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鸾吧 关注:532贴子:1,833
  • 1回复贴,共1

此情绵绵无绝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为度娘


IP属地:辽宁1楼2013-01-28 20:48回复
    在明清时期,女性读者阅读《牡丹亭》并因之而死的例子很多。前面提到的俞二娘虽然一直缠绵病榻,但时人和后人都把她的死归因于《牡丹亭》,汤显祖《哭娄江女子》之一:“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就是认为俞二娘是感于自己的“文字业”而死。清初的文人也说:“当日娄江女子俞二娘酷嗜其词,断肠而死。”(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五)可见女性读者阅读时情感“卷入”程度之深。无独有偶,具有这样的“卷入行为”的女性读者。她们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以假为真,甚至进入角色,把自己当成剧中人物,去进行情感的体验,这样每一个女性读者都可以化身为杜丽娘去体验杜丽娘的感受与痛苦,并加之于己,所以引起了强烈的心灵震颤。 这样的震颤我们可以归结为女性在阅读之后,产生了一种对于理想爱情关系的憧憬和希望,有些人因为太过于希望而郁结于心,按我们今天话说就是天天纠结,所以导致了抑郁症,俞二娘、商小铃就属于这一类,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自己经历太悲惨,却仍然着憧憬着那种极端痴情极端浪漫的爱情,于是也天天纠结,冯小青就属于这一类。
    那么除了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希冀,牡丹亭还影响了女性对于择偶问题的思考。封建社会一般女性几乎无法去考虑什么感情问题,反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谈不上建立什么爱情理想,要是你洞房花烛一看,遇上的是何炅,那是你可能还比较高兴,遇上的要是那个天天在湖南经视献宝的陈英俊,那你也只能无语了。但是看过这本书的女孩子,我想,她们一定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将自己与杜丽娘作比,甚至有些人还会把自己完全就想成杜丽娘,有一些很明显的例子,说明她们内心的思考。
    蕉园五子中的林以宁 在评价《牡丹亭》的时候就说 奇文隽味,真足益人神智。注意这个 益人神智 我们可以认为是对女性情感思想的影响。
    吴人三妇中的钱宜说 “今人以选择门第及聘才嫁妆不备,耽搁良缘者,不知凡几。风移俗易,何时见桃夭之化也。”
    如果说林以宁的观点还稍嫌含蓄呢,钱宜的观点就相当明了了。她直接表达出了对当时婚姻制度的不满,希望“风移俗易”,达到一种和谐的婚姻生活状态。与她有相似观点的是程琼,她和她丈夫所批的《才子牡丹亭》对《牡丹亭》有了新的演绎和理解。
    剧中描写丽娘情欲觉醒的〈惊梦〉一出,针对其【山坡羊】一曲丽娘自叙思春慕色之情:


    IP属地:辽宁5楼2013-01-28 2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