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celona_23吧 关注:186贴子:5,383
  • 17回复贴,共1

【历史 ● 深思】被遗忘的民族英雄 有降典吏,无降将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2-14 12:53回复
    如果要在明末清初的血腥舞台上推举出几个慷慨赴死的大忠臣,大凡有点历 史知识的都能随口说出几个来;但如果要推举的是集忠臣良将于一身的人物,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而江阴前任典史阎应元便可以算是一个。偏偏历史对他一直吝啬得很,虽然中华英烈灿 若繁星,然而这位小小的典史却一直只能出现在江阴的地方志上。这种遗之青史的不公平,常令人扼腕叹息。
    阎应元(?-1645)字丽亨,汉族,北直通州人。崇祯辛巳年(1641年),阎应元赴任江阴典史(相当于正科级**局长)。在任期间,他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突出。 南明朝廷本想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散居。
    清顺治二年(1645年),江阴降清,明朝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知县方亨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2-14 12:54
    回复
      在坚守的同时,江阴向四方寻求援助,但援军皆为清军所败。外兵屡败,江阴沦为孤城。即便如此,刘良佐心有余悸,不敢再攻城,只用火炮攻击北城,彻夜不息,城垛在炮火的轰击下塌陷数丈。阎应元命石匠砌墙,匠危惧不前,阎应元言辞恳切,动之以情,石匠深受感动,于是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
      十四日,阎应元利用清军劝降之机,派出百余名壮士,以奉送“降礼”为名,暗携火器进入清军营帐,炸死清军官兵两千余人。十七日夜,阎应元挑选勇士千人出南门劫营,或执板斧,或执短刀,或用扁担,突入敌营,伤千余人。及他营来救,应元兵已返回城中。此役之后,刘良佐再次后撤,扎营在十方庵。
      十九日,刘良佐策马来到城下,劝应元道:“弘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转祸为福,爵位岂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阎应元从容道:“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良佐惭愧不已,又以清廷召谕相示,劝江阴士民接受招安。应元怒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一声梆响,火箭齐发,良佐连跨三四马逸去,叹息道:“江阴人没救了。 ”
      清朝亲王多铎闻知江阴久攻不下,极为震怒,他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贝勒博洛平定松江后,统率所部二十万大军来到江阴城下,他认为刘良佐曾任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却连一个江阴县城也攻不下来,无能至极,于是打了他一顿板子。博洛见阎应元义不可动,发起总攻,分兵先抄断各镇救兵,以竹笼盛火炮,鼓吹前迎,炮手披红挂彩,限三日破城,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兵轮番攻城不息,阎应元指挥防御,浴血奋战,终保江阴城池不失。
      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焦急,于是重新劝降,称只要拔去大明中兴的旗号,四门悬挂大清旗号四面,只杀斩首事者数人,其余一概不论,即使不剃发,也会撤兵。阎应元看出博洛的缓兵之计,遂道:“只斩我一人?我没有罪,凭什么杀我? ” 此后摄政王多尔衮晓谕招安,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言明已亡,何苦死守?阎应元命人在书后补上:“愿受炮打,宁死不降 ” 射还给清兵。清廷多次劝降,三城已经开始有人犹豫,但因阎应元镇守的北门誓死固守,众意遂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02-14 13:24
      回复
        nbnb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3-02-14 13:40
        收起回复
          标题说反了,是有降将军,无降典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3-02-14 13:50
          回复
            我艹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3-02-14 14:20
            收起回复
              明末清初那些反抗民族奴役的烈士,会永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荣光。正因他们的存在,中华国家短暂的四分五裂,因停滞而产生的遍体鳞伤,甚至政权一时间的分崩离析,都能在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下得以愈合创伤。一个朝代土崩瓦解了,一代又一代凤子龙孙被抛入了历史 的深渊,但鲜活沸腾的灵魂,却从帝国死亡的躯体上腾然而起,引导我们进入更加光明的涅盘的另一端!
              未完待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3-02-15 02:04
              回复
                艾斯比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3-02-16 02:19
                回复
                  回顾那个崩溃的时代,在那个病态人格比比皆是的混乱社会中,甚至是慷慨成仁的自我牺牲,都会被认作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行为。随波逐流呢,又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于是,对于动荡、杀伐年代的读书人来说,人生变成了一种绝望的煎熬过程。 在“亡天下”的浅层忧虑和“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3-02-16 10:55
                  回复
                    “失身家”的深层恐惧二重夹击下,明末清初的中国士大夫阶层,面对一个即将完全倾覆的世界,惶恐之余,他们日益艰难地要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顺从恭卑地自暴自弃,心如止水地削发为僧,弃暴力而合作地加入“新朝”——人生的道路有那么多蜿蜒和歧路,出现在血染泥泞的中华大地之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3-02-17 02:08
                    回复
                      无论是朱子理学还是阳明心学,在屠刀声中,在马蹄之下,它们显得那样苍白和无力。思想,在火与铁面前,有时候是那样苍白。 衰落的年代里,如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一种艰难至极的选择。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3-02-19 10:09
                      回复
                        我们今天评价尚可喜、洪承畴一类“贰臣”,重点不是在“奸贤”上,而是应充分肯定他们为清一统局面的形成所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贡献(前面已说过,就是乾隆帝本人,对“贰臣”也不是一骂到底,而是有分析的,即分为“优”和“劣”,“瑕”和“瑜”)。   这样说来,是否就可以将“民族大义”、“民族气节”完全抛弃而不顾呢?绝对不是。   “民族大义”、“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立世的根本。如果抛弃它们,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希望,最终也就会为世所抛弃。
                        清廷入关后,强制推行剃发、圈地和投充等法令,实行极为残酷的高压统治,同时对所征服的地区继续实行疯狂掳掠、大肆屠齤杀,如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即是。这就使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原来的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汉民族和广大下层人民群众奋起反抗清廷的高压统治就是正义的,值得大书特书的。
                        在反抗清廷高压统治和疯狂屠齤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就人物而论,李定国、郑成功、史可法等人堪称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楷模,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李定国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挑起了“联明抗清”的大旗。他在顺治年间,联合南明永历王朝,在湖广、四川、广东、广西、云贵的西南战场,取得了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两位“名王”的大捷,引起了清廷的极大震动。郑成功在其父郑芝龙决定降清后,毅然拒绝与其同行,并告诫其父说:“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25]。顺治年间,郑成功领导的东南抗清战场,与李定国领导的西南抗清战场遥相呼应,有力地打击了清廷的高压统治和民族征服政策。顺治十八年(1661),他为了在台湾建立抗清基地,在台湾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一举驱逐了窃据台湾40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史可法在顺治二年初清军围困扬州时,写下了遗书:“遭时不遇,有志未伸,一死以报国家,固其份也!”[26]充分表达了誓死不降清的决心。后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面对清将多铎的再三劝降,他又毅然表示:“吾为天朝重臣,岂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屈,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劈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27]在生死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们尽管对旧皇朝有“愚忠”的一面,但行动上确是反对清统治者民族压迫和屠戮,具有正义性,符合当时广大人民(尤其是汉民族)的利益。值得我们永远歌颂。   由上所述,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大一统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不注重其一时一事,而是看其一生是否对大一统 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3-03-01 10:55
                        回复
                          亡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历史辉煌的文明种族成为一群野蛮人的奴隶!


                          来自手机贴吧35楼2015-08-20 2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