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亲政后,以绍述熙丰政事为国是。从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钦圣太后与宋徽宗共同听政,以调和新旧两党矛盾为最高国策。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以后,又以恢复熙丰新法为国是。皇权在国是的变更中起着主导作用,皇权变更则国是变更;随着国是的变更,宰执和台谏也发生变更。
所以,宋哲宗朝以后的权力格局已不是皇权、相权、谏权之间的互动,而是皇权和新旧两党官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新旧两党官员内部各个派别的斗争。三权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已完全破坏。
这个结论可以从宰执和台谏的贬降中得到印证。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指出,北宋后期三朝的宰执贬降,按原因从表面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台谏弹劾,一类是党派之争。但实质上只有一类,那就是党派之争。因为从熙丰变法之后,台谏的运作已陷入党派之争。
宋哲宗朝以后的台谏弹劾,无非是旧党台谏弹劾新党官员,新党台谏弹劾旧党官员,或者是搞内讧,台谏除了拥有弹劾权之外,已与其他官员没什么区别,党见已代替了公议。所以表面上是台谏与宰执的对抗,实质上是不同派别的对抗。
所以,宋哲宗朝以后的权力格局已不是皇权、相权、谏权之间的互动,而是皇权和新旧两党官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新旧两党官员内部各个派别的斗争。三权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已完全破坏。
这个结论可以从宰执和台谏的贬降中得到印证。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指出,北宋后期三朝的宰执贬降,按原因从表面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台谏弹劾,一类是党派之争。但实质上只有一类,那就是党派之争。因为从熙丰变法之后,台谏的运作已陷入党派之争。
宋哲宗朝以后的台谏弹劾,无非是旧党台谏弹劾新党官员,新党台谏弹劾旧党官员,或者是搞内讧,台谏除了拥有弹劾权之外,已与其他官员没什么区别,党见已代替了公议。所以表面上是台谏与宰执的对抗,实质上是不同派别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