坚硬的,其实就像桂的发质一般顺滑而坚韧,更像桂的性格一样温润而刚强隐忍。高杉脸上的温柔与平时的冷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侧面衬出桂在高杉心中是有着足够的分量的。
中间插了一句话,说回忆不会被现实垄断。这句话起初源自于笔者过去的一个同学的话“是不是现实垄断了我们之间的回忆”,其实笔者在此处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回忆的力量不是仅仅凭现在多少有些残酷的现实就能斩断的。正如桂和高杉之间的关系一般,过去有着很美好的过去,但是现在的分道扬镳仍然没能把高杉当年的情谊忘却在深深的脑海里。
紧跟其后的是高杉“独坐孤舟”的爱好。文章的题目是《行到船停处》,舟与船,至少有些小小的联系,此处之后再提。夕阳时的沉思不知怀了何种思想,到底是努力地去怀念还是努力地去忘却,笔者认为应是去忘却。亲们会想明明都是彼此在思念着,又为什么想要忘却。但是他们的灵魂的载体——换个词说是身体早已说了“永别”这种不带感情的话语,下一次见面说不定会处于对立中,说不定还会刀剑相向,说不定还会拼个你死我活。
——高杉晋助不是一个可以让感情轻易左右的人吧。
曾经说有一种深爱叫做放手,有一种真爱叫做忘却,可能高杉这个平时不大拘小节的人,在两条路中选择了一条让心灵痛苦的路线。
因为回忆不是那么轻易让现实动摇的,所以无论大脑中的碎纸机怎样日日夜夜的工作,切碎的都只是废纸,却没动这回忆一分一毫。
——说忘却,还太简单了点。
眼睛的疼痛,说来与雨还是有关系的。按照现实的科学来说,是潮气入伤骨;而按照高杉的说法呢,则是桂的报复。亲知道桂的性格不是受伤之后每一天都想要报仇的人,所以说高杉还是知道自己让桂受伤了的事情,他一直都在担心着桂的伤势。但是他被情感遗忘了理智,他应该比哪一个人都清楚桂的性格。
这样一来“用情时不懂人情世故”的帽子扣在高杉的脑袋上就很合适了。
接着讲到了高杉小时候怕桂哭泣。对于那时一个青涩的孩子来说,他还不懂什么是性格,他还不懂怎样去揣摩理解另外一个人的性格——他只能用一种最天真的方法去保护那个想要保护的人——替代。
初中的物理学之中曾经讲到做实验可以用等效替代法,但是小高杉的做法却并不等效。所以那时的桂就会问“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其实这并没有达到高杉的目的——准确的说是背道而驰。当年高杉不希望让桂看见自己的意图,但是一个问句把他简单地解读了,因此心事被暴露之后,就只剩下无谓的掩饰了。
——最后的话语,似乎也超出了他自己的预料。
一辈子并不是这么好说的,他自己也知道。
然后是谜题部分。这一部分很简洁,是笔者在写到最后的时候新加上去的。简述谜题对后文是有作用的,在此处略过。
雨夜的刺伤案件是贯穿两篇文的主线,至于高杉为何只是说了三个字,笔者在这里给出解释。
首先他秉承着儿时的思想。儿时的叙述有铺垫的意味,致使现在的局面有些混乱。带有“忘”这个字的词,高杉很少说。将这个字拆开来看,一心一亡。心死了,才会忘记不是么。
——如果要忘,那么桂接下来的人生,带着这颗已经死去的心,还有没有希望。
其次他预料不到桂的心理。多年的兵荒马乱早已模糊了他心中那个原本明亮的桂的心。现在他的性格变没变,他的认知变没变,这些他一概不知。只凭着那曾经的印象来衡定现实似乎有些太过愚蠢。
——钉在栅栏上的钉子被拔下来时,上面永远残留着一个洞。它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最后他不确定值得不值得。四个字的出口来换过去的所有和未来的思念,明明很果断的高杉在这里有些犹豫了。后来他还是站在了“长远”的利益一边,吞咽下了四个字。
综上所述只能总结出一点,就是现在的高杉的心里还是有桂的存在的。
其后是自虐与画纸所产生的情结。
自虐处亲们应该都能体会到心里去,所以在此不多述。
画纸与前文的谜题笔者放在一起论。
据高杉判断此细腻的风格应该出自桂之手,但是他还是没了解此处的用意。——因为谜题。
桂的脸上空空的一片,没有着笔的痕迹。画过手绘的亲会懂得,一般情况下来揣测作者的心情都要看画中人的眼神。在此处画中的高杉是背影,看不到桂对于高杉是什么心情,而桂自己的脸上却是空空如也,也看不出桂的心情。
这时谜题就浮现了。桂从始至终是故意没想画,还是风把没画完的画带到高杉身边,这就需要所有人去猜想——桂是故意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情,还是想要落笔却没有落成呢。
最后是文题与末句的结合。
“行到船停处”源自于【日】片山恭一的小说《船泊まりまで》,由于笔者比较喜欢片山君的书的风格,所以就有意地成为了意识流的形态。
笔者将这个题目用至本文的意图纯粹是因为一个比喻。水就像过去的回忆一样,时而水平如镜,时而波澜大起;而船就指代高杉与桂两个人之间的朦胧感情,说不上鱼和水的亲密,也说不上天与地的分离。
亲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水,船还会再向前么。
利用数学方程的代入法,可得出笔者从开篇至结尾的主旨了。
——如果你我二人之间不再有回忆,那么我们之间的感情也即将走向尽头。
木橹轻摇,自然而止。
倘若没有当初,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笔者很抱歉再次给大家留白。因为写着写着就再也把握不住心情了,所以后记要比原文长一些(大约是两千多字的洋洋洒洒)。请原谅笔者不大喜欢用逗号的习惯,使得一个句子看起来很长,还要麻烦大家来断句。
如果有理解不当的情况,也请包涵一下。
(P.S 本篇后记实属笔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对高桂这一对CP以原文角度来看的见解,若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摘与赐教。)
========================终わ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