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前辈,我是杭州的咏春弟子,有一些练拳的想法想和大家分享讨教。
我练习咏春拳拳龄不长,一年半的样子。我是卢文锦系的。但我对黄淳梁系的咏春很关注,我很赞同黄淳梁对咏春的看法。要做咏春的主人。
很多手法、理论,黄淳梁系有自己的看法,都是从实战经验角度出发,我也认同这个准则。
我最近练习小念头,有了一点想法,想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
前段时间,我大师兄批评我的一摊三伏。当我做一摊三伏的时候,我只是注意着放松,把手完全放松地从中线推出去,再收回,也是完全放松,仅仅维持住手法能够沿着线路位置向前推送的那点力量。但我师兄在我做的时候,突然一按我的前臂——当然,完全不用力的手被按回胸口。师兄说,一摊三伏要沉住劲,做的时候,不论有什么外力或者推或者拉,手法都要做到不能变动,方是正确。
我开始觉得很疑惑,因为一直都说一摊三伏不能蓄力,要放松。那要维持手法在任何推拉之下都不可变动,不用任何力又怎能做到?可能有人会说,用结构的力,好吧,人体结构中,要使力量传递,肌肉又怎么可能是完全放松的呢?大师兄对此的解释是,要先手法稳定,才有手法松,松,需要慢慢练,时间长才有感觉。先紧后松。
我自己揣摩了很久,后来我自己觉得是这样,从西方解剖的角度讲,一摊三伏应该是肩部三角肌,胸大肌上部,背部背阔肌,微微蓄力的状态,而且向前的时候,有个微微顾后的力量,向后收的时候,有个微微前撑的反力。这有这样,手法才是足够稳定的。包括上下交叉分中手也应该如此。
我在实战中实践了这个想法。和一个学过散打的朋友切磋。原先他很喜欢用前手刺拳迅速地袭扰我的问手,而当我用上了一摊三伏的微微蓄力之后,他很难破开我的桩手。而且,自己感觉黐近身形了以后,用肘从他的外门封制他变得很容易,这或许是肘底力吧…
但是一摊三伏的蓄力和洪拳的硬桥硬马以及健身训练的静力训练有所不同,我所讲一摊三伏的微微蓄力,之所以说是微微,是在慢速运动中的稳定,肌肉微微紧张,并非完全绷紧。而在黐手以及散手过程中,要求则不应该是这样,如果一个摊打或者拍打出去,肌肉还是微微蓄力的话,动作就会慢了。而在黐近身形搏斗中,我们咏春出手,必然要与之黐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手部放松迅捷与一摊三伏中微微蓄力的劲力相互结合,有机变化,应该是比较好的。
不知道我的看法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觉得我一派胡言,大家也就一笑了之吧。我也是后辈一个,高中生而已,功力浅薄,但是喜欢把咏春用实战来检验,把自己的经验所得与大家共同研讨。