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次会见那个女人,是在8月底的一个下午,当时,夏日尚未衰退的阳光,一直照到了编辑室隔壁那个小会客室的深处。我进去时,只见那个女人坐在最贴近墙壁的一把椅子上,怕是为了避开阳光的照射吧。她和我的目光相遇时,稍微欠了欠身子,接着又像改变了主意,等待我拖过一把椅子坐到她的对面。矮小而苗条的身材,穿一套柔软的白色西装。头发垂到耳下,修剪得很整齐。
“要您特地劳驾,真过意不去。”我递上了名片说,“您有《美术新志》喽?”这本杂志已经停刊了,可是在我工作的单位《西部日本新闻》的《布告牌》这一栏上,一位建筑家提出呼吁,希望有人出让该刊昭和三十三和三十四年的合订本。
那女人对我的名片瞟了一眼之后,把视线和我碰合了。
“是的。我可以出让,不过因为有点重,我又住得有些远……”她说着,水汪汪的眼睛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我。她的目光,可以说既无一点热情,也不过于冷淡,显得有些睿智,也有些风趣。
“能送来的话,当然最好,送费可由我们这里负担,或者……”
我这么一说,那女人又把视线落到桌上的名片上。然后,她重新用手指撮起了那张名片。我看得出来,在那女人的表情中,流露出了一种喜悦的神采。
“哦,原来是泷田慎一君。您是不是福冈修悠高中三O届毕业的?”
“您说得对。”
“哎呀……”那女人有些高兴,脸上薄薄地泛起了一层红晕。“那么,您还记得同班的一个同学西川杉男吗?”
不一会儿,我就清晰地回忆起了西川杉男的脸庞。我之所以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回忆起来,那是因为过去我同他并不怎么接近,可一旦回忆起了,他的形象就鲜明地复苏了。在当地的那所名门学校中,他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稍微有点古怪的人。
“也许忘了吧。我丈夫倒还一直在提起您哩……”
“不,我还记得很清楚。据说他在艺术大学雕塑系通过了考试,他是那所大学创建以来的第一人。我还记得,在报上读到过,他在校期间还受过奖励。在那以后,他一直在从事雕塑创作吧?”
“不。五年前因为车祸伤了眼睛,就回到老家去了。伤倒并不厉害,还不至于妨碍工作,可他的精神却完全垮了,现在几乎什么事也不干,就这样白白地熬日子。”
我一时找不到回答的话。那女人也把目光朝下,默不作声,真没想到,一种沉闷的空气阻隔在我们之间。
不知为什么,我感到焦急,就转变了话题。
“您刚才说过住得很远……”
“在芥屋大门的海边,我们有一间小小的雕塑室。因为远离城市,很安静;在海边,景色很美。”那女人说,又有些恢复了爽朗的语调。
芥屋大门,从福冈市西行,约30公里,位于从玄界滩突出的半岛的西北部,是以海蚀洞多而闻名遐迩的美丽海岸。
“我丈夫嘛,经常怀念起和泷田君的旧交,他朋友不多,而您可说留给他相当深刻的印象。”
这话真出乎我的意料。高中时代的西川,他那苍白端庄的脸上,经常流露出一种优越感,对于任何人,包括我在内,态度都并不怎么亲切。我毕业后,一次也没同他有过接触。我离开东京的大学而到《西部日本新闻》就职后,就被派往东京分社工作;而我调回福冈总社,还只是在五个月之前的事。听到高中时代同班同学的消息,这似乎还是第一次。
那女人的眼珠突然明亮起来,微微眨了眨眼。
“我突然和您谈起这些事,怕有失礼貌吧。不过,不知道能不能光顾舍间一次……”
“……”
“我丈夫见到了呢田君,说不定会重新激起工作的热情哩。而且,还有出让《美术新志》的事……请务必光临吧!”那女人脸颊微红,一味低头向下看,而我又感到,不知为什么,自己总在焦躁不安地玩味着她的视线。
尽管口气暧昧,我竟然不知不觉地答应了她的邀请。当她站起身来时,我邀请她去喝茶,她直率地同意了。
我特地叫了车,把那女人带到了远离报社的一家幽静而明亮的茶室。我们在那儿待了相当长的时间。她不再多说话,可是我能够察觉到,她的眼睛总是盯着我,好像有非常多的话要说。我也确实想探索一下她的生活和不幸。
“要您特地劳驾,真过意不去。”我递上了名片说,“您有《美术新志》喽?”这本杂志已经停刊了,可是在我工作的单位《西部日本新闻》的《布告牌》这一栏上,一位建筑家提出呼吁,希望有人出让该刊昭和三十三和三十四年的合订本。
那女人对我的名片瞟了一眼之后,把视线和我碰合了。
“是的。我可以出让,不过因为有点重,我又住得有些远……”她说着,水汪汪的眼睛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我。她的目光,可以说既无一点热情,也不过于冷淡,显得有些睿智,也有些风趣。
“能送来的话,当然最好,送费可由我们这里负担,或者……”
我这么一说,那女人又把视线落到桌上的名片上。然后,她重新用手指撮起了那张名片。我看得出来,在那女人的表情中,流露出了一种喜悦的神采。
“哦,原来是泷田慎一君。您是不是福冈修悠高中三O届毕业的?”
“您说得对。”
“哎呀……”那女人有些高兴,脸上薄薄地泛起了一层红晕。“那么,您还记得同班的一个同学西川杉男吗?”
不一会儿,我就清晰地回忆起了西川杉男的脸庞。我之所以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回忆起来,那是因为过去我同他并不怎么接近,可一旦回忆起了,他的形象就鲜明地复苏了。在当地的那所名门学校中,他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稍微有点古怪的人。
“也许忘了吧。我丈夫倒还一直在提起您哩……”
“不,我还记得很清楚。据说他在艺术大学雕塑系通过了考试,他是那所大学创建以来的第一人。我还记得,在报上读到过,他在校期间还受过奖励。在那以后,他一直在从事雕塑创作吧?”
“不。五年前因为车祸伤了眼睛,就回到老家去了。伤倒并不厉害,还不至于妨碍工作,可他的精神却完全垮了,现在几乎什么事也不干,就这样白白地熬日子。”
我一时找不到回答的话。那女人也把目光朝下,默不作声,真没想到,一种沉闷的空气阻隔在我们之间。
不知为什么,我感到焦急,就转变了话题。
“您刚才说过住得很远……”
“在芥屋大门的海边,我们有一间小小的雕塑室。因为远离城市,很安静;在海边,景色很美。”那女人说,又有些恢复了爽朗的语调。
芥屋大门,从福冈市西行,约30公里,位于从玄界滩突出的半岛的西北部,是以海蚀洞多而闻名遐迩的美丽海岸。
“我丈夫嘛,经常怀念起和泷田君的旧交,他朋友不多,而您可说留给他相当深刻的印象。”
这话真出乎我的意料。高中时代的西川,他那苍白端庄的脸上,经常流露出一种优越感,对于任何人,包括我在内,态度都并不怎么亲切。我毕业后,一次也没同他有过接触。我离开东京的大学而到《西部日本新闻》就职后,就被派往东京分社工作;而我调回福冈总社,还只是在五个月之前的事。听到高中时代同班同学的消息,这似乎还是第一次。
那女人的眼珠突然明亮起来,微微眨了眨眼。
“我突然和您谈起这些事,怕有失礼貌吧。不过,不知道能不能光顾舍间一次……”
“……”
“我丈夫见到了呢田君,说不定会重新激起工作的热情哩。而且,还有出让《美术新志》的事……请务必光临吧!”那女人脸颊微红,一味低头向下看,而我又感到,不知为什么,自己总在焦躁不安地玩味着她的视线。
尽管口气暧昧,我竟然不知不觉地答应了她的邀请。当她站起身来时,我邀请她去喝茶,她直率地同意了。
我特地叫了车,把那女人带到了远离报社的一家幽静而明亮的茶室。我们在那儿待了相当长的时间。她不再多说话,可是我能够察觉到,她的眼睛总是盯着我,好像有非常多的话要说。我也确实想探索一下她的生活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